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玩什么呢

ding

<p>  机械运动了一天的现代人,回到家就想蜷在沙发上,不想说话,亦不想动。年幼的孩子总会贴过来,满心欢喜说:“陪我玩吧!”没有得到回应的孩子再次憧憬着:“要不明天给我买个玩具吧!”</p><p> </p> <p>  小时候的我们是没有让大人陪玩这一理念的,也不知道玩具是可以买的。</p><p>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会缝制毽子,也许在一次心心念念后,也许在一次跃跃欲试后。一阵翻箱倒柜,收罗到字钱(圆形方孔钱)或银元。用布头两面裹住缝上当底座,找个鹅筒(鹅毛最粗壮的那段圆柱筒部分),选好尺寸后截断,在一端劈开四部分当“爪”,用线固定“爪”在缝好的底座中间。寻摸谁家的公鸡最欢实,想法设法捉住薅几根羽毛插在鹅筒上,毽子便大功告成。死鸡的羽毛我们是看不上的,嫌弃它不能让毽子飞起得足够高。</p><p> 盘、绷、拐、磕、勾……十八般武艺,那时的我们样样精通。奶奶们做的匝气眼的棉鞋用来踢毽子简直犹如神助,可惜不禁穿,因这也没少遭大人白眼。往往冬天还没真正开始,有的人鞋前头已经露棉絮;几次踢毽子比赛后,脚趾头就想拱出来,像极了刚钻地面的蝉。</p><p> 和踢毽子一样费鞋的还有跳绳。稻草或芦草搓绳最相宜,但甩起来发飘;于是我们拿到河边浸湿它。这样一来,每每跳完绳,我们的脸上、身上都沾上了泥点子;鞋子上更是场面惨烈。</p> <p>  想玩抓石子就先得到房前屋后、小河边找寻巧克力(圆形的那种)大小的石子。捡到后我们各种打磨才能去了它分明的棱角,反复玩耍后石子才能慢慢圆润起来。我们玩的抓石子是四个一付的那种,玩时先右手抓、丢、捡,配着歌谣“老疙瘩,一大把,俺丢下,俺捏一,俺抓俩。”这应该是前奏吧!等左右手配合时唱的歌谣就长了起来“俺滴个一,小燕飞,飞到河南到河西……俺滴个三,三弯弯,骑白马叫丫鬟……俺滴个五,他五叔,吸大烟打呼噜……”</p><p> 现在想来还是不懂这些歌谣想表达什么,只是想着动着手、动着嘴、用着脑,这快乐便流淌了出来。</p> <p>  现在的孩子是无法体会那时的我们对废纸的渴望的。当一张演草纸正反面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竖式、汉字时,它即将迎来它的第二次使命——几次横折、竖折、斜折后,一个“四角”折成了。</p><p> 摔四角(摔方宝、打纸板)不光是男孩子的专利,但不到万不得已我们是不愿跟他们玩的,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四角。手气不佳时输了会心疼一下,但拿四角摔下去的时候,倘若跟地面擦了一下,到还罢了,大不了起个黑泡;要是实打实地戳到地上,指头顿时会失去知觉,缓过劲来则会钻心地疼。</p> <p>  小时候特别不喜欢下雨天,天气阴暗,屋里潮湿。好在夏雨性子急,雨止,阳光哗啦啦就来了。它浑身像装上了铃铛,走在我们身后,一路走,一路摇,烂漫且欢喜。</p><p> 雨后的泥巴随手可取。我们攥着泥巴找一块干净的石板,那时候路边斜卧石碑也不少,有字的、无字的。先把泥巴捏成窝头状,再进一步修成底部平的筒状;扬手摔出“啪”的一声,底部摔出洞是我们最得意的时刻。</p><p> 摔泥巴兴致大减后就开始捏泥巴,手巧的能捏出惟妙惟肖的兔子、青蛙;没啥想象力的捏出的东西全靠自己讲解:这是汽车,这是板凳……</p> <p>  年少时,总是缺少耐性的。用六块布头缝制沙包是需要技巧和耐力的,也因此浪费过不少布,好在母亲把它们掺在自制的浆糊里,最终浆成了纳鞋底要用的原料。翻花绳用料简单,毛线、粗线皆可,就是在玩时讲究速度和眼力。</p> <p>  也迷恋过摔洋火皮(火柴皮),收集火柴皮也很伤脑筋,即便在鸡窝边、灰坑旁捡到也会如获至宝。一盒火柴五分钱,但不用完最后一根火柴他人是不会把火柴盒扔掉的。有时等得心焦,把家里能放火柴的地方收罗一遍,所有的火柴装在一个火柴盒里,着实装不下就偷摸着扔几根……</p><p> 摔之前把洋火皮最好撅成“U”字形,这样扣过去的多些;掴时讲究掌心空,速度快。但和摔四角一样,摔时稍不注意手也会触地,男孩子用劲过大脱臼的也有。</p><p> 夏天吃完的冰糕棒我们也会当作宝贝留起来。麦收时节,骄阳炙烤,远远听见卖冰糕的吆喝声由远及近,抬头看天的大人会不太犹疑地买一些解渴。老老少少散坐在地头享用着不合时令的清凉,幸福的时刻过后咂摸着嘴再次去抢收。孩子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集冰糕棒,洗后晾干,就可以玩木棒了。</p><p> 如果收集太少或技不如人,还可以捡拾一些韧性好的细棍,晾晒后用镰刀去皮、削细,只是这是个“手艺活”,刀工要匀,用劲也不能含糊,控制不好削到手指头,还真不是一件美丽的事。</p> <p>  那个年代男孩能玩的更多了些,拉弹弓、拉弓箭、滚铁环、抽陀螺、滚弹珠,还有一种在空旷处玩的打蜡子。女孩子也玩背鞋底,跳房子,摸瞎子,跳山羊,木头人,偶尔也侧手翻,还喜欢找个墙根练倒立。</p><p> 现在的孩子也玩捉迷藏,局促在一室之内,哪有真正的藏身之处?而且还赋予它一个极没挑战性的名字———躲猫猫。我们当时真的是藏得用心,捉得费神。蹲在稻田里,蛙声一片最适隐身;猫在牛棚里,牛虻乱咬也不出来;埋在草垛里,芒已在背也不在意;趴在高枝处,西风渐起也无意下去……现在的中年人心俱疲时依旧去坚持、在隐忍、能团结,是不是从那时开始就埋下了一颗颗受益一生的种子?</p> <p>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鸡汤语温润了很多人的心。只是如今陪伴路上力不从心的太多,琐碎重压着父母,学业重压着孩子。</p><p> 当孩子不再有太多的机会亲近大自然,当孩子不再有太多的玩伴相随在左右,当父母不再有太广的心胸放养孩子,当社会的生存成本越来越高,孩子,你又能玩什么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