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首先有个概念必须再重新明确一下:<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不等同于朝鲜战争</b>。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25日,属于朝鲜内政,而美国却在两天后就宣布介入朝鲜内战,并迅速作出反应,第二天就派空军、海军参战,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1950年9月15日,美第10军7万余兵力在仁川登陆,且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逼近鸭绿江侵扰我边境,所以朝鲜战争是朝鲜人民军与美韩联军之战,它始于三八线,止于三八线。而抗美援朝开始于1950年10月(19日入朝,25日首战为纪念日),是由于朝鲜战争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而引起的中国人民的“保家卫国”之战,是志愿军和人民军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与南韩伪军之战,它始于鸭绿江,止于三八线。</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立国以来面临的最大规模的战争,此战我国先后动用了240万人参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有六个兵团27个军参战,另外还有大量附属支援部队。抗美援朝有近20万人阵亡,几十万人受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伤亡最大的战争,也是对新中国影响最大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无数先烈换来的,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抗美援朝赶走了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保住了朝鲜,中美有了战略的缓冲区。由于敢和美国血战,也使斯大林苏联对中国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窥中国。苏联企图将东北变为其势力范围的野心,逐渐荡然无存了,中国收回了东北的全部主权!</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19日至1953年7月27日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第一次出国作战。来自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各军相继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新成立的志愿军兵团。有的军还被编入了不属于其所隶属野战军的兵团。</p><p class="ql-block"> 1954年开始志愿军逐步撤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8年2月-10月,志愿军剩余部队分三批全部撤退。1959年,志司及后勤部等建制撤销。</p><p class="ql-block"> 我们必须铭记参与抗美援朝的6个志愿军兵团:</p><p class="ql-block"> 最先入朝参战的13兵团,由四野部队为主的部队构成,下辖6个军,38军、39军、40军、42军、50军、66军,兵团司令员为邓华上将。 </p><p class="ql-block"> 9兵团,由三野主力军构成,三野此前是将9兵团作为进攻台湾的主力部队,入朝时九兵团下辖的3个军为20军、26军及27军,兵团司令员为宋时轮上将。</p><p class="ql-block"> <b>3兵团</b>,该兵团由二野调集主力部队组建,下辖12军、15军及60军。兵团司令员就是陈赓大将,是入朝作战的各兵团中配置最高的。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为王近山中将。 </p><p class="ql-block"> 19兵团,当年的晋察冀根据地主力改编而来的部队,该兵团下辖63军、64军、65军。兵团司令员为杨得志上将。</p><p class="ql-block"> 20兵团,下辖67军、68军,而该兵团另一个军66军在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之中。20兵团还是朝鲜战争担任收关任务的部队,兵团司令员为杨成武上将(抗美援朝最后一战是当时20兵团司令杨勇指挥的)。</p><p class="ql-block"> 23兵团,该兵团为绥远起义的部队改编而成,下辖36军、37军。兵团司令员为董其武上将(1947年6月蒋介石授予董其武上将军衔),由于担任预备队任务,该兵团主要担任后方道路机场等抢修任务。</p> <p class="ql-block"> 入朝参战的六个志愿军兵团中,每个兵团司令员都是战功赫赫,在1955年授衔中,有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3兵团司令员陈赓成为开国大将。</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奇葩最有意思的部队就是志愿军第3兵团。志愿军第3兵团跟解放军第3兵团并不完全一样。</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兵团,是1949年2月17日,第二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将中原野战军第2、第3、第6纵队合编组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下辖第10、第11、第12军3个军。解放军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副司令员王近山、杜义德,政治部主任阎红彦,副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副主任钟汉华。第10军(2纵)军长杜义德(兼),政委王维纲,副军长范朝利,下辖第28师、29师。1949年6月,在安徽安庆以皖北军区独立师为基础组建第30师,补齐了该军建制。第11军(3纵)军长曾绍山,政委鲍先志,下辖第31师、32师、33师。第12军(6纵)军长兼政委王近山(兼),下辖第34师、35师、36师。</p> <p class="ql-block"> 而志愿军第3兵团则是专为入朝参战而组建的!他作为第二番志愿部队于1951年3月在北京成立,兵团及指挥机关由第二野战军负责组建,兵团司令兼政委由原二野4兵团司令、西南军区副司令员陈赓担任(陈赓因身体原因推迟入朝,3兵团实际领导是王近山,陈赓后入朝任志愿军副司令),副司令员王近山(原二野3兵团副司令,12军军长)。志愿军3兵团下辖原属二野3兵团的12军、4兵团的15军及华北18兵团的60军。有点意思,<b>志愿军这三个军</b>分别来自<b>两个野战军</b>(二野、一野),<b>三个兵团</b>(3兵团、4兵团、18兵团),<b>六个军</b>(10军、11军、12军、15军、60军、61军)。这六个军各军领导及下属部队都跟原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有着方方面面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是以太行军区六分区机关及直属队、<b>韦(杰)</b>支队、石(志本)支队、<b>秦(基伟)</b>向(守志)支队为基础,于1945年11月5日在河北省磁县组建,1947年3月,王近山任司令员,杜义德任政治委员(下辖16旅尤太忠、17旅李德生、18旅肖永银)。1949年2月9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隶属第二野战军陈锡联第3兵团。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12军军长和政治委员,萧永银任副军长兼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新组建的志愿军3兵团第一主力就是来自二野第3兵团的12军,下辖34师、35师、31师,由曾绍山(原11军军长)任军长。曾绍山跟王近山可是太有渊源了,在红军时代,王近山是红四军28团团长,曾绍山是1营书记,王近山还救过曾绍山一命。12军下辖三个师(原36师两个团及原34师102团脱离本军建制,留在西南。106团编入34师),34师尤太忠和35师李德生都是来自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而新编入的31师(师长赵兰田,后任15军军长。1969年12月31师改称陆军第12军36师)原属11军,来自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初看11军31师(曾绍山/赵兰田)好像跟6纵没直接关联,其实它下属的91团是源自抗战时期的129师385旅769团,而王近山是第二任团长、11军副军长郑国仲是第四任团长、新调入的31师师长赵兰田是第六任团长、12军35师师长李德生是第七任团长,而在陈锡联任769团首任团长时,曾绍山任769团司令部参谋。这么多战将都出自抗战虎团769团,绝对是同源同根源于一脉!</p><p class="ql-block"> 隶属的第二个军15军,下辖44师、45师、29师,军长秦基伟,6纵成立就跟他有关啊!原属二野4兵团(兵团司令陈赓),来自晋冀鲁豫野战军9纵;而新编入的29师原属3兵团的10军,来自晋冀鲁豫野战军2纵。10军军长杜义德更是跟6纵密切,他就是原6纵政委,现志愿军第3兵团副政委。</p><p class="ql-block"> 新编入志愿军3兵团的60军,下辖179师、180师、181师。现任60军军长韦杰曾是晋冀鲁豫6纵的副司令,全军来自一野18兵团(兵团司令徐向前),179师与180师源于晋冀鲁豫野战军8纵,179师的前身是临汾旅;而61军181师替换了60军的178师,其181师源于晋冀鲁豫13纵,是中原突围的皮旅。 可以说,60军和12军以及15军,都是出自晋冀鲁豫,三军同出一脉,历史渊源颇深。</p><p class="ql-block"> 所以也有人戏说:志愿军第3兵团为什么定为第3兵团,是因为其三个军来自解放军的三个兵团,所以组成的志愿军兵团番号就定为“三兵团”。这看似杂乱无章的三个军其实都跟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有关,所有部队都是八路军129师派生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部队,<b>九个师同出一脉,是一个血统</b>。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顺理成章一同上战场。</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3兵团12军在军长曾绍山、副军长兼参谋长肖永银率领下,于1951年3月21日由长甸河口入朝参战;15军在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率领下,于1951年3月25日由安东入朝参战;60军在军长韦杰、政治委员袁子钦的率领下,于3月17日由安东入朝参战。入朝之前,全军进行了换装,重机枪以下的轻武器全部换成苏式武器(水连珠步枪转盘冲锋枪等)。为了保守秘密,志愿军部队均不佩戴“八一”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当时所有与解放军有关的东西(立功证、照片、笔记本之类)一律不准带入朝鲜,均放在留守处。</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第3兵团入朝40天的第一战就投入到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中第3兵团统领(也是唯一一次)三个整军位于战线中路,12军居中,右翼15军,左翼60军。作为3兵团的主力军,五次战役第二阶段,12军就调第9兵团指挥投入东线战斗,转移阶段又归建3兵团。1951年10月12军又调到20兵团指挥,接替67军金城防御战阵地,直到1952年的10月。刚归建3兵团准备休整时,一个命令又调头开赴上甘岭战役,彻底打赢上甘岭战役!</p> <p>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时候,3兵团12军划归到宋时轮的志愿军第9兵团担负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中的东线正面突破、两翼迂回、层层包围、多路钳击的突击作战任务。此时第3兵团原属的15军,60军不变,又调39军到3兵团,仍然负责中线作战。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正式打响时第3兵团令15军左路60军右路为第一梯队,39军(两个师)为预备队,但是60军的181师配属12军作战,179师配属15军作战,这时候前线作战的60军其实就是军部和180师。</p> <p>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转移阶段(我认为应该是第三阶段)中,命运就和第3兵团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有“常胜将军”之称的王近山入朝第一战就是一忧一喜。忧的是:其60军180师在转移几乎陷入敌人全面包围,而突围时由于指挥失误和组织接援不力,部队遭到重大损失。喜的是同时在东线担任突击任务的3兵团12军31师91团已经冲到三七线附近,同样被深深陷入敌后,由于团长李长林沉着坚定,机智灵活,带领部队绕道翻越雪岳山,不但胜利撤回,还带回几十名俘虏,全身而退与31师主力会师。此时12军归建第3兵团。</p> <p class="ql-block">1951年6月,志愿军第3兵团到撤到谷山地区整休,仅仅5个月后,12军首先结束休整,11月初调归志愿军第20兵团(兵团司令杨成武),开赴金城前线接替67军的防务,投入到金城防御战,整整一年,经历了春夏巩固阵地战、细菌战、秋季战术反击战。</p> <p> 五次战役后原川西军区司令员张祖谅回60军任军长(张祖谅原来就是60军军长),15军44师副师长李钟玄调任180师任师长,第二年1952年金城防御战中,赵兰田被提升为60军副军长。 而60军一直整训到1952年9月8日后调属志愿军第20兵团。1952年秋季,接替第68军在东起文登里、西至北汉江一线的防务(从此脱离第3兵团)。</p> <p class="ql-block"> 15军谷山休整了10个月后,于1952年4月起接管了26军东起五圣山,西至斗流峰、西方山,正面宽约30公里,纵深约20公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的防区。此时的38军已经调属3兵团指挥,1952年5月38军接防42军与39军位于将军洞以东至铁原西梧桐里宽32公里的防区,位于15军西方山以西地域。没想到几个月后,在3兵团王近山指挥下,又打出了一胜一负两战。胜的是15军和12军的上甘岭战役,负的是38军折戟白马山,都在中外战争史上影响特别深远。</p> <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爆发前,志愿军第3兵团所属两个军是15军与38军。15军防守在金化以北地区平康上甘岭一线;当时15军的具体部署是:以野战攻坚见长的第44师并第29师的87团,共4个步兵团、7个炮兵营和1个坦克团为右翼,各团采取后三角配置,全师成L形部署于平康谷地东侧,与右翼的38军防区相接;擅长防御的第45师3个步兵团和2个炮兵营凭五圣山之险,防守左翼;第29师2个团为预备队。</p><p class="ql-block"> 上甘岭战役爆发后,12军刚刚完成配合20兵团的金城防御战任务归建第3兵团,正准备开赴谷山休整;而60军已配属第20兵团。在志愿军第3兵团15军战至最艰难的时刻,“疯将”王近山亲自四调在金城一带刚刚打完战术反击作战的志愿军3兵团12军(刚刚归建)的6个团赶赴上甘岭“救火”参战。12军的指战员不负老军长厚望,在换防休整的路上,调头南下,日夜兼程挥师上甘岭投入血战。从11月1日参战,直到12月15日完胜上甘岭战役后移交回全部阵地给15军。有关上甘岭战役的两个主战部队情况,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37zmjmdn"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数字解密上甘岭---之主战部队15军与12军</a>。</p><p class="ql-block"> 上甘岭战役,作为赢家的王近山却丝毫也没有大捷的喜悦,在他的眼里沉淀了太多的硝烟和生命,以致数年后,在一次看电影《上甘岭》时,曾经指挥过上甘岭战役的王近山将军看不了一半就泪流满面,中途退场,他不堪回忆这场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残酷也是罕见的奇迹的战争。 </p><p class="ql-block"> 上甘岭虽是一座埋葬数万人血骨的巨大坟墓,但也是一座丰碑,一座人类战争史上的丰碑,一座象征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威武不屈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的丰碑!</p> <p>1952年12月15日,12军将上甘岭两高地防务全部移交回15军后,几乎一刻不留马不停蹄,于1953年1月又开赴朝鲜东海岸。不久,王近山轮调回国,1953年4月18日由许世友担任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更热闹了,许世友是第三野战军的将领),下辖东海岸防御指挥部、12军、15军、独立第33师(来自11军)。</p><p> 1954年4月,志愿军第3兵团所部开始陆续回国,1954年4月,12军撤回国内;1954年9月,15军撤回国内;1955年1月机关撤回;然而还有部分后勤机构并入志司/志后(12军医疗二所并入志后改为机动医院)。15军回国后,原12军31师师长赵兰田先任解放军15军代军长(1954.04-1955.01),后任解放军15军军长(1957.08-1967.08)。</p><p> 最后有个一般人都不关注的信息,但是对志愿军第3兵团比较有意义。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领导机关于1955年1月9日奉命回国,接收驻旅大苏军的防务,担任旅大防卫区领导机关。3兵团接防的先遣人员由副司令曾绍山,政治部代主任李震(曾任12军军长)率领于1月14抵大连。兵团领导机关及直属队在副参谋长张藴钰率领下,于2月1日到达辽宁普兰店,经稍事休整后,2月27日进驻旅顺。3兵团领导机关进驻旅大后志愿军第3兵团建制撤销,随即恢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的番号。交接工作从3月7日开始,至5月16日全部结束(中方签字代表为第3兵团副司令员曾绍山、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罗华生、空军第3军军长刘丰,苏军签字代表为第39集团军司令员什维佐夫、海军基地司令员古德利切夫、空军第55军军长切德利克)。签字后自16日零时起,将防务全部交我方负责。至此,第3兵团及所属各陆海空军部队接替了苏军39集团军及所属部队自普兰店至大沙河口以西辽东半岛南部防御任务,担负起保卫旅大要塞的任务。1955年5月26日,驻旅顺口地区苏军指挥部的高级将领和指挥部全体人员,从旅顺启程回国。从此,旅大地区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由外国人统治和管辖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