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因此只有教师的思考才能带动学生的思考,只有教师的深思考才能带动学生的深思考! 2019年11月9至12日,我有幸参在湖南长沙参加了为期四天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效能提升策略专题培训”。整整4天,学员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学习、思考,跟随刘濯源院长的引领,深入思维的本质,尝试绘制学科思维导图。讲座内容十分接地气,满满的干货,让所学员有拨云见雾,醍醐灌顶之感。</p> <p>刘濯源院长系统阐释了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的研发历程及应用价值。在此环节,学员们对刘教授提出的“效能≠效率”、“图像≠图示”、“快乐≠享乐”、“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等理念感触颇深。充分认识到"“教知识”和“教思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二传手”,而应该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 刘濯源教授深入解读了学科思维导图背后的思维方式结构化思考。并系统理清了思维导图与学科思维导图的区别,带领我们认识到“学科思维导图并不是思维导图在学科中的应用”,学科思维导图并不是“想到即合理”,而是强调“想对才合理”,这里的对“主要是指符合逻辑和学科自身特点。学科思维导图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层层追问及概括出来的。</p> <p>思维导图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支架:围绕着一个中心概念进行360°发散思考,帮我们打开思路,撑起一片思考的天空。人的思维往往是“点式”或“线性”的,而点、线思维容易使我们囿于一隅,当遇到问题时常常会钻“牛角尖”,思考问题僵化、片面、混乱。借助思维导图这个思维支架,我们就可以突破点、线思维的局限,看到更多可能性。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是结构化发散思考的利器,更适合进行严谨的学术思考及学科教学。 那么,如何构建学科思维导图呢? 1、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路 面对一个题目,只是口头回答,没有及时进行整理,那么即使 老师总结得很好,那么学生的印象还是模糊的,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利用思组讨论的过程中,全体小组成员都参与进来,然后在思维导图中增增减减,不断地讨论,不断地进行修改,来进行学习,一张思维导图制作完成了,那么一个学习也算告以段落了。</p> <p>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汇报 一张好的思维导图可以抵得上上千个字的文字描述,可以从人感受到视觉的直观性、信息的条理性和思维的层次性特点。它应用比较广泛,可以做读书笔记、经验总结、任务制定、文章写作、问题思考、项目管理、流程图等一切事例中。尤其在单元复习时,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单元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它能很好地对我们的信息进行高度的组织。能够让我们的活动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进行合理的操作,它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习惯,能够让学生条理清晰地解决问题。</p> <p>学科思维导图就像一扇窗,让老师们看见了学科教学的另一种有效策略。然而,学科思维导图并不是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是两个界限清晰的概念。“提炼、概括、分层、分类”是学科思维导图的重要特征。学以致用,相信学科思维导图这个工具,一定会给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 短短几天的培训,是思想与思想的共鸣、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p> <p>本次学科思维导图研修班刷新了我对“导图”的认识,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它犹如一张纵横错落有致的蜘蛛利于人脑的发散思维的展开。 其实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 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 图像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简化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效果。思维可视化是一条很长的路,结合我们的教育教学,这不仅需要我们明确用图示的方法理清思路,更需要我们通过“建结构”发现学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发现学科规律,形成能力迁移。最终达到发展学生“学科思维”形成结构化思维能力的目的!“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必须有一海。”摒弃“教书匠”的身份。要做学生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建设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1、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2、顺应时代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潜心摸索适合本班孩子的教学方法。3、要尊重我们的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教育者。通过这次培训更加坚定了我将学科思维导图整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信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