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季重回别离四十年的山海关~2020(10.10~10.11)纪实

艾静廉

<p>10.10下午我们乘下午02.28的火车离开了北京。由于十天的的身心疲惫,我俩上车后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当我们醒来时车已过天津。快到山海关时和老头聊起来山海关的变化(因为我自84.11离开山海关之后曾经在2014.6年应学生、朋友之约,2018.6办理独生子女证明事宜)先后两次回过山海关。我告诉他山海关已经和我们在那儿工作时,起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了。原来的山海关的模样已经不存在了!老季从朝阳抽调回城第一个工作地点就是山海关。对山海关有着很深的情感!他自81.5.30调离山海关回到大连还一直没有回来过。听到我的介绍,忍不住的说:咱们下去看看吧!我说你真的想下去吗?他说“真想”。咱们都七十多岁了来一次也不容易了。我立即同意,做好了下车的准备。17.07准时到站。我们下车第一件事是到售票处签好了第二天17.47回大连的动车车次。就近找了家旅馆安顿下来,吃了点快餐,就立即前往山海关第一关看城内的夜景。</p> <p>到了山海关城里天色已晚,就在我们不知所措,犹豫不知往哪个方向走的时候,一位拉小蹦蹦车的女士来到我们身边,自我推荐带我们坐车游览城内夜景。原来是她看我们进来就一直跟在我们身后。看到我们的犹豫~她就走过来说坐车吧~一位十元我拉你们了解城内所有的景点!老头立即同意(因为我们的确很疲劳,对路径又不熟悉,天又黑下来了)。别说这个决定还真是“英明啊”!女士拉着我们每到一处都给我们做了讲解。我俩打心底里感到这二十元车钱真的是太值了!因为我俩通过她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很多的在山海关住了十年都不知道的山海关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一关城楼的夜景灯光。这里还有灯光表演。但是墙城楼观看灯光表演,山海关人是30元的门票。外地人需要120元,其中赠送老龙头的五十元门票。我和老头年过七十,登城楼和到老龙头都是免票的,但是看灯火就不享受老年票,无奈我们只好离去了!</span></p> <p>山海关城内街景</p> <p>城内的一个饭店</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根据导游的介绍了解到:这里依恃周围的防御工事,位处辽西走廊的山海关控扼着从东北进入华北的狭长通道。平时,这里是关内外经济、<a href="http://culture.qianggen.ne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70, 70, 70);">文化</a>交流的中转站;一旦战争爆发,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明人曾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山海关的险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因地势险要,战略地位极高,山海关一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多次在此发生战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唐朝开元二十年(732年),契丹王可突干率军入侵中原,在榆关外大败唐军。唐玄宗急忙调张守珪迎战,才大破契丹,使之归顺。唐朝天复三年(903年),契丹王耶律阿保机又率兵进犯榆关,被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军队击败。唐朝灭亡后直到明朝建立之前,榆关先后落入契丹、女真、蒙古人之手,并成为这些民族向其他势力进攻的重要通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明朝建立后,山海关一带的战事便日益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两位历史名人分不开:徐达和戚继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明朝建立后,为防蒙古族势力的侵扰,大将军徐达因榆关一带枕山襟海,“实辽蓟之咽喉”,便征得太祖同意,建关设塞,将其命名为“山海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徐达主持修筑的山海关,关城周长4.3公里,城高14米,城墙为土筑砖包,厚7米。在城墙外围着一条宽约15米、深约7米的护城河。仅凭这些数据,即可看出这座要塞的坚固程度之高!在冷兵器时代,想攻下这样一座关隘,是要大伤元气的,难怪游牧民族的铁骑见之胆寒。</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但戚继光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在山海关周围修筑了许多敌台。敌台五丈高,中空为三层。敌台驻一百人,盔甲、武器、干粮全都齐备。这些敌台实际上就是微型城堡,是边军驻守和战斗的堡垒。此外,戚继光还重新修缮了长城,并修建了许多预警烽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样,山海关的整体防御系统就大功告成了。这种规模的军事防御系统,是我国其他关隘所不具备的,甚至许多大城市的防御系统也望尘莫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正因为如此坚固的关隘存在,辽西走廊平静了许多年。后金天聪汗皇太极在位期间,曾相继发动了5次大规模对内地的侵扰行动,却没有一次是从山海关进入的。军事家最清楚雄关的价值,山海关在皇太极心中的地位,显然是不可动摇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br></p> <p>第二天早上吃过早点我们就到旅店对面坐公交车来到了老龙头。</p> <p>进入老龙头景区的…展览馆。疫情影响,暂未开放</p> <p>展览馆门前广场摄影留念</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徐达建山海关时,从关城向南修建了一条4公里长的长城,直达渤海岸边,认为万无一失了。但后来戚继光上任后,发现每逢退潮或冬季水枯,海边就会出现一段空地,足以让蒙古骑兵趁机通过。为了防止这一隐患发生,戚继光便动员士兵修建了一座深入海中的石城,即今天的老龙头。这座附属于山海关的石城一经建成,就使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形象凸显了出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br></p> <p>老龙头</p> <p>老龙头入海处</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是引用的</p> <p>驻守在老龙头官兵练武之指挥台~有戚继光等指挥官的雕像。</p> <p>站在将台上看八卦阵,此八卦阵也是戚继光时期所建</p> <p>老季在八卦阵前留影</p> <p>八卦阵的击鼓</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急匆匆登上的城墙是宁海城的城墙,身边屹立的古楼就是“澄海楼(有“大海澄清,海不扬波”之意)”。澄海楼的前身为明初修建的“观海亭”,明万历39年扩建为楼。它背山面海,矗立在地势险峻的“老龙头”上,大木架结构、九脊歇山式、二滴水明式建筑。“楼凡二层,下层曰‘知圣楼’。”其高三丈,广二丈六尺,深一丈零八尺,三间,当为守城箭楼。登楼远眺,海涛光涌,云水茫茫,那真是“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摘自导游介绍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楼上悬有乾隆御笔亲书的“澄海楼”,和明大学士孙承宗题、已故书法发家侯正荣所书写的“雄襟万里”匾额。其东西墙壁镶有清代皇帝,及文人咏“澄海楼”诗作的卧碑。楼内陈列有老龙头出土文物,及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和题诗。</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明清时,澄海楼附近城台的很多石碑,经过八国联军的洗劫,只剩下“天开海岳”这块碑了。“天开海岳”四字的意思~老龙头美景在天地间展开,是天造地设,是大自然的赐予。</p><p><br></p> <p>1984.07北京晚报向全国发起社会力量为修复长城捐款。习仲勋题字“爱我中华,修复长城”。</p><p> 1984年11月4日在我调离山海关工作时,记得自己也捐了3元钱(那时的工资是39元几吧!),好像是大家都是捐三元钱。修复长城也有我一份绵薄之力哪!</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转身沿石阶而下就到了“靖卤台”。靖卤台,是明万里长城唯一的海上敌台。“卤”指海水,又有敌虏谐音。它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静,一是平定敌虏,一语双关。敌台的主要功用是防御,可以驻兵、屯武器和观察敌情,有箭窗,可以向外射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过了“靖卤台”就到了龙头的最前端,——“老龙头”伸入海中的部分,名字叫“入海石城”。入海石城为“老龙头”伸入大海的尽端部分,它是镇总兵戚继光参将吴惟忠,于明万历七年(1579)修建、1987年修复的。九层巨石砌墙,长约23米,高9米有余,宽8米多。城上陈列的巨型条石,是当年修筑入海石城用的石料。长2.6米,重达3吨,每块巨石角上都有几个凹槽。槽内浇铸铁汁,利用独特的榫卯结构(“工”字形),就能把两块巨石牢固地连接起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海石城”屹立在海水之中,北接“靖卤台”,南浸万顷波涛,构成了雄奇的海上城堡。立于这伸入大海20多米的石城前端,眺望着无际的茫茫大海,一如登上了万里长城的鼻翼,一如立于乘风破浪的船头。面向大海、展开双臂,竟有点杰克和露丝立于泰坦尼克号船头之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老龙头还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另一处海上胜景——海神庙,那里三面环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折身返回,方才回过神儿:耸立着“澄海楼”的城墙之内,就是“宁海城”。宁海城是守关将士的驻扎地,城中既有军事指挥机构——守备署、把总署官邸,又有驻扎军队的龙武营。</p><p><br></p> <p>老龙头的铁炮</p> <p>老龙头石碑前留影</p> <p>急急忙忙的游览了老龙头。打车赶往老季曾经工作的地方“山海关工务段”。</p> <p>老季在山海关工务段办公楼前留影</p> <p>山海关工务段正门留影</p> <p>进工务段和门卫打个招呼,介绍了自己曾经在这里工作了八年,离开四十年,今天途径这里,特意下车来看看,了却多年来埋藏在心底里对工厂深厚的怀念之情! </p><p> 门卫破例让我们进去参观!原来工厂的样子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痕迹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整洁现代的工厂了!办公大楼,职工宿舍,食堂,浴池等。并了解到~铁路上原来的什么电水段、房产段、车辆段、信号段、机务段等都没有了。铁路只保留了工务段。全部是现代信息数据化的管理。离开铁路四十年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脚步突飞猛进!让我们震撼,惊讶!巨大的变化让我们真的是难以想象!深深感觉到了我们不仅仅是落伍了,而且是落得很遥远!世界是年轻一代人的,祖国的希望和重担都在年轻一代人的身上!不由得感叹“我们是真的老了”!</p> <p>中午我们赶往第一关城内的“四条包子铺”吃午餐。四条包子铺在山海关是“赫赫有名啊”!来到这里果然是与其它的饭店大不相同!真的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啊!自疫情以来还真的是难得一片兴旺景象啊!老头排队买包子,我排队等候座位!</p> <p>山海关名吃~四条包子。因为工作过八年,当年辽宁省只供应少部分细粮,每人每月四个鸡蛋,(当年的大连市长姓魏~老百姓给他起个外号~魏四个蛋。)辽宁省省长姓陈,每人每月三两油~外号为陈三两。而那时山海关属于河北省经济条件比辽宁省要好的多。山海关的细粮基本放开(不受限)。我还记得当时机务段工作的辽宁工人每周六回家都要扛一大袋子的白面火勺。76年唐山地震前,快放暑假了,我还提前买好了十斤鸡蛋和猪大油准备带回家。虽然受地震影响,因铁路停运了一段而推迟了回家的时间。但是这些物品还是完好无缺的都带了回去。那时山海关一些地方的小吃还是很让我们这些刚从辽宁农村回城的知青大饱口福的。以至于调离这里数十年后的今天脑海里依然保留着那时的美好记忆。所以我和老头说:把你脑海里好吃的东西想想,找找,在这短暂的逗留时间里争取都再尝尝吧!于是早上吃了肉饼,中午就来吃四条包子了!</p> <p>看啊~老头兴致勃勃的吃着山海关的“四条”包子!</p> <p>生意红火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我们漫步重游第一关城楼。山海关是我和老头相识、相知、共同工作过的地方。第一关城楼是我俩谈恋爱时常去的场所!当时我们住在山海关铁路公寓,距离第一关城楼也仅仅需要步行十多分钟的路程吧!下了班吃完晚饭我们就会一起来到这里,登上城楼俯瞰整个山海关市区的街景聊天,夏天也会登上高处乘凉!山海关城楼见证了我们的爱情,是我们知青返程的起点,也是令我们终生难忘的地方!。</p> <p>天下第一关城门</p> <p>我们在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城门前留影</p> <p>城楼上使用各种武器守城士兵的雕塑</p> <p>城楼下进攻的敌军</p> <p>第一关城楼侧面留影</p> <p>第一关城楼上的铁炮</p> <p class="ql-block">按计划完成了一天的行程。紧张劳累而愉快!17.48时我们告别了山海关,乘上返连的动车!意外的重返山海关之旅了却了老头的一桩心愿,很是欣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