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一轮明月,寻一份旷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安暖盛夏

<p>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开展探月测试的“嫦娥工程”,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月亮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和憧憬。</p><p><br></p><p> 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众多的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 苏轼的《水调歌头》可以说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它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傲视群芳。</p><p><br></p><p>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p><p><br></p> <p>&nbsp;</p><p>&nbsp;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意蕴是极其丰富深广的,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p><p><br></p><p> 然而面对古典诗词,很多同学是拒之千里的,因为他们不能真正的走进作品,不能感同身受。</p><p><br></p><p> 那么,如何上一堂新颖生动又不失“语文味”的诗词课,让学生在无限趣味中领会词的意境呢?我觉得学习古诗词,首先应该让学生“了其人,知其事”,然后才能“感其境,悟其情”。</p><p><br></p><p> 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1.诗词抢答,激趣导入。2.反复诵读,体会诗韵。3.品析诗歌,领会意境。4.拓展迁移,畅谈收获。</p><p><br></p> <p>  </p><p> 在课下,我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查工具书、上网等形式,收集古代描写“明月”的诗句, 查找有关作者、作品的背景资料,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p><p><br></p><p>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时,我特意设计了抢答环节,让学生对于自己的付出有收获的成就感。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后,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br></p> <p><br></p><p> 古诗词的教学要做到“读、品、悟、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中最核心的一个方面,但朗读不仅仅是教师一声令下,大家张嘴就念这么简单,课堂朗读也有一定的巧妙,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情绪,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文本状态,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自由读,个人读,齐读这些朗读的方式,并在学生自由朗读之后,进行了教师示范朗读,我觉得教师通过自己范读,更能激发学生的模仿欲和表演欲,从而提高学生“美读”“情读”的能力。</p><p><br></p><p> 在“读”这一环节,稍有点遗憾的是,如果当时有配乐,会更有利于氛围的营造。再有就是,总害怕课堂任务完不成而急于求成,显得有点仓促。</p><p><br></p> <p><br></p><p> 在课堂上,读是初步的感知,教师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经典名句的内涵。</p><p><br></p><p>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时引经据典,有时真情流露,有时又引而不发。只要学生阐述有理,我就适时地鼓励、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质疑和创新能力。</p><p><br></p><p> 在“品”这一环节,我认为自己在对学生的引导方面做得还不够,缺乏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因此对有些问题品的不够透彻。</p><p><br></p> <p><br></p><p> 程少堂老师指出“语文味”教学法是创造一种“有温度”的教学世界,我们要用文中投射出的“文化味”来唤醒学生心中的“文人情怀”,要引导学生将诗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以情治情”。</p><p><br></p><p> 所以,我选用了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苏轼的一生来谈学习这首诗的收获。让学生真正的走进作品,走进苏轼的内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从而去关注他们身边的一切具有同样的“文化味”和“人文性”的信息,真正的“外化于行”。</p><p><br></p><p> 在“拓展迁移”这一环节,本来还设计了让学生和王菲一起吟唱《但愿仍长久》这首歌,音乐和文学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本就是以吟唱的方式来读词的, 好的音乐和文学都能震撼人的心灵,所以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唱诗词的形式感受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能实现,有些遗憾。</p><p><br></p> <p><br></p><p>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上的一座宝库,这些词不仅有优美的语言和意境,而且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它们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从而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p><p> </p><p><br></p> <p><br></p><p> 综观本节课,虽然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我很高兴,学生已经从这堂课中初步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