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高一必修一期中考试作文题</p><p>四、作文(60分)</p><p>25.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p><p> 秋天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季节。秋风,秋雨,秋水,秋叶,秋花,秋果,还有秋天的那些人们……泰戈尔写了秋叶之静美,杜甫写了秋风遭雨淋的痛苦,毛主席写出了秋光之灿烂,史铁生写出了秋天对己故母亲深切的怀念……</p><p> 2020年的秋天,是你来新疆实验中学的第一个秋天。在这个丰富而多情的季节里,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遇见了什么,又感悟到了什么,发生了哪些让你难忘的事情?深秋时节,让我们在考场里,静下心来,一起品味浓浓的秋意,书写秋天的故事。</p><p> 请以“秋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p><p>要求:题目自拟,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800字。</p><p><br></p><p>审题指导:</p><p>1.明确作文类型:本题是话题作文,要求考生围绕“秋天”这一话题展开写作。话题作文一般不以话题为题目,但是拟题中要点名话题,同时在题目中也要明确文章的中心。</p><p>2.本文材料为两段,段一起到“引”的作用,用“秋风、秋雨……”等一系列景象去引起考生对秋天“形”的遐想,调动考生想象画面中声色形的概念,由熟知画面切入,引发其联想。接着又用名家名篇引发考生对秋天“质”的思考,将秋天与生命形态、人生命途、梦想追求、视野胸怀、亲情感悟等结合,从而由表及里,考查考生认知层次、情感态度、价值走向等。</p><p> 段二起到“联”的作用,联系考生初入高中的现状,设置写作情境,联系考生的回忆,联系考生的生活捕捉、情感触动、思考生成,旨在考查考生的事“真”情“切”思“实”。以考场作文来引导学生,文贵在“真”,“文学即人学”。</p><p>3.明确文体要求:要求写作记叙文或散文,因而要使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多种表达方式。</p><p><br></p><p>作文的阅卷标准:</p><p>1.字数标准:规范要求800字线下3-5行。</p><p>(1)若仅达到800字线,且立意精准或深远,素材选取典型,语言流畅,得分不得超过46分;立意准确,素材选取较为典型,基本做到文通字顺,得分不得超过42分;立意较为准确,叙述晓畅,但有平铺直叙、描写笼统、素材堆砌之嫌,得分不得超过38分。<br></p><p>(2)600-800字之间,在(1)的得分基础之上,每少两行扣1分。</p><p>(3)少于600字,立意精准,得分不得高于30分,每少两行扣1分;少于400字,立意精准,得分不得高于20分;少于200字,立意精准,得分不得高于10分。</p><p>2.文字驾驭能力:描写应有画面感,抒情应具感染力,议论应有思想性,叙事应有情节紧凑性,如立意精准高远,写出真情实感,书写大方美观,书面整洁,能做到以上要求,作文为一类作文,得分不低于53分。描写较有画面感,抒情较有感染力,议论较有思想性,叙事较紧凑,如立意精准,书写整洁,能做到以上要求,作文为二类作文,得分不低于48分。描写有一定画面感,抒情稍有感染力,议论稍有思想性,叙事有条理,如立意准确,能做到以上要求,作文为三类作文,得分不低于42分。有基本的描写,略有抒情、议论,叙事较合理,如立意准确,能做到以上要求,作文为四类作文,得分不低于36分。描写粗滥,抒情议论生硬,叙事无条理,立意准确,能做到以上要求,作文为五类作文,得分不低于30分。偏题作文不得高于25分。跑题、套作作文不得高于15分。</p><p>3.书写要求:文字书写要大方美观,卷面要求整洁,标点符号书写规范。如试卷涂改痕迹严重,字迹潦草,该试卷评为三类或三类以下作文。</p><p>4.如有主题立意或素材选取偏激不妥的,由备课组统一赏阅斟酌。</p><p><br></p><p>作文中易出现的问题:</p><p>1.选材欠缺新颖典型性,例如展现亲情的素材大多集中在“送衣服”“接送上下学”“楼下等候”等。生活场景虽家常,却要有典型性、动人点、震撼处。有些同学素材撷取是同中求同,无侧重无变化,让人读后只觉得是素材堆砌,阅卷老师无法读出考生写作意图。素材选择要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指素材大体写同一对象,但主题侧重有所不同。例如巴金的《灯》,每一部分都在写灯的作用——这就是“同”,但每部分灯的作用又有不同侧重,且由实到虚:写出灯扫除黑暗,灯给人指路,灯给人以生命之光,给人以心灵之光……梁实秋《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记述了梁启超先生演讲的三个片段,但三个片段各有侧重:白首狂夫展现先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桃花扇》则是在哭光绪哭国家命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满心的期盼与呼吁。异中求同指素材所写对象虽然不尽相同,但都表现了同一主题。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虽然撷取了背影、家境、家书等多个片段,但中心都是展现父子之情。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组材方式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去堆砌。</p><p>2.部分同学还停留在叙事的初级阶段,对事件无重点、无描写、无感受的简单称述,以无效对话或流水称述来替代记叙。例如《伯父的秋天》中,学生这样记叙“干了一上午,我们休息了一会,回家吃了个饭后,又下到地里。直到夕阳准备落下,大伯带着我骑着三轮,拉着今天摘的玉米去卖。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到了地方,他和收玉米的人谈好价格......”描写粗滥,认为“树叶开始枯黄了,在风中摇摇荡荡,最后落下了枝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美好、温暖的季节”就是描写。叙述语言无用,造成垃圾语言堆砌;描写无目的无效果,造成语言匮乏苍白。</p><p>3.部分同学的景物描写与叙事割裂,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两张皮现象严重。例如学生作文《秋天》,第一段以“灯如红豆最相思”开头,然后突兀的点出秋天的月光,接着写到对奶奶的思念,中间奶奶为“我”熬药的情节与话题“秋天”毫无关系,结尾却突兀的点出“秋天的石榴”。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没有围绕话题展开作文的意识,点题并不是机械式、拉扯式地应付任务,而是话题与事件相互融合,互动生成。</p><p>4.部分同学作文应试痕迹明显,拟题能力较佳,例如《秋意浓浓满心欢》《聚于秋散于秋》《秋风吹不散灿烂》。开头结尾点题,惯用排比。结构上常采用题记、小标题。但这些作文徒有其表,内容空洞,与“话题”甚至自拟主题无密切联系。</p><p>5.大部分同学审题能力需要提升,题目中的任务驱动情境没有在作文中落实( 2020年的秋天,是你来新疆实验中学的第一个秋天),而是由秋的任意一个时空场景展开。看清题目,落实任务驱动,这是审题的重中之重。</p><p><br></p><p> 鉴于以上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老师完成下水作文一篇,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学生一点启发,也是对教师个人写作能力的锻炼。</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生不息</p><p> 新疆实验中学 白霞</p><p> 在校园的前院有两排树,在这样秋风劲起的日子里,它们本该蜷缩着枝杈瑟瑟发抖,摇落周身的叶片以示对秋风肃杀的膜拜。但,它们偏不,即便叶片已干枯,叶脉已凸起,它们也紧紧握住枝干,坚持,坚持......而在枝干间,藏匿的竟是一个个鸟巢。<b><i>(完成情境任务驱动“校园的秋天”)</i></b></p><p> 外婆家的院里也有一棵树,树上也有几个鸟窝,那天也是一个秋风劲起的日子。唯独不同的是,这棵树显然已在凌厉中几经搏斗,虽未败下阵来,但残存摇曳的枯叶已难掩它的疲惫和颓势。我清扫着院内的枯叶,外婆站在廊台上,“也不知道你下次回来,外婆还在不在。“<b><i>(景物联想,由此及彼,引出写作对象)</i></b></p><p> 外婆竟一语成谶,再见外婆时,她在坟的里头,我在坟的外头。秋雨过后,外婆坟前无名果树上的浆果已红透,它们坠落在外婆的坟头,一簇一簇,像极了簪花。外婆静默地躺在里面,不知她能否听到坟前儿女、孙儿的痛哭。<b><i>(景物烘托,渲染悲凉氛围)</i></b></p><p> 我是外婆带大的,我的弟弟妹妹们都是外婆带大的,我们是吃着外婆做的饭,穿着外婆衲的鞋、织的衣而长大的外婆的孙儿。外婆就像院中那棵秋日的树,用仅存的枝干护佑着枝头的鸟巢。她以瘦小的身躯养育着下一代,又用她已佝偻的身躯养育了儿女们的下一代。“你们安心工作,年轻人担子重。孩子就放我身边,家里还热闹。“我们几个小的可是没在一起少热闹,上树翻墙,到街巷的水沟边探险,外婆觉得我们太能跑,而我们觉得玩的天地还不够大。于是,我们跑过的地方,就有外婆追寻的足迹和那轻柔的呼唤。<b><i>(景物象征,塑造人物形象)</i></b></p><p> 但最热闹的还属深秋我们团坐在外婆的炕头。外婆将炕火笼得极旺,炕上摆着一碟时令的红枣,再有一碟炉火堆里烧熟的山药土豆,焦黑的皮里窜出的糯香勾着我们的馋虫。我们肆意轮番地在外婆怀里打滚,那温暖与安心让我们无惧秋风的劲起。<b><i>(景物回忆,丰富人物形象)</i></b></p><p> 而今,外婆已不在,我的母亲已老去,而我也人至中年。我的母亲和外婆当年一样,看顾着我的女儿。</p><p> 我常在秋风劲起的日子,看着枝头残存的枯叶想起外婆——一个曾为我们守住巢穴遮风挡雨的中国普普通通的老妇人。她的生命虽已走到尽头,但她对家人的守护却传承给了她的儿女,又传承给了她的孙儿......</p><p> 那秋风劲起中,欢愉腾空的鸟儿便是这棵树坚持的原因,更是它生生不息的所在。<b><i>(现实景物,揭示文章主旨)</i></b></p><p> </p><p><br></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