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秋日暖阳微醺醉 ,马中学子研学忙”。11月8日上午,白马井中学文学社员46名社员和老师们一道,在儋州文旅公司职员的带领下,开展一次向往已久的研学活动。</p> <p> 安全是前提,是保障!出发前,文旅公司职员小陈反复强调安全和注意事项!把工作做细做实!</p> <p> 一路上醒目标语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强音!</p> <p> 到达第一站:东坡书院外大门。年轻的引导员耐心讲解游览书院的注意事项!</p> <p> 怒放的睡莲和三角梅,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妆点着冬日的书院,要不是看到湖中的残荷枯叶,真的让人怀疑春天仍在人间!</p> <p> 行进在春梦湖中的九曲廊桥之中!</p> <p> 到达东坡书院大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体书法石刻赫然醒目!书院前的“苦竹树”据说有400余年的历史。瘦削的枝干挑着稀疏的绿叶,枯润相映!</p><p> 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苏东坡因一首自嘲诗,惹怒了当朝宰相章惇,以莫须有的罪名授予苏东坡琼州别驾的虚衔,从惠州流放到儋州,并且,不得签书公事。昌化军使张中敬仰苏轼的诗文,热情款待苏氏父子,并将张中公馆旁边的一所官舍修缮一新,让苏氏父子住在里面。所以,苏轼在后来赠给张中的诗中说:“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然而,好景不长,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闻知此事,即遣使者渡海,罢了张中的官,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无家可归的苏轼,用仅有的一点钱在城南一个椰子林买下一块地,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盖了五间简陋的房子,以作栖身之所,起名:《槟榔庵》。海南当地的书生学子常来此拜访神聊,苏轼为有一个会客的场所,便把其中的一间取名为《载酒堂》。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东坡以文会友、传播文化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苏轼讲授孔孟之道,传承中原文明的工作室。有了这个场所,儒家文化,华夏文明犹如和煦的春风吹遍儋州大地!历经时代变迁和岁月流转,后人为了纪念苏轼,就在“载酒堂”的原址上不断拓建,就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东坡书院”。</p> <p> 我们的队伍又一次集结!书院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的工作让我们敬佩!</p> <p> 载酒亭里,漂亮大方的讲解员小吕为同学们解读楹联内容,讲解“春梦婆”的故事。传说苏轼有次在野间惆怅行吟,一个老妇对他说:你过去的富贵,不过是一场春梦。苏轼大悟,里人呼此老妇为春梦婆。后以此比喻人事繁华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锦样年华水样过,轮蹄风雨暗消磨。仓皇一枕黄粱梦,都付人间春梦婆。</p> <p> 载酒亭中悬一块“鱼鸟亲人”横匾,意为苏东坡远谪海南岛,只有鱼鸟是他的亲人。亭子四周有睡莲点缀,给单调的灰白增添一份艳丽!</p> <p> “古儋城外说东坡,载酒堂前野鸟过。往事一场春梦散,独留名迹未消磨。”这是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时任儋州知州的罗杰,修葺《载酒堂》时所作的诗句。《载酒堂》是苏轼贬谪儋州期间传道受业解惑的地方。</p><p>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气势磅礴,潇洒豪放,为后人津津乐道。其实,苏东坡的贡献不仅在于诗文,而其对海南的教育也是功不可没。他在《载酒堂》这所陋室里开课讲学,开化了海南这片荒蛮之地,使其“书声琅琅,弦歌四起”,在他的学生中,一个中举,一个进士及第,结束了海南不出仕的历史,以致出现后来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两朝人才辈出的局面。</p><p> 海南在历史上被称为“蛮夷之地”,远离文明、远离文化,在苏轼谪居海南之前,没有一个人考上过举人或进士。苏轼贬谪儋州,是海南之福。</p> <p> 书院正厅门头的匾上赫然写着“海外奇踪”。匾已被岁月的风尘剥蚀得陈旧残破,但字迹依然醒目。</p> <p> “东坡笠屐”的逸事发生在苏东坡谪居海南儋州期间。据宋代费衮《梁溪漫志》记载:</p><p> “东坡在儋耳,一日访黎子云,遇雨,乃从农家借蒻笠戴之,著屐而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争吠。”又据宋张瑞义《贵耳集》载:“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p><p> “东坡笠屐”这一绘画题材为历代画家所喜爱,一千多年来不断被古今画家所演绎!实乃一大“奇人奇画奇事”!</p> <p> 巳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蠔。剖之,肉与浆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海国食蟹、螺、八足鱼,岂有献□?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p><p> 如此“食之甚美”,可别让“北方君子”们知道了,要不那帮家伙会争着学我的样子,求人家把自己贬谪到海南、“分我此美”的。</p> <p> 《别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足见苏轼对海南的热爱!</p> <p> 中外名人来拜谒东坡书院!</p> <p> 井水当酒卖 商嫌酒无糟</p><p> 位于东坡书院内的“钦帅泉”也是一座有故事的古井。该井是元代重修载酒堂时挖建,为纪念曾短期任过兵部尚书的苏东坡而命名为“钦帅”。有碑在泉旁,为明州尊陈荣选所作,铭曰:塘或浊兮,而泉常清。可酿苏酒,可调商羹。</p><p> 传说,钦帅井建成第二天,当地一位老妇挑井水回来,发现井水全是酒味,就当作酒出卖,轰动全城。人家羡慕她,而她却说,可惜没有酒糟喂猪。于是,人们编顺口溜讽刺道:天高不为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当酒卖,商嫌酒无糟。此后井水不再有酒味,清澈甘甜。</p><p> </p> <p> 听小吕姐姐说用钦帅泉的水洗手,可以让自己变聪明,考试能得高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来沾沾光! </p> <p> “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的典故不愧为文学史上一曲佳话!</p><p> “劝耕园”中一株独放的狗仔花,特别亮眼特别吸睛,只能远观不可亵玩!</p> <p> 满树红绸满树花!</p><p> 满地黄叶满地金!</p> <p> 小姐姐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述“苏轼”名字的来历:作为一代文豪的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苏洵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这中间又有什么讲究?</p><p> 苏洵年少无行,到二十七岁方发奋读书,二十九岁生下苏轼,三十一岁生下苏辙。在苏洵年近四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明确提到自己为两个儿子命名的原因。</p><p> 两兄弟的名,都和古代马车有关。</p><p> 对长子苏轼,苏洵写道:“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轼”是古代车前用作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和车轮、车辐(支撑轮圈的细条)、车盖、车轸(车底的横木)相比,轼仿佛没什么作用。可是,如果一辆马车没有车上扶手的横木,又总让人觉得不完整。于是,这个没有实际作用的“轼”,就只剩下装饰的作用了。苏洵说,我儿苏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在的装饰啊。苏洵希望苏轼能够察言观色,掩饰真心,遇事不要冲动,对人不能过于坦诚。</p><p> 知子莫如父,苏洵对于儿子苏轼的性格太了解了。名字里寄托了父亲对儿子的告诫,或许也暗示了苏轼一生多舛的命运吧!</p> <p> 来东坡私塾,换上学童的服装,是不是有穿越的感觉?</p><p> 来,读书人可不能不拜“万世师表”的孔子先生哦!</p><p> 在小姐姐的带领下,也来一段即兴诵读!</p><p> </p> <p> 私塾前来个合影!美好的回忆!</p> <p> 在小姐姐的指导下,亲手制作拓印,免费给自己制作一个别样的礼物!</p> <p> 苏东坡的接近人生尽头在海南的这段流放经历,让苏东坡的文学成就远远地走到了同时代人的前面。</p><p> 真正可以说,东坡不幸海南幸;诗人不幸诗歌幸。</p><p> 在对苏东坡的评价中,林语堂的表达最为生动感人:</p><p>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他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他把心智用在事件过程中,最先也最后保留替自己说话的权利……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他写作没有别的理由,只是爱写……从来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舆论的潮流而改变方向……他固执、多嘴、妙语如珠,口没遮拦,光明磊落;多才多艺,好奇,有深度,好儿戏,态度浪漫,作品典雅,为人父兄夫君颇有儒家的风范,骨子里却崇尚道家,讨厌一切虚伪和欺骗……向来不喜欢作态……他快快活活,无忧无虑,像旋风般活过一辈子。</p><p>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尤其他的晚年,不难看出,他是怎样的有着完全独立的人格,他的自我是怎样一个难以攻破的堡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p> <p> 今天研学旅行第二站:七里玉蕊文化公园!进公园之前,村里的小伙子给同学们发宣传图册,讲游览要求,一看是受过专业训练的!</p> <p> 七里村的光荣历史:打响儋县抗日第一枪!听着讲解员生动的讲述,我们仿佛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耳边仿佛回响着琼崖游击队员们登岛作战时的冲锋呐喊!</p> <p> 缅怀烈士英魂! </p><p> 石头上和树干上有布满的弹孔,虽经岁月磨蚀,仍能想象当年战斗之激烈!</p> <p> 行走在玉蕊花树林中,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盘曲虬龙的根系,遮天蔽日的枝叶,仿佛置身在热带雨林之中,又好似在世外桃源之中!</p> <p> 玉蕊花俗称“月下美人”,是因为玉蕊花晚上开放白天闭合,香气浓郁!</p><p> 近距离观赏一朵刚刚坠落的玉蕊花:四片花瓣张开。淡淡的粉红色。花瓣中心则长出千万条细如发丝的花蕊,开得蓬勃而热烈,是不是有点像正在绽放的焰火!</p> <p> “传承红色基因”是七里村打造特色乡村的名片!走在玉蕊林中,还可以一边品读“入党誓词”“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等响亮的文字,让人心潮澎湃!</p><p> 魅力乡村,美丽祖国,但愿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p> <p> 随处可见警示语,深入人心!告诫每一位党员和公民做一名高尚的人!</p> <p> 嬉戏的学童,觅食的鹅伴,浮游的鸭群。乡村独有的一片宁静和悠闲!</p> <p> 斑驳的墙壁长满黑色青苔,隐约可见的文字,保存着那个时代的强音!恍惚五十余载,毛泽东思想至今充满生命力!</p> <p> 许子伟与东林堂的故事,仍然流传在民间!</p><p> 记录着七里村民的淳朴与善良,也昭示着感恩是亘古不灭的情感!</p> <p> 学生和老师们一道,畅谈研学游览心得体会!</p> <p> 历经6个小时的研学活动结束了。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和感动!</p><p> 为苏东坡的才气诗情所折服!为苏东坡身处逆境仍保持旷达心境所触动!为苏东坡身处蛮荒之地仍能传播文化、教化人类的献身精神所感动! </p><p> 同时,七里村的光辉历史和美好今天让每一位来访者感受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热爱生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应该成为我们青少年的理想追求!</p><p> 做一名时代的追梦者!为自己,为家乡,为祖国!</p><p> 感谢儋州市文旅公司!感谢学校教研室许明晓主任和带队老师的精心组织!</p><p><br></p><p>撰 稿:陈栋云</p><p>摄 影:许明晓 陈栋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