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研学我们与海龙屯一起从历史中走来

静待花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美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开始一件事,可能是冲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坚持一件事,绝对是情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同牵着蜗牛去散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唯有慢下来,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才能读懂孩子世界里的美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岩天梯上云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雄关漫道飞龙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百余年君臣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烈火烧尽难留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多少王朝风与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而今只见残石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叶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为2020年11月12日贵州省遵义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播州区三合中学九年级536人研学旅行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  培根:“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span></p> <p class="ql-block"><b> 海龙屯从历史中走来</b></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海龙屯遗址曾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遵义古称)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辖区内以仡佬族、苗族群众为主。1600年,播州第29代世袭土司杨应龙反叛朝廷,在24万明军100多天的围攻下,海龙屯城堡最终湮灭在战火之中。</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唐朝时,以当今遵义为中心的“播州”广大地区被“南诏国”彝人占领,公元876年,朝廷派杨端前来平乱。事平后命杨端“世袭”播州,建立了持续七百余年、共29代的杨氏土司政权。</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876年,杨端开始统治播州,915年逝世,其子杨牧南即位,此后杨氏就一直统治播州,后来被封为播州宣慰司宣慰使,直到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朝廷平杨应龙,分播州地为二,改设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杨氏土司的统治才结束。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杨氏土司统治播州二十九世七百余年。 政权初建,为“设险以守其国”、并作“保固之根本”,于州治西北15公里之“龙岩山”建“龙岩囤”,平时练兵,战时作行政、军事中心。南宋末年,为防“元兵”来犯,扩建加固,增修“养马城”“养鸡城”等形成体系,又与附近的“娄山关”、“鼎山城”形成纵深防御系统。明朝时又重修。</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海龙屯遗址的建筑样式及其所蕴含的防御理念,对同期以及后代的同类工事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抗蒙战争中发挥了影响历史走向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海龙屯遗址于1982年被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海龙屯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海龙屯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捆绑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审查确定土司遗址为中国2015年向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申报项目。2015年7月4日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同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一起,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 收复播州</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酋龙自称皇帝派兵侵占播州。安南都护收复播州。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再次攻陷播州。山西太原人杨端应募,与其舅谢氏率江西向氏、令狐氏、成氏、赵氏、犹氏、娄氏、梁氏、韦氏、谢氏等九姓子弟开始定居播州,明攻娄山,暗渡赤水,收复播州。罗荣五世孙罗太汪偕同征战,杨、罗子孙遂家于播州。</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 抗元</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便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向邻境发动频繁战事,不断扩大蒙古汗国的领土。宝庆三年(1227),蒙古灭西夏,端平元年(1234)联宋灭金。灭金之后,蒙古与南宋开始了正面的冲突,其所采取的由西而东迂回包抄南宋的战略,使川渝一隅成首冲之地,战事频仍。</p><p class="ql-block"> 1235至1239年间,蒙军数犯四川,杨价、杨文父子曾三度率播军北上参与战事,屡战屡胜。淳祐二年(1242),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主持全川防务,并张榜招贤献计。杨文条陈“保蜀三策”称:“比年北师如蹈无人之境者,由不能御敌于门户故也。曷移镇利阆间,经理三关,为久驻谋此上计也。今纵未能大举,择诸路要险,建城濠以为根柢,此中计也。下则保江自守,纵敌去来耳。”余玠伟其论,取中策(宋濂:《杨氏家传》)。接着余玠采纳播州隐士冉琎、冉璞兄弟的具体计划,将“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冉氏兄弟遂以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城为中心,沿江修筑山城10余座,“皆因山为垒,碁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宋史·余玠传》)。诸城互为犄角,彼此策应,组成有效的防御体系,在后来的抗蒙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庆元年(1259),蒙哥汗战死钓鱼城,这一事件,对后来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一切,均与播州人的积极献策并亲历其事密不可分。《杨文神道碑》载:宝祐五年(1257),两府节使吕文德与杨文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龙岩即今海龙屯,因此,一般认为海龙屯始筑于1257年。但结合杨文早在淳祐二年即向余玠提议“建城濠以为根柢”看,海龙屯的修建似应早于1257年。杨应龙刻于1596年的《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记:“夫龙岩囤者,乃播南形胜之地也。吾先侯思处夷陬,不可无备,因而修之以为保障。”称海龙屯的修建,目的是防备周边的少数民族,而非为抗蒙,则其修建应较宝祐五年为早。这些疑问,都有待考古发现来解答。文献记载,宝祐六年(1258)正月,南宋朝廷先派吕逢年诣蜀,督办播州等地的关隘、屯栅事宜。四月,下诏思州田应己往播州共筑关隘防御。七月,“吕文德入播,诏京湖给银万两”(《宋史·理宗四》)。一场官民共筑关隘,以御蒙军的运动大规模展开。可以肯定的是,因山为城的防御理念很早便已在播州流行,是从掌播者到隐士的普遍共识,它直接影响了海龙屯、钓鱼城等山城防御体系的修建。这一发端于播州的防御理念及其产物,在抗蒙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p> <p><b>&nbsp; 抗明</b></p><p>&nbsp;&nbsp;&nbsp;&nbsp; 明朝末年,杨氏29代“土司”、骠骑将军、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与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演化为叛乱。1600年,国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后倾全力调8省之24万军队分8路发动“平播之役”。战争初期,北面川军3000人在娄山关全部被歼、片甲不留,南面的乌江之战,消灭联军3万人马。相持两月,播州各地关隘相继失守,杨应龙只好带领1.7万人马退守海龙囤,各路官军围而攻之。由于守军有天险可凭,有积储足恃,有悍勇苗兵可用,囤下河谷中官兵死伤颇众。几经努力,苦战114天,官军终于爬上“后关”,攻占了这座“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斩级22687颗”,“招降播民一十二万”。“龙岩囤”被焚毁,后又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播州从此“改土归流”、分为两府,一曰平越府,划与新建的贵州省;一曰遵义府,隶属四川省。</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但随着时间推移,土司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加之末代土司杨应龙的种种不端,杨氏遂成为明朝廷翦伯灭对象,一场惨烈的旷日持久的血战在海龙屯上演。清魏源《圣武记》中称:“明代播州、蔺州、水西、麓川皆勤大军数十万,殚天下力而后产平之。”这四次大的战争,尤以“平播之役”最为典型。</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总督李化龙率八路大军平播,四月中旬会师海龙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战就此展开。屯外,20余万官军筑起长围,轮番攻占,昼夜不息;屯内,数万军民背水一战。据研究,一批俘虏的日本炮兵及日本火炮也参与了平播之役;而播军只有标枪、弩箭、滚木、檑石等武器;明军在武器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火器的使用也成为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得以实现的重要技术保障。六月六日,明军攻破海龙屯,杨应龙自缢,杨氏对播州的统治随之灰飞烟灭。平播之役自二月二日出兵至六月六日结束,历时114天,双方共投入兵力达数十万之众,生擒播军1124人,斩首22687颗,虏获家属5539人,招降播民126211人,夺取马牛767头,明军大获全胜。</p><p><b>&nbsp;&nbsp;&nbsp;&nbsp; 评价</b></p><p>&nbsp;&nbsp;&nbsp;&nbsp; 四川等处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张悌在《平播全书叙》中赞扬“平播之役”说:“出师才百十四日,辟两郡二千里封疆,奏二百余年所未得志于西南夷盛事”,大有扬眉吐气之快。平播后,播地被一分为二,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唐末杨端取播于南诏而世守其土725年的历史戛然而止。“改土归流”,实质上是“易家入国”,“家”与“国”的情势因此骤然改变。</p><p>&nbsp;</p><p> 杨应龙的祖先们深谙平衡之道,能正确处理“家”“国”关系,因此能世有播土达20多代700余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国家需要的时候,杨氏往往能挺身而出,积极捍卫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自杨端入播以来,“杨氏居播十三传,至粲始大”(《杨氏家传》),考古发现的杨粲墓确系已知的杨氏墓葬中的最宏伟者。粲曾作《家训》十条,第一条便是“尽臣节”。其子杨价曾对天发誓:“所不尽忠节以报上者,有如皦日。”粲孙杨文(1220-1265),曾数解蜀难,又进献“保蜀三策”,并筑“龙岩新城”,是海龙屯历史上的关键人物。据前引《杨文神道 碑》,宝祐丁巳(1257),蒙军出大理,向东攻来,情势紧急,杨文上报,理宗御笔“杨文,国之藩篱,斡腹之防,正赖其力”,并遣吕文德进驻黄坪。吕、杨相会后,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根据《宋史》,播州各关隘的营建工程,至1258年,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朝廷派人促办,又拨给银两。因此,海龙屯一开始便是以维护国家利益的姿态出现的,只是它从未成为抗蒙的前线,却在300余年后成为“家”“国”对抗的战场。凭借天险与精妙的设计,海龙屯成为杨应龙退守的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道防线。1600年农历四月十六,杨应龙仓皇退守海龙屯。四月十八,24万明军合围,环而攻之,50余日却攻不下。总督李化龙感叹道:“囤即险绝,岂真天造地设,人迹所必不能到者乎?”其间,李父病故,化龙上疏丁忧(按制度离职回乡守丧),神宗不准所请,并叮嘱李化龙“宜抑情遵命,视国如家”。“家”“国”关系的处理,关键时刻考验人的生存智慧。</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六月初六,海龙屯被攻破,杨应龙自缢,“贼巢一空,我军尽扎囤上,千年狂寇,一朝荡平”,“从此四封千里尽入皇图,尺地一民尽归王化”(《平播全书)。有论者认为,平播之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44年后,明朝廷的大厦亦轰然而倒,江山从此易主。“家”与“国”的故事,被铭刻在海龙屯上的残垣断壁间,等待考古者去一一发掘。</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屯破后的四百余年来,凭吊者络绎不绝。如今,海龙屯已由上、下屯“庶有稽考”的土司禁地,变成大众来去自如的游乐场。初夏里,红的、白的,漫山的杜鹃开的正艳,游人如织。而412年前的这个杜鹃花开放的季节,一场震动朝野的血战正在此上演。</p><p>&nbsp;</p><p>华夏经纬网 &nbsp;&nbsp;2015-07-23 11:13:44 &nbsp;&nbsp;&nbsp;</p><p>来源:百度百科</p><p>责任编辑:李然</p> <p class="ql-block">  36步天梯</p> <p class="ql-block">  再次攀登,遥想当年战斗何等激烈。</p> <p class="ql-block">  你们笑起来真好看!</p>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场渡人且自渡的修行。而班主任工作,更是有意义的公德修行。德育,是让人终身受益的教育;德育,是做人的根本、处世的哲学、行事的依据。老师不只教学生知识,也不只育学生能力,老师的一举一动,随时传递着做人的信息。不抱怨,不言弃,默默付出,坚持下去,会遇见更多美好和更多难忘的点点滴滴,生命充盈,值得一生回味。教育其实也很美,当家长支持老师,不护短,教育才有力量;当老师管教学生,不姑息,孩子才有未来;当家长和老师相遇,就是爱和信任的相遇;当老师和学生相遇,就是师生一场美丽的遇见。</p> <p class="ql-block">  学生偷拍</p> <p class="ql-block"> 有这么老么,学生说跟不上他们。</p> <p>  敬畏历史,学习历史,了解播州土司文化,做文明有礼播州人。</p> <p>学生研学日记。</p> <p>学生研学日记。</p> <p class="ql-block">文字校正|彭光文(侵删)</p><p class="ql-block">图片|请勿商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