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拾 遗 墨 草<br> 文/张武军<br><br> 富县吉子现西南有三川驿古城,这里是我向往的地方。在这块神奇而迷人的土地上,世代生活着勤劳勇敢的乡亲,他们为了守护这方净土,一直辛勤耕耘在古城内外,时至今日还依然为我们展示着乡野人家那安逸的生活场景,让人留恋不舍!<br> 这座古城以其厚重的文化大观让人赞叹不已,因为这里文化遗迹极为丰盛!时常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执着的文人追求。<br> 临观其古城遗址,保存实属完整,人称三川驿古城。虽然去此地山路崎岖不平,但我还是有幸三次途经,总是匆匆而别。初去为深冬,白雪皑皑,时为初中时光,年少无知的我只是为陪同学回家;第二次是才参加工作不久,路过一次去寺仙乡;第三次是前些年独自写生。我均无缘欣赏宽阔的古道,无法详细考查古城里那高大厚重的,长满黑色青苔的金代鄜州龙兴寺西观音院古庙残碑,还有人们用随处零星的碎石彻成的梯田石墙和石屋,还想品一口西城墙根下辘轳古井里那甘甜的井水,更无机会一睹传说中那精美绝轮的摩崖石刻,总让人心里很难平静。 <br> 2019年7月9日,我有缘和表哥同去三川驿,心想绝不能放弃这次机会,以便了却我多年来的夙愿。<br> 这座千年古城真不可小觑,四周山峦起伏,葫芦河水绕此城而过,这里山林茂密,古城轮廓清晰可见。用夯土筑起的东城门,雄伟壮观,还有那连绵的城墙,道不尽人间沧海桑田……历史上的三川,因处华池水、黑水、洛水三川交汇处,故名。西魏废帝时于此置三川县,北宋熙宁七年(1075)撤县为镇,蒙古至元四年(1267)设驿站改今名,唐天宝年间杜甫前往羌村过此,留三川观水涨二十韵名篇,诗咏千年。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镌刻在西城门外南山屏障之下的摩崖石刻,虽经四百多年风雨侵蚀,沙崖坍塌严重,字迹尚存,依稀可见,意断为:<br><br> 憩三川子美杜少陵遗墨<br><br> 锦城会上浣溪堂,<br> 此地来足跡已荒。<br> 满壁龙蛇尚飞动,<br> 三川花鸟俱相忘。<br> 李杜齐名行在叙,<br> 契许我身谁谓往。<br> 万死问关赴在捴,<br> 令无共益志堪伤。<br><br> 大明戊午南都陈凤书<br><br> 有明人题诗其上,不可辨认其详,残存文字行云流、水。独有四个楷书大字“拾遗墨草”最为引人注目,可惜最后一字“草”字已无法辨认。只能查阅县志可知一二,多少有些遗憾了。不过此处林木茂盛,有顺水沟山谷溪水潺潺流出,注入对面小河,汇入葫芦河水。石崖旁垂杨迎风,身临其境,真乃心旷神怡,这里可谓世外桃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神秘高古之意境,瞬间穿越古时,与文人墨客对饮其间,题壁山崖秀水处,吟诵诗赋青苔上!那宏大的文化磁场吸引我驻足其境!可惜山崖风化之故,碎石险落,加之古人搭建此景所留石槽痕迹数孔,方二十公分有余,随壁可见那零星黑洞,远远望去,更增加了其神秘感。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恐有蛇虫出没,我俩有些不安,数时离去。<br>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射向沧桑的古城,尽显昔日辉煌,其摩崖石刻有待日后再次研习其详。返程鸟瞰古城全境,不由得联想起曾经的繁华与显赫,与今日小山村的安静祥和形成了强烈对比,让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