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字/静文</p><p>图片/网络</p> <p> 故乡是一棵记忆的长青树,爬满了碧绿的藤萝。我生在华北平原,那里春来碧绿无边,冬季白雪皑皑,而我记忆最深的是故乡的老榆树……</p><p> —题记</p><p><br></p> <p> 榆树过去农村多见,它不挑地方,村边地头,房前屋后都长着榆树。有的三五棵一字排开,树干弯曲,形态各异。早春时节,榆树还没有发芽,我们就盼着它快快地长出榆钱,天热的时候,巨大的树荫可以遮阳避暑,和小伙伴们在树下嬉戏。</p><p><br></p> <p> 当然了,我对老榆树的感情还是与吃有关。春天榆钱在没有长叶之前,就长出来了。白中带黄,黄中泛绿,一串串地挂在树上。像极了一串串的铜钱,放在嘴里一吃,微甜,有一种清香的味道。</p><p><br></p> <p> 有时榆钱长在高处的树梢上,人够不着。母亲会给我们一个带勾的小木棍,拽下来撸榆钱。回家后,母亲会把我们弄来的榆钱收拾干净,放在盆里,用水洗干净,用笊篱捞出来,掺上棒子面,放上一点盐,用大铁锅打烀饼。柴灶慢火,烀饼在大锅里一面成了嘎巴,一面是软软的棒子面和榆钱,用咸菜丝或蒜泥蘸着吃,就更好吃了。</p><p><br></p> <p> 榆钱没有了,叶子长出来了。嫩嫩的榆叶,也可以用来蒸菜窝头,打烀饼,也很好吃,关键是在那缺吃少喝的年代,可以帮助乡亲们度过难关。</p><p><br></p><p> 老榆树不知长了多少年,人们好像也不大爱惜它,有时怕马、牛跑了,就用缰绳拴在榆树的树身上。榆树皮疙疙瘩瘩,像鱼鳞一样,深灰色的色调中满是沧桑。但榆树皮却为家乡的人们提供了美食的原料。把老榆树皮剥下来,用石磨磨成粉,掺上玉米面、或红薯面,就可以擀面条了。榆树皮磨出的面很有粘性,有一种淡淡的苦味,用它擀面条,拌上小葱和鸡蛋卤,比吃窝头饼子好吃了很多。其实,穷苦的日子,人们还是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p><p><br></p><p> </p> <p> 更有趣的是夏天,在老榆树下抓知了爬和捉虫子。捉一种家乡土话叫“黑老婆虫”的虫子,长得像黑豆,可以喂鸡。拿个小瓶子一会儿功夫就拾半瓶子,回家后喂鸡,我家的大母鸡,咯咯地叫着跟着我要虫子吃,非常有趣。</p><p><br></p> <p> 老榆树有顽强的生命力,人们用刀子砍它,把皮剥下来,它仍然不死,第二年又坚韧地活了下来。常听我娘说起,在闹饥荒的岁月里,榆树不知救了老家多少人的性命。可以说,榆树浑身都是宝,榆钱、榆叶、树皮不知救了老家多少人的命,所以我才深深地爱它,对老榆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温暖而久远……</p><p><br></p> <p> 大约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有一种虫子铺天盖地而来,寄生在老榆树上,有人叫它金兰虫,据说是在美国进口木材带来的。用各种农药都不管用,村子里的榆树渐渐地少了很多。</p><p><br></p> <p> 现在回老家,很少见到老榆树了。我常常想起儿时吃榆钱的村头,那里浸透了童年的快乐。老榆树用它的倾其所有,无怨无悔,养育了家乡的人们,她很像我的母亲,用饱经沧桑的生命,呵护着自己的孩子们。感恩家乡的老榆树,带给了我童年美好的回忆……</p><p><br></p> <p>谢谢您的欣赏支持!🌹🌹🌹</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