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汾水文化2020第40期总第129期</b></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顾问 周葆瑜 梁瑞林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主编 武兴亮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副主编朱玉兴 赵文杰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郭剑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编辑 阎润钰 韩 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贺马元</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夏门春晓</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梁佳华 梁清亮</b></p> <p><b>▲ 民国《灵石县志》“夏门春晓”图</b></p><p><br></p><p>出灵石县城沿汾河南行二十里,经五里铺、玉成、张家庄、梁家圪塔,许家店村,眼前看见汾水河畔竖立着一道巉岩石壁和在巉岩石壁中竖立着一座高楼,这就是灵石八景之一《夏门春晓》的夏门村。</p><p><br></p><p>夏门村是夏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地方。</p><p><br></p><p>相传四千多年以前,现在的太原盆地是茫茫一片大湖。为根治水患,解救难民,舜让禹前往治水。</p> <p><b>▲ 禹带领民工来到汾水湖段的三弯口处,十三年艰苦奋斗,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三弯口石壁打通。滔滔湖水浩浩荡荡注入黄河,空出了广阔的太原平原。</b></p> <p>禹带领民工来到汾水湖段的三弯口处。十三年艰苦奋斗,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三弯口石壁打通,让滔滔湖水浩浩荡荡注入黄河,空出了广阔的太原平原,广大人民纷纷“降丘宅土”。古代把汾河流域称之为“太原”。后唐侯在此筑城,因临晋水,故称“晋阳”。从此,便留下了“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佳话。夏门村距“灵石口”(三弯口)约五里地,因禹治水打通的一道石壁,所凿之处恰似“门”状,为纪念禹,故将治水之处三弯口北汾水湖边的这个村庄命名为夏门(见《灵石县志》)。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患,解救了万民的痛苦,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舜的信任。舜见禹大公无私,功盖天下,就把帝位禅让给禹,禹成为夏代的开国君主,后人尊禹为“大禹”(亦称夏禹、戍禹)。于是中国历史开启了“父传子、家天下”的第一个有据可考的朝代:夏朝。而 “夏门” 这个地方也就成为了开启夏朝之门、开启华夏之门的钥匙。</p><p><br></p><p>泱泱汾水蜿蜒绕夏门村而过,涛声阵阵,灵气生生。</p> <p><b>▲ 泱泱汾水蜿蜒绕夏门村而过,涛声阵阵,灵气生生。</b></p><p><b>▲ 夏门村村景(太原109医院/李鹏程 摄 梁清亮推荐)</b></p><p><br></p><p>也许是这把开启华夏之门的钥匙给夏门村和夏门梁家带来了灵气。夏门梁家,自明·嘉靖年间从陕西渭南迁居灵石街北里夏门村后,勤劳耕作、勤奋读书、勤儉持家,名人辈出</p> <p><b>▲梁中靖(剪纸) 李志强作品</b></p><p><b>▲李志强 山西省地图院地图文化创意部主任 </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清·嘉庆六年(1801),37岁的梁中靖 (梁家十世二支二门人) 考中进士,以候选知县在家八年,继承家族先志,“课读子弟,周恤乡闾” 筹资在自已的宅院——《棲吾身》院内东厅办起了私塾,坚持了长达8年的教书生涯。</p> <p><b>▲梁中靖故居,夏门《棲吾身》院</b></p><p><br></p><p>之后,梁中靖从《棲吾身》院奉旨上任,曾任浙江道、山东道、京畿道监察御史(老百姓称三台御史)。</p><p><br></p><p>清·道光三年(1823),榆次东双村村痞阎思虎奸淫邻居少女赵二姑。赵二姑报案之后,榆次县衙和差役接受阎思虎贿赂,枉法办案,逼赵二姑血洒公堂。后山西巡抚邱树棠调忻州、平定等官员审案,因收受贿赂,继续枉判。梁中靖接案后,拍案而起,两次给道光帝上奏,提出案中疑点,要求将此案调京审理。道光帝对此案连下五旨,终于查清案件原委,判阎思虎处以磔刑(磔刑:古代分裂肢体的一种酷刑),摘掉了山西巡抚邱树棠和榆次、太原、忻州,平定等七官员纱帽。</p><p><br></p><p>平反赵二姑案,震惊朝野!伸张了正义,顺应了民心。百姓由衷地唱响了一首民谣:</p><p><b>山西灵石夏门村,</b></p><p><b>出了个清官梁中靖,</b></p><p><b>梁御吏,赛包公,</b></p><p><b> 一锤子砸了七颗印。</b></p> <p>2014年12月7日,中共山西省委十届六次会议在省城太原召开。时任省委书记王儒林在会议讲话中提出:“要弘扬山西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出版《山西省廉政文化地图》,收录了历史上13位山西籍直臣廉吏,梁中靖以“反腐典范、倡廉楷模”列在其中。文化地图在人代会和政协会上分发,在山西大地掀起了反腐倡廉新风。</p> <p>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编纂的《山西省廉政文化地图》,收录了13位山西籍古代廉吏,梁中靖以《反腐典范 倡廉楷模》名列其中</p><p><br></p><p>梁中靖执政为民,秉公执法。十一世梁象斗(二支二门人)一心一意为民造福,美化家乡,用自己的勤劳和热心,装扮了“夏门春晓”!</p><p><br></p><p>夏门村如何被选定为灵石县古八景?民国二十三年(1934)《灵石县志》记载着梁象斗的事迹:</p><p><br></p><p> 梁象斗,字文垣,梁家十一世二支二门人。</p><p><br></p><p> 梁象斗热心公益事业,时时处处为民众办好事,办实事,深爱村民爱戴。夏门村为灵石县西南乡来城要道,官路常被水冲坏,道路难行。梁象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捐资修整,获得行人称赞。</p><p><br></p><p> 梁象斗喜好培植生产树,不惜重资聘技师讲求树艺法,并组织村人栽果插柳,所以夏门、后庄一带桃、杏、梨、果甲於全县。春日里,翠叶片片,枝繁叶茂,各种果树的花蕾含苞欲放,鲜红色的,粉红色的,玫瑰红色的,嫩黄色的,雪白生生的……各种娇艳的花朵,一朵朵、一簇簇、一枝枝、一片片相竞盛开,姹紫嫣红,花团锦簇,香气袭人,汾水河畔、家家户户,整个夏门村庄都在一片花海丛中,天空中飘荡着浓郁的芳醇花香</p> <p><b>▲ 夏门村庄在一片花海丛中。</b></p><p><b>▲ 套色木刻《夏门春晓》段双锁作品(郭长明推荐)</b></p><p><b>▲ 段双锁 (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灵石县美朮家协会主席。灵石县工艺美术协会版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b></p><p><b></b></p><p>夏门村坐西向东,面向朝阳,是灵石县黎明来得最早的地方,向有內陆“观日出”之谓。众多文人墨客,纷纷来此观日出,听涛声,戏汾水,赏美景,吟诗句,抒豪情。远眺东山艳阳高照,光芒万道,俯视汾水波涛翻滚,汹涌奔流。河旁岸边桃红李绿,街道田园杨嫩柳垂。阡陌条条,渠水淙淙,青草萋萋,勃勃生机,宛若仙境,仿佛置身于一幅山青水碧的图画之中。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灵石知县王志瀜春游夏门,身临如此美景之中,便提笔题字“夏门春晓”四字,镌刻于汾水河畔石崖之上 ( 至今留存)。</p> <p><b>▲ 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灵石知县王志瀜春游夏门,题字“夏门春晓”。“夏门春晓”题匾,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灵石知县王志瀜亲书的一块题匾,也是唯一由知县题写的灵石古八景题匾。</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注:王志瀜,字幼海,陕西华州(今华县)人。清乾隆壬子科(1792)举人。嘉庆十四年(1809)至二十二年(1817任灵石知县。在灵石任职期间,勤政廉洁。灵石八景选定后,他深入景地,走乡采访,认真考察,写下了赞美灵石八景的诗文《邑中八景》 ,其中就包括“夏门春晓” ( 见民国《灵石县志》卷十《艺文志》),并揮毫写字题匾“夏门春晓”。</p> <p><b>▲ 灵石知县王志瀜《邑中八景》之《夏门春晓》诗句</b></p><p><b>两山俨一门,开辟自神禹。</b></p><p><b>楼台屹飞动,桃花满村塢。</b></p><p><b>恍到天台山,不数武陵浦。</b></p> <p><b>▲《夏门春景》灵石赵琳摄(郭长明推荐) </b></p><p><br></p><p> 这就是《夏门春晓》的由来。</p><p><br></p><p>夏门梁家四世二支二门人梁维屏带领族人在汾水河畔修建的梁家古堡建于石磯之上,层层叠叠,户户登高。民国二十三年(1934)《灵石县志·名胜篇》中对《夏门春晓》的描述是:<b style="color: rgb(1, 1, 1);">“城西二十里为夏门村,楼阁参差,建於石磯之上,飘缈飞动。每值春和,满岸桃花间,以垂柳如展,青绿界画,横卷暖风,迟日,居然仙境。”</b></p> <p><b>▲1938年夏门梁家人的农耕生活(照片由郭长明、梁清亮推荐)</b></p> <p><b>▲民国《灵石县志》对《夏门春晓》的描述 </b></p><p><br></p><p> 秋天,果子红,梨儿黄,枣儿脆,家家果甜香味飘,户户窗口笑声飞。村民享其大利,众口齐夸梁象斗,在编写《灵石县志》时,村民没有忘记他,一致推选他为一方好人,列入人物志,永载史册。</p> <p><b>▲ 民国《灵石县志》对梁象斗的介绍: </b></p><p><br></p><p> “梁象斗,字文垣,夏门村人。……公性好培植生产树,不惜重貲(表示饭钱)聘技师讲求树艺法。所以夏门后庄一带,桃杏梨果甲於全县,至今村民享其大利,始信公有远识心。”</p> <p><b>▼现代诗人 (灵石籍) 《夏门春晓吟咏》诗选:</b></p> <p><b>夏门春晓</b></p><p><b>文/张国华</b></p><p><br></p><p>夹岸桃花映翠眸,春光尽洒古今楼。</p><p>邑乡此景晴堪赏,县宰亲题匾上头。</p><p><br></p><p><b>七绝-夏门春晓</b></p><p><b>文/云海松涛</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禹王治水灵石口,汾水鸣涛夏门流。</p><p>百尺高楼春晓映,梁族佳话誉千秋。</p><p><br></p><p><b>七律 夏门春晓 </b></p><p><b>文/田园</b></p><p><br></p><p>汾水生寒风劲吹,古村色暮得诗归。</p><p>蜿蜒石径霜痕乱,萧瑟庭台断壁围。</p><p>鸠鸟投檐梳冻羽,农翁向火恋香帏。</p><p>料知访客冬来少,且待春临叩草扉。</p> <p><b>作者简介</b></p> <p><b>梁佳华 </b>灵石县夏门村人,山西省13名廉吏之一、清代道光年间京畿道监察御史梁中靖嫡系世孙,梁子言之后。山西日报社主任编辑(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山西大典》责任编辑。1995年,山西省委奖励晋升一级工资。著作有《一袋烟小说选》及小说《老公公与儿媳妇》《彩礼》,诗歌《风雪中踏焦裕禄走过的脚印》《彩云捎话中南海》《心儿向着四化飞》,散文《我爱山丹丹》《灵石县城的“泮池”》《难忘胡老(正)一片情》《胡正替我们写材料》,通讯《补偿款成了“唐僧肉”》《我省两部文化精品成书被尘封》《百尺楼前追思清官梁中靖》和民间故事《治水》《汾河鸣湍》《介庙松涛》等,与徐炳林合作创作电影剧本《梁中靖砸印》。民间故事《治水》《汾水呜湍》收录《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山西卷》。诗歌、散文、小说文学作品分别收录《汾畔星光》灵石文学七十年优秀作品选“诗歌卷”“散文卷”“小说卷”。撰写有梁中靖家族系列文稿:《百尺楼前追思清官梁中靖》《历史铭记 百姓传唱》《梁中靖家族的责任与贡献》《梁中靖家族重教育人的故事》《教师中的楷模公仆中的典范__灵石县首任文教县长梁子言的革命人生》《夏门古堡“棲吾身”院记事》《道光帝为昭雪民女赵二姑书写牌坊挽联》等刊发于《山西日报》《人民日报》《发展导报》《三晋都市报》《史志山西》《太原晚报》《太原道》《太原日报》和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赵树理研究》、山西省政协《文史月刊》《汾水文化》等报刊网络。</p><p><b>梁佳华手机(微信)号:</b></p><p>15513019669</p><p><br></p> <p class="ql-block"><b>梁清亮</b>灵石县夏门镇许家店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直87295部队退役。山西财经大学毕业,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务院商业部工作,后调回山西省计委、晋中市计委、灵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灵石县统计局工作。职称统计师。1993年8月,响应灵石县委、县政府号召,带薪留职创办“山西省灵石宝丽实业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从1995年3月起,搜集、整理夏门梁家和梁家古堡资料,研究梁家文化,为夏门村2006年11月27日列入“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10月30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2012年列入“国家首批传统村落”做了积极的工作。为宣传夏门梁家,创办了《灵石县夏门梁家古堡中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撰写了梁家历史名人梁中靖等系列文稿。兼营在世界好多国家(包括中国)市场运行、安徽合肥瀚齐公司生产、有30多年经历的真菌多糖中成复方食用菌制品,为现有文字、录音、视频等资料保存的2万多位健康、亚健康、各种慢性疑难杂症疾病患者,预防和治愈了各种慢性疾病,瀚齐食用菌制品如同《夏门春晓》,有福气的朋友最早享受到了健康幸福的阳光。</p><p class="ql-block"><b>梁清亮手机(微信)号:</b></p><p class="ql-block">18235471158</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欢迎关注《汾水文化》,《汾水文化》是由原灵石文史改名创办。为宣传灵石诗人和山 西地方文化,介绍先进理念,传播正能量,透过人文情怀,来反映生活中的故事,和挖掘整理文史资料而创办的一个综合性平台。</span></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投稿邮箱:</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227001741@qq.com</span></p><p><b style="color: rgb(1, 1, 1);">下面链接:</b></p><p><a href="https://www.meipian6.cn/nbqvddt?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6175500&from=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share_from=self&share_user_mpuuid=c8648bdf81720afb4fc58197c0136a0d&user_id=6175500&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utm_source=singlemessage&uuid=a0e6811c393ce1735af3e09820c97d52"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互动投稿指示</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