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 “净上津梁” 匾额,乾隆帝赐 “梵宗寺” 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 “梵教法幢” 匾额。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p><p><br></p> <p><br></p><p> 塔尔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岁月的洗礼使它愈发的美丽与神秘。塔尔寺是青海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它位于青海省会西宁市26公里,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p><p><br></p> <p><br></p><p> 塔尔寺的由来。公元1357年,宗喀巴大师诞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宗喀地区(现塔尔寺所在地),父亲名叫鲁本格,母亲名叫香萨阿切,在大师出生时剪脐带滴血处自然生出了一株枝繁叶茂的白旃檀树(菩提树),树叶脉纹自然显现狮子吼佛像,树枝树干上显示文殊心咒。 大师诞生后在静房寺住锡静修的藏传佛教史上著名高僧曲杰敦珠仁钦亲临沐浴灌顶加持并预言“此孩童是菩萨转世、福德非常”; 大师三岁时,在平安县夏宗寺拜谒驻锡该寺的第四世大宝法王噶玛巴•若贝多杰,受居士戒取名更嗄宁波,大宝法王也预示大师将来会成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大菩萨; 大师七岁时,在化隆县夏琼寺敦珠仁钦大师处受沙弥戒,取名“洛桑扎巴”,意为“智慧善称”,研习藏传佛教基本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六岁时前往佛法中心卫藏拉萨深造学习,游历圣地,广参名师,精进求法,卓有成就,声名远播。</p><p><br></p><p> 宗喀巴大师22岁那年,其母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趟。宗喀巴接信后,本想回家探望母亲,可又担心因此耽误学业。为表孝心,他用针刺破鼻子,用鼻血给母亲捎去自画像1幅,并刻了狮子吼佛像模子。他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狮子吼佛像和那棵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p><p><br></p><p> 第二年,她母亲便开始垒石片为塔。小石塔里包着那一株菩提、自画像和用狮子吼佛像模子翻制出的佛像。这位母亲见塔就如见了自己的这位勤学的儿子。大师成名后,在信徒的支持下这里不断装饰,扩建,成了一座大塔。后来在塔的周围逐渐形成寺院。因这个塔是母亲用爱子之心建造起来的,所以这里的寺院称为“塔儿寺”,流传多年后改称为“塔尔寺”。</p><p><br></p> <p><br></p><p> 宗喀巴大师一生著书很多,曾著述了19函(170余种)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修学经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和《辩了义和不了义》、《中观论广释》等,这些著作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理论奠基基础和思想体系。 大师一生培养了许多佛学大师,其中最著名的是以贾曹杰和克主杰为首的八大弟子,宗喀巴大师、贾曹杰、克主杰尊称为“师徒三尊”,现今的DL喇嘛和班禅大师活佛体系就是他的两大弟子,根登朱巴为第一世DL喇嘛,克主杰为第一世班禅大师。</p><p><br></p> <p><br></p><p> 登阶跨进塔尔寺的正门,寺院浩大的气势让人震撼。重重飞檐、煌煌金顶、巍巍佛塔、幢幢经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八宝如意塔,塔身通体洁白,造型气势壮观。八塔彰显的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八大功德,分别为:聚莲塔、菩提塔、多门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涅盘塔。</p><p><br></p> <p><br></p><p> 这一排并列的八座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p><p><br></p> <p><br></p><p> 藏传佛教主要有四个派别: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和噶举派,即俗称的黄教、红教、花教和白教。黄教是主流支派,目前也最为兴旺。塔尔寺是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所谓藏传佛教六大寺院,有甘肃甘南的拉卜楞寺,西藏拉萨的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以及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最后也是占地面积最小最有威望的塔尔寺。</p><p><br></p> <p><br></p><p> 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9300余间(座),组成一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积六百余亩。</p><p><br></p> <p><br></p><p> 这座塔被称之时轮塔(又称太平塔),位于小金瓦寺(小金瓦殿)门口西边。为砖制塔,是因九世班禅大师于1935年在塔尔寺为僧俗大众讲授大灌顶法而缘起的。1942年,欧曲多杰羌遵照九世班禅大师生前的意愿筹资修建这座时轮大塔,以示纪念。</p><p><br></p><p> 时轮大塔是一座藏式覆钵形塔,塔德第三层的四面各有一个塔龛,分别供有四大天王,象征守护四方,第四层南面的中间有一塔龛,内供有金刚力士护法神像,覆钵塔身处有一个大塔龛,内供有时轮金刚成就佛。此塔造型别致,庄严挺拔。</p><p><br></p> <p><br></p><p> 祈寿殿是塔尔寺一处非常重要的殿堂。 殿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及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青狮坐骑的弥勒菩萨、白象坐骑的普贤菩萨,以及十六尊者、四大天王等像;前面三尊小佛像是“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左右两边是无量寿佛和白度母本尊塑像。</p><p><br></p> <p><br></p><p> 这座是小金瓦寺,又叫护法神殿,是塔尔寺用以供奉保护全部僧众和殿堂安宁的中护法神的殿宇。殿顶为镏金铜瓦顶,与对面大金瓦殿 的金顶相应成辉。院子四周的二楼回廊上,陈列着许多动物的标本,有野牛、岩羊,还有狗熊、猴子等。由于是用真的动物皮毛剥制,填充而成,所以形态逼真,它们象征被佛教征服的外道恶魔。大殿中神龛中供奉的是各种护法神像,它们护佑着寺庙的安宁。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这匹白马标本,相传,九世班禅曾骑着这匹白马从日喀则赶往塔尔寺,近2000公里的路程1天1夜就到了,到了塔尔寺后白马不吃不喝,最后死去。当地信徒为了纪念这匹有灵性的白马,就将它制成标本保留了下来。</p><p><br></p> <p><br></p><p> 小金瓦寺内的壁画具有藏传佛教壁画的代表性,不仅色泽艳丽而且形象奇特,外行人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些壁画很大一部分描绘了藏传佛教在形成过程中佛教大师,如莲花生,降服恶魔的故事。壁画中的动作常被寺庙僧人在宗教节日中加以模仿。而其狰狞的面目形象则用对犯规僧人在心里上形成压力,因为塔尔寺中处罚犯戒僧人的地方即在这个院落。</p><p><br></p> <p><br></p><p> 塔尔寺印经院,专门刻印藏文经典的机构。清道光七年(1827),塔尔寺第五世赛多·益喜土丹嘉措活佛集资组建。初购置木板刻经,聘然坚巴·欧旺拉珠、欧旺尼玛、却西经师欧旺嘉洋旺杰、阿嘉经师罗桑端珠等人分任初校、二校、复校和印板校。十二年(1832)印成《宗喀巴师徒全集》。后机构设备日趋完备,有藏版库、储纸库、洗版平台及制板、印刷、裁装、经理等7个部门。藏版库分类存放3万余块各种经书木刻印版和少量佛画木刻版,书版由木质坚硬之桦木制成。印版有两种:一为长印版,每块长2尺,宽3寸;另一为短印版,每块长1尺,宽3寸。经书一般用黑墨印刷,对名家著作也有用金、银、玛瑙等各种宝石研成粉末后,在乌金纸上手工书写,并镶以珠宝。经院成立后,陆续印刷有宗喀巴大师师徒全集及《塔尔寺志》、《塔尔寺庙灵异录》、《莲花生遗教》、《阿嘉大师全集》、《赛元活佛传记》、《阿拉夏·登都活佛全集》等。此外还印刷有哲学、医学、天文、历算、藏文文法、诗歌音韵、文学等方面的著作。对宗教与学术文化思想的传播作出贡献。</p><p><br></p> <p><br></p><p> 大经堂,藏语为“措钦都康”,意为“僧伽大会经堂”,是全寺僧众集体颂经和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也是四大学院之一显宗学院的经堂。 大经堂是二层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经堂。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拥有168根大柱大经堂,其中明柱108根,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 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912年失火被焚,1913年——1915年在赛多活佛罗桑次成嘉措的主持下按原样重新修建。后几经改建和扩建,成为现在这个规模。 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历史鼎盛时期可容纳3600多僧人集体颂经,现在有800多位僧人每天早上都集中在这里颂经、修行。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p><p><br></p> <p><br></p><p> 大经堂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 在近2千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把一个单调的草泥平顶打扮得绚丽多彩。</p><p><br></p> <p><br></p><p>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在大经堂里可以看到。经堂内外的壁画、堆绣、唐卡等精美绝伦,尤其以堆绣十六尊者、间堂壁画贤劫千佛、六道轮回图、四大天王等最为著名。</p><p><br></p> <p><br></p><p> 导游给我们讲述了“酥油花”得于一梦的传说: 六百多年前,宗喀巴大师为纪念佛祖,集万名僧众到拉萨大昭寺举行祈祷大法会,其间,大师做了一个梦,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稀珍奇宝光彩夺目…… 梦醒后,为了再现梦境,组织僧人用酥油塑成庭台楼阁,人物肖像,奇花异草,珍禽异兽……</p><p><br></p> <p><br></p><p> 塔尔寺的酥油花,就是用酥油(手工制成的黄油)调成各色颜料而制成的油塑艺术品。相传酥油花源于西藏,唐朝的文成公主与土蕃王松赞干布结亲时,曾从长安带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严寒的冬季,无鲜花献佛,信徒们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制成花,供奉于佛像前,从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习俗。</p><p><br></p> <p><br></p><p> 塔尔寺壁画,就是各殿宇墙壁上的绘画。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颜料采用石质矿物,色彩鲜艳,经久不变。壁画画风属喇嘛教宗教画系,与汉画有些不同,具有浓郁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大多取材于佛经黄教诸密乘经典,画面情节属黄教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p><p><br></p> <p><br></p><p> 塔尔寺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品种之一。它用各色的绸缎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由于中间突起,有明显的立体感,大经堂内悬挂有“十八罗汉” 等都是堆绣艺术产品。堆绣包括刺绣和剪堆两种,其内容题材大多来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是该寺独创的传统艺术,是僧侣艺术的杰作。</p><p><br></p> <p><br></p><p> 塔尔寺文物极为丰富,富丽堂皇的建筑、琳琅满目的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和浩瀚的文献藏书,使寺院成为一座艺术的宝库。特别是该寺的壁画、堆绣、酥油花,被称为“艺术三绝”,驰名中外。</p><p><br></p> <p><br></p><p> 随着转经筒的人流走到了大金瓦殿,镀金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碧辉煌,殿外有一棵茂盛的菩提树,听导游介绍:这是宗喀巴断脐滴血处长出的菩提树。</p><p><br></p> <p><br></p><p> 600多年过去了,包裹在塔里面的那株菩提树如今还活着。本来在青海这种高寒地区菩提树是不可能成活的,何况还包在塔里。但那棵树的根蔓延出大金瓦殿外,又长成了一株大的菩提树。最初是维修人员,在开挖大金殿地基时发现这一奇观的。如今大金瓦殿外的这株菩提树也成了“神树”。密叶松枝,青葱茂盛,像一把大伞遮盖着殿堂外的院子。其实这棵树看上去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也许是历史赋予了它太多宗教传说,让人们感觉很神秘。</p><p><br></p> <p><br></p><p> 步入大金瓦殿内,那座大银塔赫然显现,精巧的镌刻花纹的边缘已经有些氧化变黑,但这并不妨碍它的美,反倒是更增添了一些深沉。银塔宛若一座雪山,其上不知裹了几千层洁白的哈达,就像雪山挂住的流动的云。周身镶嵌着的红珊瑚、绿松石、紫玛瑙,塔尖上的宝珠就如同初升日月的光辉。再加上周围如云的经幢,一尊尊佛像,一盏盏酥油灯,环绕起来就像是另一个庄严华饰的净土世界。因为大银塔是在大金瓦殿内部,高11米,外部镀银并镶满了珠宝,大银塔内部藏有旃檀树和宗喀巴的自画像,只有文字性的描述,里面禁止拍摄,故而无图。</p><p><br></p> <p><br></p><p> “嘉央贡瑟”, 汉语称“文殊菩萨殿”,因中间主供文殊菩萨像而得名,又因该殿由三大开间、九小间组成,故又称“九间殿”。 九间殿最早记录 2500年前的古老神话传说“九间殿”是纣王为讨妲己欢心而大兴土木建造的宫殿,这是有史以来记载最早最豪华的古老宫廷建筑。</p><p><br></p> <p><br></p><p> 初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扩建。廊柱为藏式朱色八楞柱。廊柱已被“保护性”包裹。 由塔尔寺五部落的“囊索”和信众筹资兴建,起初是一座供“三世佛”殿堂,1734年第二十四任法台参卓•根顿敦珠遵照七世喇嘛格桑嘉措之命维修扩建,并改三世佛殿为现今九间殿格局。整座大殿以三间为一单元,由北向南分别为狮子吼佛殿、文殊殿和宗喀巴殿。</p><p><br></p> <p><br></p><p> 九间殿前大院。 北三间为释迦牟尼佛像狮子吼佛像,也是未来宗喀巴大师成佛的形象,周围依次为吉祥天母、财源天女、妙音天女、金刚尊胜佛母、白伞盖佛母、金刚持、五方佛即五部尊大日如来、阿閦佛、宝生佛、无量光佛、不空成就佛、毗沙门护法等的塑像。 中三间的主尊为一切佛的智慧化身文殊菩萨,右边是一切佛的慈悲化身观音菩萨,左边是一切佛力量的结晶化身金刚手菩萨,祈求文殊可以得到智慧,祈求观音可以得到慈悲,祈求金刚手可以得到力量,把这三尊菩萨称为“三怙主”,他们集体的结晶化身以比丘像现示法者,是三界法王——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 南三间主尊佛学大师宗喀巴大师法像,其周围依次为观音菩萨化身大黑天护法、三世喇嘛索南嘉措、师徒三尊之一贾曹杰•达玛仁钦,二圣六庄严中的功德光、圣天、龙树、无著、陈那、法称、释迦光以及一世班禅克主杰•格勒贝桑、四世喇嘛云丹嘉措,文珠菩萨化身曲佳护法神的塑像。</p><p><br></p> <p><br></p><p> (下图取自网络)</p><p><br></p> <p><br></p><p> 九间殿前的广场还是喇嘛讲辩经典和法会(观经)跳法王舞(藏语叫跳“芡”)的地方。跳芡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仪式,僧侣身着不同含义的道具,配合音乐和法器,主要是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牛羊肥壮等,场面虔诚而隆重。</p><p><br></p> <p><br></p><p> 九间殿里的转经筒要比前面殿里见到的转经筒大的多。诚然,里面装的经文经书也多,因而转一圈就能积累更高的功德。</p><p><br></p> <p><br></p><p> 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组成一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 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建筑群。</p><p><br></p> <p><br></p><p> 塔尔寺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时轮)、医学四所大学院。最鼎盛时期,僧人多达三千六百人之多。</p><p><br></p> <p><br></p><p> 显宗学院,藏语称“华旦夏珠林”,意译为“吉祥讲修院”。因藏传佛教格鲁派是显、密结合的教派,提倡“先显后密”的修行次序,又因显宗学院主修“显宗”方面的《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俱舍论》、《戒律论》等五部大论,故得名“显宗经院”。 它是塔尔寺四大学院之首,也是学习佛法的最高学府。塔尔寺85%的僧人是显宗学院的僧人,它分十三个班级,一年有七个学期,要完成最基本的学业,最少也需要十九个春秋。 显宗学院学风严谨,成绩昭著,培养了许多高僧大德,为续佛慧命、饶益众生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对成绩殊胜者授予“毛兰然坚巴”即格西学位(佛学博士)。</p><p><br></p> <p><br></p><p> 大金瓦殿(俗称大金瓦寺),面山背岭,位居全寺中心,是塔尔寺的主殿,被誉为“世界一庄严”。是本寺最为壮严富丽堂皇的建筑物。藏语称为“赛尔顿钦莫”。建筑面积为456平方米。它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由塔尔寺附近的申中、祁家、隆本、米那和西纳等五族的藏族部落为主,连同青海全体信徒,在大灵塔的基础上于明代中叶,共同捐资兴建。由于大金瓦殿内供奉着宗喀巴,故又称为“本尊佛殿”。门前悬有 “塔尔寺本尊佛座前,护国保民” 匾额一方。</p><p><br></p> <p><br></p><p> 大金瓦殿,共分上下三层,为歇山式屋顶,是一座融有汉藏特点的宫殿式建筑。它以碧琉璃砖砌墙,雕刻有精美图案,用镏金铜瓦覆顶。清康熙五十年(1711),青海蒙古郡王额尔德尼吉昂资助黄金一千三百两、白银一万二千多两,把大殿扩建成十五根柱子的规模,并将屋顶改为镏金铜瓦。清乾隆五年(1740),西藏郡王台吉颇罗鼐·索南多吉以白银二万七千两的资金重镀金瓦,并安置了大金顶宝瓶和喷焰宝饰等。乾隆十一年(1746),青海亲王丹津旺秀及其夫人艾克霞做施主,修饰大金瓦殿镏金飞檐,并置一对喷焰摩尼于其上。嘉庆二十一年(1816),寺主阿嘉·洛桑加洋嘉措将本殿底层改砌为琉璃砖墙,点缀浮雕图案。</p><p><br></p> <p><br></p><p> 殿内供奉着宗喀巴大银塔,塔顶佛龛内供奉着宗喀巴金像等,殿内有宗喀巴的童年足迹石和甘珠尔经等。并有许多宗教的珍贵文物铜像、塑像、壁画等稀世珍宝。正中莲台上,供奉着各种佛像,陈设着大小不等的各种金灯、景泰蓝花瓶及象牙等多种法器和供养品。殿内正门上方,有一块乾隆十四年(1794)乾隆皇帝御书的“梵教法幢”匾额,中刻“乾隆御笔之宝”方印。</p><p><br></p> <p><br></p><p> 大金瓦殿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大殿门口、廊檐下,挤得满满的朝拜者。可以说是人满为患,一席难求。每位朝拜者在木板上占用约半米宽、两米长的面积。在这个狭小的区间里,每人的面前铺着一幅毯子或棉被,手上和膝盖上戴着各种材质的手套、护膝等护具,十分虔诚地完成每一个动作。尽管周围有许多游客,他们如入无人之境,不敷衍不扭捏,一心一意的朝拜神圣。那些木板已经被朝拜者磨出了许多凹痕。 (因不能对着朝圣者拍照,所以没有图片)。</p><p><br></p> <p><br></p><p> 在大金瓦殿周围和左、右是弥勒佛殿、文殊殿院、宗喀巴佛殿、时轮立体坛城等处,都安装着油绘嘛呢经轮,大小不等,有数千个,上书佛教的六字真言(即崦、嘛、呢、叭、咪、畔),内装各种经典,不论僧俗男女,用手转动,只许向左转,不准向右转。据说转一次,其功德即等于念经一部。此外还在文殊殿外右侧和三世达赖喇嘛殿左右,各有一座玛秀活佛建造的具有亿万嘛呢经咒的大法轮亭三座,亭外亦有众多的嘛呢经轮,每天被群众转动不息。</p><p><br></p> <p><br></p><p> 塔尔寺以其崇高的宗教地位和悠久的历史,使广大佛门弟子心弛神往,虔诚参拜。同时又以其浓重而神秘的宗教色彩,丰富而珍贵的艺术收藏,辉煌而奇特的宗教建筑,极大地吸引着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游览观光。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4月13日,入围 “神奇西北100景”。</p><p><br></p> <p><br></p><p> 圆满结束塔尔寺之旅,就以这首好听的歌词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p><p><br></p><p>“那一天我转动所有的经筒</p><p>不为超度不为来生</p><p>只为你的温暖</p><p>那一世我转山转水</p><p>只为途中与你相见</p><p>转山转水转佛塔呀</p><p>只为途中与你相见</p><p>天上的仙鹤借我洁白的翅膀</p><p>我不会远走高飞</p><p>飞到理塘就返回</p><p>山顶升起皎洁的月亮</p><p>你的脸庞浮在我心上</p><p>你那美丽的脸庞</p><p>悄然浮在我的心上” </p><p> (——仓央嘉措情歌)</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