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瑞金市第四中学 杨荣县</h3> 生命是可贵的,健康是无价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趟单程的列车,没有倒挡,一旦脱轨,玉石俱焚。近日,爱国影片《八百》和《金刚川》霸占了国人的眼球,上演了可歌可泣的生命故事。影片中的热血军人,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祖国的荣誉,用自己的鲜血浸润着五星红旗的风采。他们的牺牲,让人肃然起敬,他们的捐躯,必将千古流芳。<br> 然而,与马革裹尸的革命先烈们相比,生活在和平盛世的今天,依然出现了不少青少年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如花一样的生命,让众人难以窥见其对于生命真谛的诠释。同样是生命的结束,初衷不同,结局迥异;同样是为生命划上了滴血的句号,有的让人热泪盈眶,有的让人扼腕叹息。<br> 网上经常可以看到花季少年跳楼的新闻,让家长闻之色变,让老师触目惊心,让公众惶恐不安。我有着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对于此类问题学生的非正常举动也难以理解。为什么不愁温饱的孩子还有想不通的理由?为什么国泰民安的时代还有人视自己生命如草芥?为什么孤注一掷的孩子就没有一丝丝的责任感和对家人的怜悯之心?这就是新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遇到的新难题-------心理健康。<br> <br> 不知从何时起,“心理健康”一词被专家学者搬上了讲台,让普通一线老师摸不清方向。但是,屡屡发生的问题学生事件却让“心理健康教育”上了热搜。生命花开,不求争红斗艳,青春年少,只愿岁月无恙。<br> 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要由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来施教。然而,在一线教育工作过程中,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杯水车薪,且往往是事后诸葛亮,难以满足实际教育需求。于是,作为班主任,就责无旁贷的要肩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义务了。<br> 那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究竟在何方呢? <h3><p><b> 首先,要从父母身上找根源。</b></p>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基因的传承,有着血脉的相连。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培养,孩子的问题同样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根源,包括心理健康问题。我以为,凡是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都存在两种极端现象:缺乏父母关爱和父母过度宠爱。<br> 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的存在。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里,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就要大打折扣了。缺少父爱母爱的人,心理营养不良,会显得胆小怕事,没有安全感。经常表现为自我矛盾,思维想法也比较极端,对外界反映敏感,会反应过激。这类学生由于亲情淡薄,亲子关系一定不畅通,在此情景下,他们不可能与父母的想法一致,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父母要求他们努力读书,他们却怀疑父母的初衷,甚至仇视父母对自己的管教。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总是认为自己是父母的“身外之物”,是多余的;他们总喜欢与别人的父母比较,一旦受到“蝇头小利”,便视若再生父母。如果长期没有父母的关心爱护,幼小的心灵便逐渐蒙上受伤的阴影,渐渐地,便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障碍,表现异常,价值观偏移方向,并最终表现为心理疾病了。<br> 与那些缺乏父爱和母爱的孩子相比,被父母过度宠爱的学生似乎令人羡慕。其实,凡事物极必反,被父母过度宠爱的孩子,一旦“失宠”,同样会有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b>有个故事《一碗面而已》:</b><br>那晚,女孩跟妈妈吵架后,一毛钱也没带就只身往外跑。走着走着,走到了面摊,很想吃!可是,她没带钱!<br> 面摊老板见女孩站着迟迟未离开,便问她<br>老板:“孩子,你想吃面吗?”<br>女孩不好意思的告诉面摊老板说:“她没有带钱。”<br>可是,面摊老板热心的煮了碗云吞面请女孩吃。<br>老板:“我看你饿了,这碗面我不收你的钱,你吃吧!”<br>女孩:“谢谢。”<br> 女孩吃了几口面,竟然感动得掉下眼泪来。<br>老板:“孩子,你怎么拉?”<br>女孩:“我没有想到一个的陌生人,可以对我那么好,愿意煮面给我吃;可是,我跟妈妈吵了架,妈妈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别再回去!一个陌生人都可以对我这么好,而妈妈竟然对我这么绝情!呜……”<br> 老板委婉的告诉女孩:“我只不过煮一碗面给你吃,你就那么的感激;而你的妈妈已经煮了十多年的饭菜给你吃,你却不会感激她,还和她吵架。”<br> 女孩听了老板的话后,整个人楞住了!“陌生人的一碗面,我都那么感激,而妈妈辛苦地养我,风雨无阻的煮饭炒菜给我吃,我怎么没有感激她呢?而且,只为了小事,就和妈妈大吵一架。”<br> 匆匆吃完面,女孩鼓起勇气,很想回家向妈妈道歉。当女孩走到家巷口时,看到疲惫、着急的母亲已在四处张望……,看到女孩时,妈妈就先开口:“孩子,你去哪拉?你知道我多担心你吗?饿了没有?饭菜已经煮好了,快进屋子里吃吧!”<br> 此时,女孩的眼泪,又不争气的掉了下来!<br>女孩:“妈妈,对不起。”<br></h3><h3><b> 父母施于我们的恩情不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常会视而不见。反而,我们却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惠而感激不尽。过分对孩子的宠爱,必然会让孩子形成惯性思维,在这类孩子的脑海里,父母对我好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作为子女只需要不断地索取。长此以往,若是某一天,父母稍有懈怠,孩子便认为天崩地裂了,自然没有抗挫折的能力和勇气,走极端的情况就可能发生了。</b></h3> <h1><b> 其次,要从教学方法上找出路。</b></h1> 教育的本源是什么?传授道理,解疑答惑,学会做人,增长知识,因材施教。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他们的工作重心就是传授知识,提高成绩。这样就造成了部分落后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甚至逃课。此时,最需要的就是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要调整教育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了。<br> 圣人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先驱,<b>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b><br> “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br>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br>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br>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br>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br>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可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br>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br> <div> 这就是对“因材施教”最好的诠释。那么,回到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里,因材施教要如何实施呢?<br>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要求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br> 我以为,“因材施教”的<b>第一步就是要为不同的学生设置学习成绩差异性奋斗目标</b>。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喜好与兴趣,每个学生的知识功底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如果对所有学生设置相同的学习目标,布置相同难度的学习任务,结果肯定大相径庭。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来说,与其每天被父母唠叨,被老师批评,不如索性放弃学业,抗拒读书。这种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了。若是再加上其他不顺心的烦恼困扰,他们就可能产生心理暴怒烦躁了。所以,父母和老师需要为孩子量身定做好学习目标,不一定要超越别人,只要每次超越自己,或是成绩正常波动,就该为孩子点赞与表扬了。<br></div> <h3> “因材施教”的<b>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根据学生天赋,发展学生特长,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b>。目前的教育有个怪现象,就是过度关注高考成绩,却忽视了大学专业水平。导致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大学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而高考这个独木桥让多少学生望而却步,难以逾越,把多少青春与汗水播洒在了拥挤的高考之路上。多年以后再回首,愕然发现,高考并非最重要,大学专业水平以及社会生存能力才是人生角逐竞争的制高点。</h3> 于是乎,我们可以把未来人才需求方向和社会工作定位提前到义务教育的指导课程中来。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当然要鼓励他们越战越勇;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就更需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了。比如,多年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社会就业需求,职业教育的优势就远远超越普通大学教育了。的确如此,实干型企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的人,而对于高不成低不就的普通大学生来说,“啃老”可能就是最后的归宿。<br> 对于那些成绩严重滞后的学生,叫他们死读书硬考试就是强扭的瓜,何必呢?换个思维,转个角度,学习技术,拓展职业教育,吻合孩子的兴趣,必能让他们重新燃起快乐的青春,绝不可能愁眉苦脸,更不可能心理不畅,以此,就可以避免不少教育困惑,包括心理健康问题了。<br> <b>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此路漫漫,需你我同行,加油!<br></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