<p class="ql-block">河南大学是"中国最美大学"之一,老校区位于开封市顺河区明伦街,校园内的近代建筑群是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园中的一砖一瓦一飞檐,都讲述着河大的美丽风采。美篇带你走进河大校园内那些历史建筑,借助它们的历史文化,触摸时光脉络,一窥河大百年峥嵘!</p> <p>南大门是河南大学的正门</p><p>南大门古朴典雅,富丽堂皇,1936年由刘季洪校长遵循中州大学设计草图的规划,按照许心武、李敬斋的设计兴建。大门建筑精巧玲珑,端庄秀丽。</p> <p class="ql-block">菊香校园</p> <p>河南大学南门内侧。(感谢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936年10月,河南大学的南大门落成,这句选自《礼记·大学篇》的校训,右书“明德”,左书“新民”,就被镌刻于河南大学南大门内侧门楣之上。</p> <p class="ql-block">河南大学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文保标志碑。</p> <p>第一部分:留学欧美予备学校</p><p>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门</p><p>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古城开封清代贡院旧址诞生,首任校长为著名教育家林伯襄先生。浑厚典雅的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门不由让人眼前一亮,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亦是中西合璧的见证,伫立在河大校园里的它,犹如一本生动经典的史书,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河大的历史。</p> <p>首任校长为著名教育家林伯襄先生</p> <p>河南大学的功臣。</p> <p>留学欧美予备学校大门。</p> <p>河南大学前身中山大学。</p> <p class="ql-block">中州大学。</p> <p class="ql-block">河南大学。</p> <p>大门和古树名木。</p> <p>林校长和留学欧美予备学校。</p> <p>近代建筑群</p><p>从学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500米的中轴线。中轴线东侧分布有"六号楼"和10座分布整齐的斋房(即"东十斋"),西侧有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的"七号楼"和"西二斋"。有关专家认为,这座建筑群是中国高校建筑雄伟、构造精美、中西合璧的代表,尤其是造型的优美,制作工艺的精巧和色彩的运用,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p><br></p> <p>6号楼简介。</p> <p>李大钊像。1925年7月,革命先驱李大钊在河南大学6号楼演讲英帝国主义侵华史。</p><p><br></p> <p>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他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做了大量工作。1919年,参与领导五四运动;1921年7月,促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程民生教授风采。</p> <p>文保标志碑。</p> <p>6号楼正面。</p><p>六号楼</p><p>六号楼是学校现存最早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于1915年破土,1919年完工。六号楼又称为博文楼,"博文"二字出于儒家经典《论语》之《雍也》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它巧妙地结合了中西建筑的艺术风格,两相辉映,意境隽永,既具厚重典雅之神,又显恢弘现代之韵,是当时闭塞中原地区的一股新潮。</p><p><br></p><p><br></p> <p>6号楼侧影。</p> <p>一百多年前照片,河南留学欧美予备学校北依开宝寺铁塔,东临历尽沧桑的古老城墙。(见照片下面的文字)</p> <p>第二部分:河南贡院</p><p>贡院碑</p><p>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总共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之久,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才被宣布废除。而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两次会试,都是在河大校园这片土地上举行的(当时河大是河南贡院所在地)。因此河大校园,就成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地。如今,在学校中轴路以西,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路——贡院路,向我们诉说着曾经河南贡院的辉煌与没落。两幢河南贡院碑字影斑驳难辨,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也封存了延续千百年的文化制度。夕阳下,石碑巍巍,和风习习,古今融汇,中西并举,流风遗韵,文脉在兹!</p> <p>祥符县志贡院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贡院考试号舍。</p> <p>该碑是贡院从龙亭万寿宫迁上方寺《改建河南贡院记》,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立。</p> <p>《改建河南贡院记》拓片。</p> <p>该碑是因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堵黄河水拆贡院房屋,水退后重建《重修河南贡院碑记》,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所立。</p> <p>《重修河南贡院碑记》拓片。</p> <p>林则徐亲笔书写的《重修河南贡院记》残碑,原收藏在开封市博物馆。</p> <p>拍于福州林则徐纪念馆:</p><p>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竣村老人、七十二峰退叟等,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嘉庆九年(1804)中举人,嘉庆十六年中进士。一生历官14省,先后任翰林院编修、按察使、布政使、河道总督、巡抚、钦差大臣等职。</p> <p>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被革职流放新疆,1841年夏途中路过开封,当时祥符张家口黄河决口,被道光帝派他到开封封堵正在决口的黄河来“赎罪”,林则徐把指挥部大帐扎在黄河施工现场。面对决口宽近千米、浪高6米有余水势凶猛的洪水,林则徐反复查看地形,带领开封军民先从被冲开的河床高滩处开挖挑河,堵住冲向大堤口门的激流,然后在决口左、中、右建3道大坝,向中间围堵。历时5个多月,动用数万人力,建设了从马头到小马圈的防洪新堤,保住了被水围困8个月的开封城。今日位于开封柳园口乡的小李庄长达8华里形如月牙的大堤,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林公大堤”。</p><p>禹王台公园“水德祠”内林则徐塑像。</p> <p>黄河林公堤。</p> <p>黄河游览区林则徐塑像。</p> <p>林则徐的书法作品。</p> <p>道光十一年(1831年)杨国桢撰文,林则徐丹书的《重修河南贡院碑》记载着河南贡院迁址及兴建情况,河南大学又重新刻制立于贡院原址。</p> <p>河南贡院.执事房。2002年重建。</p> <p>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于科举制度腐败,考生高举竹杆怒打考官,清廷宣布废除科举考试,河南贡院也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p> <p>抗日战争胜利后,河南大学复校纪念碑。</p> <p>新中国成立后,河大师生从苏州返汴,在龙亭大殿前合影。</p> <p>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大学农学院在禹王台公园。</p> <p>第三部分:河南大学古建筑群七号楼,大礼堂,东西斋房。</p> <p>七号楼</p><p>七号楼又称"博雅楼",位于中轴线的西侧,于1921年动工,1924年年建成,总建筑面积4350平方米。整座楼的外观古朴典雅,气韵深厚,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又巧妙结合西方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间构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河南大学建筑群的典范。</p><p><br></p> <p>七号楼正门。(东门)</p> <p>七号楼西门。</p> <p>七号楼南门。</p> <p>西斋房</p><p>十二斋</p><p>十二斋由"东十斋"和"西二斋"组成。十二斋作为学生宿舍,陆续修建于1921—1952年,许多大师巨子都曾经在这里留下步履痕迹。学生宿舍取名为斋房,意在告诫学生要修身养性、好好读书。</p> <p>东斋房。</p> <p>青瓦淡墨,飞鸿落花,青砖绿瓦、藤蔓葳蕤,师生们漫步在典雅古朴校园之内,畅享诗情画意生活。</p> <p>东斋房汴菊争艳。</p> <p>东壹斋</p> <p>开封铁塔和河南大学礼堂。</p> <p>大礼堂位于中轴北端,坐北向南。</p><p>青砖灰瓦,飞檐斗阁,鎏金彩绘,大礼堂与南大门遥遥相望。大礼堂由许心武任校长时组成大礼堂建筑委员会,其中李敬斋、杜岫僧、瞿文琳担任常务委员,分负设计、经济、工程责任。河南大学工程教授鄢少章负责绘图及工程管理工作。历时三载(1931—1934),耗资二十一万多元建成。占地面积39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87平方米。楼上楼下可容纳3000多人,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全国近代建筑艺术精品。</p> <p>大礼堂局部。</p> <p>金秋河大,菊香满园。</p> <p>大礼堂侧面。</p> <p>大礼堂远景。</p> <p class="ql-block">河大礼堂东北是开封铁塔。(照片来自宋韵网)</p> <p>铁塔,河南大学鸟瞰。</p> <p class="ql-block">城墙铁塔老河大,三宝齐聚夷山下。</p><p class="ql-block">夷门自古帝王州,明德新民满华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