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隐居|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丢丢💫

<p><b style="color: rgb(1, 1, 1);">“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读普隐居油画作品偶得</b></p><p><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人生经历再多繁华,也要回到淡泊中体会。普隐居的每一幅油画作品都能品读出“拙”,因“拙”让我们在最沉寂的状态里,也能寻到无限新的生机。他作品中的拙,是以生命本然的真实去印认世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中国的画家知道,蓬勃的生命固然可以从葱茏中得到,从枯槁中也可以求得,且更为微妙,体现生命的无所不在。所以他们喜欢用枯笔、焦墨,看上去非常不细腻、不圆熟,然而却是另一种更高妙的技法,别有秀气和生机。傅山写书法,也讲究“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因为太甜腻的技巧,只会让东西变得俗。</span>古拙平淡的美学风尚,意味着一种天成之妙,在成熟和淳朴中,透着天真与烂漫。</p> <p>  拙,是对技巧的超越,是一种升华了的境界,而非没有根基的故弄玄虚。拙,常常有一种在时间里打磨出来的厚重感,因而附着了“古”的气息。古拙之中,有时间的沉淀,有静穆的崇高,有超脱的情怀。</p> <p>  古拙,呈现于苍老之境。山水画中,无枯木不能出苍古之态。东方人尤其能领会枯槁之美、苍老之趣。</p> <p>  枯木怪石,残荷听雨,枯藤老树昏鸦……虽然看似丑陋、颓废而无生气,但是“外枯而中膏”,在衰朽中透露出活力,在平定中饱含着智慧。</p> <p>  李贽提倡“童心说”,以童心为先决条件,评定诗文写作水平的高下。孩童的图画,往往在稚拙中有天趣。高超的匠人,用返璞归真的器物,表现内心的干净与澄澈。童心即是真心,用一片赤诚,感受鲜活的生命,获得自然的灵光。</p><p><br></p> <p>  人生之初,纯净无邪,无知无欲,至柔至顺,却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而当人被知识和欲望裹挟,却难免失去了对事物的灵觉。</p> <p>  拙,通常被当作一个美学境界,而回到根本上,其实是人生的命题。守拙之人,守的是生命内在的自然本性,守的是精神里的天真与纯净。以拙心表现拙态,进而体味生命的拙境。在平淡而天真的生活里,才能获得内心的逍遥。</p> <p>  拙,是人以天地的秩序,来实现自身。失去了拙,也便失去了内在的生命体验。当我们只凭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那么,就算拼到精疲力竭,也无法获得超越的眼光,感受自然与天真的意趣。</p> <p>  求拙不易。在浮华的世界里,守拙更难。但也唯有“拙”于喧哗吵闹的世间,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包围下,做到宠辱不惊、淡泊宁静,愉悦地生活。</p> <p>  巧与拙,这一对辩证而玄妙的概念,已经被探讨了千百年。在今天,如何更接近真理,既要回归原初的简单,又不失去生命的张扬与进取,全有赖对“拙”有更好的拿捏。普隐居的油画作品很好地诠释了巧与拙。</p> <p>  人怕老,但艺术不会。有时候,我们觉得一位艺术家越老越妙,其实真正的妙处并不在于他的学识更渊博了,而是人生到达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在返璞归真、发自天性的“拙”中,恢复了生命的童稚气。</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毕加索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才能画得像个孩子。”求拙,是境界的超越,不分时间和国度,总能遥遥相通。愿普隐居果敢地守着自己的艺术理念与审美追求,放弃固有的巧技和成见,不受束缚,自由发挥,在自然的心灵中合于自然,创作出更多“大巧若拙”的佳作。</span></p> <p>  苏东坡云:“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纤者,纹理细腻;秾者,色泽润厚也。也就是说,在简朴古雅之中能够抒发细微浓厚的感情,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寄托幽深的意趣追求。正所谓大味至淡,真水无香,笔简意繁,韵味无穷。为文如此,治艺亦然。文理画理本相通,此恰恰是对普隐居人生及绘画艺术的最好注解。</p> <p>  以上油画作品于2020年9月中旬,受邀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学术指导,内蒙古自治区文联、草原艺术公社主办的首届中国草原油画写生活动,在内蒙古郭林浩特正蓝旗草原境内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