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跳岩,一上岸,首先看到的这幢高大的门楼就是北门城楼。因位于凤凰古城北面,俗称北门城楼。古城原有四座城楼。 分别是东门称"升恒门",南门曰"静澜门",西门叫"阜城门",北门为"壁辉门"。<div> 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多年古貌犹存。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以及朝阳宫、古城博物馆、杨家祠堂、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建筑。</div> 中午12点从凤凰古城北城门进入古城开始游览古城。城楼用青砖砌筑,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石座卷顶。城楼对外一面开枪眼两层,每层4个,能控制防御城门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范围。 北门又叫“壁辉门”。城楼采用本地红砂条石筑砌,做工考究,精钻细琢。城门呈一半月拱,有两扇铁皮包裹。圆头大铁钉密铆其上的大门。 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朝。凤凰古城元、明时为五寨长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间从麻阳移镇竿参将驻防于此,乃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将土城改建为砖城,开设四大门,各覆以楼。 到清朝,古城的军事地位日显重要,先后在这里设凤凰厅、镇竿镇辰沅永靖兵备道治所,古城的建设也得到加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将砖城改建为石城,北门定名为"壁辉门",一直保存至今。 北门城楼与东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前临清澈的沱江,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虽几经战火,仍巍峨耸立于沱江河岸,为影视名家所推崇,已有《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边城》、《血鼓》等数十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 凤凰古城改为石城是和南方城墙同时进行的,南方城墙也叫苗疆边墙,是明清两朝为了防止湘西的苗族侵犯汉区而建,凤凰古城是南方长城整座防御体系的最高指挥中心,当时的政府行政机关都设在城内。<br><br> 北城楼向西到文星街南拐百米来到熊希龄故居,它位于凤凰古城北文星街内的一个小巷里。 熊希龄故居占地面积800平方米,门、窗为木结构,其上或雕花或绘图,造型大方、做工精美,是典型的苗族古院落建筑模式,极富民族风情。 故居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结构,进入宅门,中有一天井宽坪,左侧是一个约十平方米宽的前室,又称会客室,天井东侧为专门的柴房,内有石磨、石碓等食用家具装置,现存房屋4间基本是保持原貌,环境幽静安谧,建筑古老质朴,四方形布局,比较矮小但很精致,很富于苗族情调。 正室三间两层木质结构,陈列着熊希龄生前生活、工作用过的什物,一张张清晰的图片,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文字,记录了熊希龄人生的脚步,演绎着他人生的轨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他文晦蹈略之中。 熊希龄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于凤凰,被誉称"湖南神童"和"熊凤凰",堪称一代奇才。十五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二十一岁点翰林,四十三岁(1913年)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熊希龄为官数十载,兴教育办实业图维新,卓有建树。 熊希龄小时最喜欢到这间柴房里走玩,并经常学习推磨和冲碓的技术,从小就培养出了一种悉心体察民间疾苦、关心贫民忧乐的高尚情怀。 卧室陈列着熊希龄生前生活、工作用过的什物,一张张清晰的图片,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文字,记录了熊希龄人生的脚步,演绎着他人生的轨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他文晦蹈略之中。他胸藏珠玑,学富五车,在中华民族堪乱危难之时,为国家和民族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出堂屋正门有一小天井,厢房数间环之。门、窗、墙大部分为木结构,其上或雕花或绘图案,造型大方,做工精美。房屋不大,但结构精巧,虽封闭而不死、敞放而不乱,是典型的苗族古代建筑格式,极富苗族情调。 沿着文星街继续向南行。 这儿也不喜欢....... 南行200米来到朝阳宫,是湘西古建筑的精华,雕梁画栋,匠艺精细,造型别致,堪称古城宗苗建筑的一绝。大门为紫红色砖墙门楼,高8米。大门两旁镌有对联一副:"瑞鸟起蓬蒿翼搏云天高万里;嘉宾莅边隅眼看楼台总多情"。左右对称地堆塑山水花鸟浮雕12幅,门楼飞檐翘角,别具特色。 朝阳宫原名陈家祠堂,专用于每年族属祭祖聚会议事之地,内有正殿、廊房、戏楼等建筑,结构紧凑,设计精巧,风韵独特。于民国4年(1915年)由乡绅陈炳、陈开藩等发动族人捐资兴建。 进得门内,从戏台下穿过,回首便能看见个木楼式的古戏台,台上两侧廊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数尺地 点可家可国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中间题曰:“观古鉴今”,玄妙而又真切。戏台背靠大门牌楼,与正殿相对,离地2.1米,台后正中彩绘福禄寿三星画,上面藻彩绘戏剧人物九幅,均是一幅一典。台顶为重檐青瓦屋面,飞檐翘角,古雅端庄。 祠堂正面是一栋三间木结构正殿,两 边次间有花格通风木窗。正殿左右两侧各建有包厢,上层的雕花木栅栏包厢是为方 便达官贵人看戏用的。现在这里成了向游客兜售银饰的地方。 继续沿着文星街南行150米经文化广场来到西门城楼。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将原来的土城改建为砖城。到清朝,古城的军事地位日显重要,古城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固,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将原来的砖城改建为石城,石城周长2公里有余,并开设四大门,各建造了巍峨的城楼,东门称"升恒门",南门曰"静澜门",西门叫"阜城门",北门为"壁辉门"。<br> 北门城楼与东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前临清澈的沱江,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遗憾的是东门城垛碉楼及城门全部被拆除。我们只能看到东、北、西三门。 西门城楼北向就是凤凰广场,是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物,很有代表性,凤凰广场上有一只铜质的凤凰,欲展翅飞翔,可以步行去看看。广场又叫从文广场,周边古旧建筑完好。<br> 凤凰广场又叫从文广场,周边古旧建筑完好。 从凤凰广场沿东正街向东走160米就是古城博物馆。 门前一个影壁是朱镕基同志题写的“凤凰城”,照壁的正反两面,都有“凤凰城”大字。周围开满了各种特色的店铺以及各式的美食。 古城博物馆大门在影壁左后方。这是一处尘封百年的古建筑群落,一院三馆占地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是一个集凤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雷雨田艺术馆三大载体为一体的文化载体。 古城的千年历史文明,陈宝箴世家的百年辉煌,一位当代著名艺术家的执着追求和艺术成就,在此融为一体,薪火相传。 古城博物馆内大院,凤凰古城博物馆的馆长雷先生是位民间收藏家和艺术家,他集资修复了陈宝箴故居,全面展示陈宝箴世家的生活遗迹,以及他们与古城凤凰的深厚渊源;修建了古城博物馆,集中展示自己收集的艺术品及文物、古董。 在博物馆游玩时,还能观赏到博物馆创始人--雷雨田先生的作品《凤凰城小景》、《报春图》等。 陈列的陈宝箴的后裔向博物馆捐赠的家族遗物、遗照、图片等珍贵历史资料,还有清同治皇帝钦赐的"纶音封典圣旨碑"、清光绪皇帝钦赐的陈宝箴出巡行车所用的狼皮坐褥。博物馆内,还陈列了500多种几亿年前的矿石标本和古生物化石。 陈宝箴,晚清重臣,深受曾国藩所赏识。曾经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等职,被光绪皇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惟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 这是一家私立博物馆,却差点儿亮瞎眼睛,居然撞见陈寅恪家族的太多珍贵图片与实物藏品!陈寅恪竟然与凤凰关联不浅。原来,乃祖父陈宝箴曾在凤凰城做过二品道台,这座博物馆里的几处老建筑,就是陈道台当年的老宅基地。 "雷"字拆开成"雨田"二字, 雷先生又被称为"雨田"馆长。雷雨田艺术馆 参观完古城博物馆,回到影壁,向南沿中营街走70米就是沈从文故居。 踏着青青石板路,来到了沈从文故居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遒劲沉凝的大字:“沈从文故居”。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专家。他的文学作品被英、美、日、法、瑞士等几十个国家所翻译,如《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被誉为世界乡土文学之父。 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凤凰人民的骄傲。他的一生所创作的900多万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学瑰宝,也给后人研究中国和湘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 故居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系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占地600平方米,分为前后两栋共有房屋10间,沈先生1902年12月28日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88年沈老病逝于北京,骨灰葬于凤凰县听涛山下,同年故居大修并向游人开放,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栋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清朝晚期建筑,分为前后两进,中间一个小天井,左右配以古色古香的厢房,给人一种精巧秀丽的感觉。那飞檐矗立的屋架和灰色牢实的墙体结结实实的融为一体,显得如此协调,那苍老陈旧的板壁和剥蚀脱落的门窗,显示房屋的陈旧与古老。 故居陈列室里,一张张清晰珍贵的图片,记录了沈从文步入尘世后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那一行行流畅深沉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作家成长的过程。 檀木方桌,藤编靠椅、古老的木质结构架子床,都是沈老当年使用过的实物。 宽不足5米的青石板街,自道门口往西,经十字街、东正街、西正街、回龙阁、营哨冲、陡山喇、接官亭、沈从文墓地直至天下第一泉,全长3000多米。是凤凰最繁华的商业街。 <div> 石板老街的年岁可是很长了,青石板上的坑坑洼洼有些都被磨平了,走在这老街上,感觉是回到了旧的年代,悠悠闲闲,好不自在。<br></div> 在石板老街上你会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去感受老街的魅力。石板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直至现在这老街依然尽职尽责的扮演者它的角色,但是时间和岁月的积淀,抹不去古城沧桑古朴的痕迹。 逛累了,也逛饿了,也该尝一下湘西土家风味了! 再回到江边,少有遗憾,天后宫、东门城楼、文庙、文昌阁等没有去,但基本主要景点都游了。 沿江而上,结束了凤凰古城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