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中原(九) 脚踏三省的荆紫关

伟伟道来

荆紫关属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分别与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和湖南省十堰市郧县白浪镇为界。我们从商南县出发,坐上到荆紫关的班车出发,约一个半小时就到目的地。 荆紫关古镇是中国著名古镇,2013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套8枚《中国古镇》邮票,荆紫关赫然在列。 <p>荆紫关有2000多年历史,战国时期叫“荆子口”,到明朝改叫“荆子堡”,清朝初年起又改“荆紫关”,一直沿用至今。当地人简称为“荆关”,我在乘车时还差点为此误了车。无论口、堡还是关,都说明了这个豫西边陲小镇的重要地位。</p><p>发源于商洛山的丹江穿镇而过,向南流入汉江及长江,它曾是一条贯通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所以,荆紫关也是“北接秦川、南通鄂渚”的繁华商业重镇。为此形成了长达5华里的明清一条街,商贾云集,商铺林立,同时也留下了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p> 如今这条曾经繁华的商业街显得有点萧条,除了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外,冷冷清清,大多数店铺闭门谢客,门可罗雀。 <p>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装饰得簇然一新的店铺,落寞的街道并不能掩盖两旁的明清建筑的典雅和古朴。</p><p>斑驳的墙面、陈旧的店门、简洁古朴的窗棂、古色古香的店招匾额,这一切都是未经任何掩饰的原汁原味。</p> 高大的双重马头墙、精致的翘檐画栋以及建筑物上各种活灵活现的雕饰都透露出这条古街曾经有过的繁荣和盛景。 曾经云集荆紫关的各地富商巨贾为了协商生意、解决纠纷,在这条街上建立了自己的商会,因此也留下了不少古建筑遗存,至今还保留有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等经典的明清建筑。<div>山陕会馆是清道光年间由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面积4000平方米,是荆紫关最大的建筑群。现存建筑6座,大小29间房。</div><div>门楼</div> 小戏楼,上面戏楼,下面过道,亦称过道楼。 大戏楼的楹联为:生旦净丑演绎多彩人生,男女老少品味世间丑恶。 钟鼓楼,高10米,为方形攒尖顶,四角悬铃。 大殿又分前后殿,现为荆紫关风俗博物馆。 禹王宫是专门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也是湖广会馆,是嘉庆十年(1805年)由湖广两省商人捐资修建的。 平浪宫的历史更为悠久,是清崇德年间(1638年)由船商们组建的帮会筹建的,“平浪”意指风平浪静,希望在丹江上行船能平平安安。平浪宫两旁分别建有钟、鼓楼。<br> 虽说荆紫关脚踏三省,但是真正三省交界之处并不在古镇的古街上,而是在距它3公里之外、丹江对岸的白浪街,两者之间没有公共交通,来来往往除了步行,只能借助改装过的农用三轮车了。<div>著名作家贾平凹是商南的邻县丹凤县人,他有一篇散文叫《白浪街》,所说的就是三省之交的白浪街,文中这样写道:“这条白浪街,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这里相交,三省交结,界牌就是这一块仄石。小小的仄石竟如泰山一样举足轻重,神圣不可侵犯。”</div> 这块三棱石叫“三省石”。以三棱石中心为起点,西面属陕西,东南归湖北,东北面是河南的地盘。 1987年,交界之处的三个镇共同商定在“三省石”上面建一个“三省亭”。 我们就在这三省交界河南一侧的三省客栈住了一宿。 这座牌坊就是白浪街上陕西省界。 三省居民虽有语言差别,却和睦相处,世代通婚。白浪街不少家庭,都是由三个省份的人组成。三省又在河南一侧造了一个三省友谊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48米高的三省同心阁,见证不断加深的三省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