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11月9日,立冬隔天,天公一改往日低迷,让今冬第一缕暖阳铺洒大地。正逢庆符小学学区组织开展片区教师到硕勋小学校跟岗学习活动,高县何苏女士希望小学校7名教师有幸在列。这次活动恰似这一缕暖阳,照亮了老师们教育教学路上的迷茫。</p> <p> 一 —— 帷幕拉开</p><p> 11月9日早上8:40点,学区组织全体参加活动的教师在硕勋小学阶梯教室举行“结对教师见面会”,为期5天的教师跟岗学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p><p> 会上,李小燕副校长对本次活动做了具体安排:宣布结对名单、提出学习要求(结伴成长、自主学习、反思实践),希望全体教师能利用此次机会,学、问、思、辨、行,争取学有所得。最后罗林忠校长做了强调,他希望全体教师能“感恩”:感恩自己跟岗学习后,各自搭班老师所付出的双倍辛劳;他希望全体教师能“空杯”:倒出自己“杯子”里的水,虚心向结对师傅学习请教,争取把别人优秀的理念和做法装进“杯子”里带回去,让自身教学受益;他还希望全体教师能“相信”:只要不断学习、不断领悟、不断反思、做好做实每一件事,必定会有所得,有所成。</p> <p> 二 —— 学习进行时</p><p> 升旗仪式:早上8点20分,硕勋小学升旗仪式正式开始。38个班级分班入场,整个过程井然有序。这样的“快、静、齐”一定离不开平时辛苦的训练。本周班级展示的节目是课本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节目编排、服装道具、队形变化,不难看出该班老师和学生前期所付出的辛勤和努力。这也让何苏小学的老师们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来如此。</p> <p> 课堂观摩:正逢硕勋小学正在开展“新教师亮相课”,有幸学习了罗晓娟老师执教的一年级6班识字课《8.小书包》,罗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评价语言丰富,识字过程中注重识字方法的渗透,生活识字、偏旁识字、加一加、组词,都是识字的好方法。罗老师设计的闯关游戏深受学生喜爱,孩子们参与识字的积极性被游戏调动,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气氛活跃。</p> <p> 参观校园文化:下午2点10分,在硕勋小学周奕帆老师的带领下,全体教师参观了硕勋小学的校园文化。在周老师的解说下,我得知,硕勋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依托校本课程,从“行知楼”到“硕勋楼”,“德润硕小”“科创硕小”……每个楼道都依托校本文化,围绕各自的主题展开建设。楼道及走廊文化布置着重体现以生为本,呈现的是学生作品、学生活动剪影、学生研究学习成果……。总之,整个楼道遍布学生印记,他们在硕小的成长足迹仿佛在我们眼前一一浮现。</p> <p> “萧萧梧叶送寒声”“梧桐树三更雨”“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留下关于“梧桐”的名篇,多数给“梧桐”赋予了一种清冷的意向。而今天,“梧桐”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这源自于硕勋小学的——“梧桐书院”。还未走进书院,远远便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携着暖阳和满阶黄叶迈进书院,一座颇具古风的小院印入眼帘,不禁让人联想到了古时候,先生手执戒尺,学生摇头晃脑的“私塾学堂”,在这样的校园里读书,一定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书院里有一年级的五个班,班级文化布置分别围绕主题“礼义仁智信”展开,在这样的文化中熏陶,相信这些孩子一定能向着“礼义仁智信”的目标茁壮成长。</p> <p> 参观班级图书角:三年级五班的学生们在班主任陈老师的带领下,为观摩老师们展示了他们的班级图书角。小小解说员们从班风班训,到图书来历及图书管理、再到读书活动,一一为在场老师做了解说。观摩完毕后,在场老师无不为三年级五班的孩子们点赞,小小年纪,能有这样流畅的表达能力和气场,离不开陈老师平时的精心培育,也祝愿这些孩子能在阅读中不断生长,迈向更高阶梯。</p> <p> 三 —— 交流讨论</p><p> 下午4点,全体跟岗老师在硕勋小学曾克会老师的组织下于录播教室进行反思交流。在近50分钟的交流中,全体老师轮流积极发言,或分享今日所得,或提出疑问探讨,或联系自身实际为他人解惑,整个过程气氛热烈。讨论会最后,曾克会老师就跟岗老师们提出的两个呼声较高的问题,分享了自身做法,供在场老师参考。①高段识字教学如何做?——高段识字教学应区别于低中段识字教学,不需要每个字词都详细的从音、形、义去分析,针对考点,理解词语应作为高段识字教学的重点。而理解词语最重要的做法就是要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本义+文义,落实方法的渗透,多实践,多练习;②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居多,学生家庭作业完成度不理想,监护人尽不好监管责任,怎么办?——作业设计合理化,分层布置作业,不能一杆子下;多和家长有效沟通,引起家长共鸣,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校携手,共育学生。</p> <p> 时间总是这样匆匆,截至落笔之时,为期5天的跟岗学习已溜走五分之一。叹时光飞逝,盼明日善学,相信只要做到了李小燕副校长在见面会上对全体老师提出的要求“学、问、思、辩、行”,大家此次的跟岗学习一定会有所获,有所成,高县何苏女士希望小学校教育教学的春天也一定会像宋代诗人仇远笔下所写——“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