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悟语》 王蔚

山东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院

<p>悟评《学而篇》之第13章。</p><p> 【原文】</p><p>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①:恭近于礼,远耻辱也②,因不失其亲③,亦可宗也④。”</p><p> 【注释】</p><p> ①复:实践,履行。</p><p> ②远(yuàn):使远离,可以译为避免。</p><p> ③因:依靠之意。④宗:主。同姓。</p><p> 【翻译】</p><p>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可以是同姓人。”</p> <p>【悟评】</p><p> 说实话,这短短的一段话,困扰我很多年。</p><p> 有子认为,并不是所有说出的话都要遵守的。说出的话符合义的,就兑现,不符合义的,就不用兑现。孔子也说过:“言必行,信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在这个问题上,师徒二人看法一致。</p><p> 义者,宜也,该做之事也。 </p><p>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君子贞而不谅”,意与此同。</p> <p>谦恭是美德,但并不是所有的谦恭都好。只有符合礼的谦恭,才不合招致羞辱。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孔子讲的一句话:恭而无礼则劳,如果谦恭不符合礼的规定,这种谦恭就是在白费功夫,是不会什么效果的。</p> <p>最后这一句是难点,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理解“宗字”是关键。宗有多重含义,有宗主之义,也有同姓之意。我以前赞同前者,现在我认为,翻译成“同姓”更好。有子的意思是,做事要依靠关系亲近的人。什么是关系亲近的人?同姓的人当然关系要近一些。</p> <p>老百姓常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p> <p>文章摘自: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规划特聘专家,《论语》使者王蔚教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