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深秋时节,秋色尚好,麦苗正鲜。瓦店有了大喜事啦——李克强总理来到了瓦店乡东路村调研了。顿时,这个偏僻的小乡村沸腾了,三里五村的人都跑去看,没能早点得到消息去一睹总理的风采,我内心感到十分遗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总理在东路村和村民坐谈的时候,问一个老农说,今年这一亩地能收多少啊?老农开心的说,一千八。总理说,有这么多吗?我说的是净收入。很明显,总理觉得比自己估计的高多了。老农爽快地说,净收入也有一千五。真的吗?那你种的是粮食吗?是啊,就是种粮食!那你是一亩地的收入还是所有的呢?就一亩地啊。然后总理又问了其他人,回答说一千二一千三。总理高兴地说,你们收得多我就高兴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到这个视频之后,我和我爱人就简单算了一下,因为我爱人老家就是这附近的啊,今年在老家听说玉米大概在亩产是一千三左右,小麦呢,大约一千二上下。今年粮价高一点,每斤一块一毛多,这样算起来毛收入两千六七,刨去一千左右的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和浇地的电费,还有播种收割付给人的工钱,这一千五不是太离谱,也许略微夸张了一点吧,我们当时这样觉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衷心为家乡的父老乡亲高兴,去年养殖业受管控,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价格跌倒七八毛每斤。今年养殖业全面复苏,所以玉米价高多了,比《多收了三五斗》幸运太多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位老农,虽然高兴,也应该听得出总理的质疑,但他毫不犹豫地坚持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听得出来,他坚持,是因为他有底气,任谁说假话也心虚啊,说真话才有底气呢,有底气才能有勇气坚持呢;他坚持,是因为他不是善于见风使舵投其所好的“聪明”人,只是一个性格耿直的老农啊;他坚持,是因为他不担心总理因为他的坚持就治他的罪;他坚持,是因为总理那么认真地问他,他不能辜负总理的信任;他坚持,是因为他心中的快乐和满足很想跟人分享,而总理,就是他感觉特别亲近特别想分享快乐的那个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有怀疑就要问,一个有底气就要坚持,不虚伪,不掩饰,不敷衍,不违心,这,就是“坦诚”最真实的模样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位是大国总理,一位是普通农民,没有欺下,没有媚上,坦诚相见,其乐融融,这样的情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应该是不可能想象的吧!开放,民主,文明,和谐,说的就是这个样子吧?我甚至在想,在过去血雨腥风的岁月里,革命志士奋斗的目标,应该就是这样的社会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位老乡,应该压根儿就没想到自己要代表安阳县乃至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民,他只是自然地表达他自己。如果需要向总理介绍安阳全部特别是安阳西部的情况,那应该是市县领导的事吧,而且应该是有机会向总理汇报的。河南那么大,全国那么大,各地的情况各不相同,自然也有机会反映,这位老农,想来也不用承担这么重大的责任。国家要制订农村政策,应该依据全面深入的调查,瓦店这位老农的话,影响一定是极其有限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身边的老乡们,收成也都不错,收入也都很好,高兴也都高兴,担心也是真担心:咱种地能有这样还算可以的收入,还不是政策好?不收农业税,还有种地补贴。知道咱收入这么好,这好政策变了咋弄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可收成不错收入又好,却要卖惨装穷,那不成欺骗总理了?还是说实话好,说实话心里得劲,相信国家政策会越来越好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能想太多,想太多了,以后总理再问,就只能回答“呵呵”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两季好收成又逢好价钱,一喜,见到敬爱的总理,总理又问到自己的开心事,亦大喜。瓦店有喜,大喜临门,双喜临门!实打实的喜剧,怎么就变成了后来那样的X剧,这是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的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11.9</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注1、《多收了三五斗》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某一年,收成虽好,多收了三五斗,米价却大跌,农民只好忍痛亏本粜米,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注2、总理和老农的对话视频传播以后,老农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指责谩骂,被批评欺骗总理,坑害老百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