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创作:湘西木鱼石</p><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水柔 小 穗 网 络</p><p class="ql-block">作 词: 湘西木鱼石 </p><p class="ql-block">作曲弹唱: 董明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八月初,株洲诗友水柔与小穗的到来给我意外的惊喜。在湘西旅游采风的几天,一条条神秘幽谷、一座座高崇山岭、一个个灵秀茶山、一层层叠梯田,与弯弯清彻溪泉让人陶醉。以前,我不懂摄影,趁着两位老师的到来学会用手机拍照,同时从她们身上还学习到一种谦卑、宽容与积极上进的精神。她们来湘西来之前,我策划了一下行程,希望她们的湘西之旅,能真正品读湘西深藏闺阁、朴质神秘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到吉首的当天,我便约起与她们一起乘车去花垣县城,去参与永顺诗人刘年、花垣梁书正几位老师活动,然后策划先到黄金村去参观马燕、马梅的茶园和加工厂,然后在乾州古城半亩方塘拜访湘西梅子与诗歌行吟者老董,最后去凤凰感受古城一派水墨丹青的意境 。她俩对旅游行程商量,最后的线路:吉首—边城茶峒—矮寨大桥—吕洞山苗寨—乾州古城—凤凰古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旅程中我邀请她们到苗祖圣山吕洞山下吕洞水寨与夯吉金寨参观。夯吉金寨是我的故乡,寨子古色古香的木屋,弯弯石板小路,清清小溪流,以及苗族人真诚的笑容,热情的问候,让她们留感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夯吉金寨游玩时,我特意给小穗、水柔借两套正宗苗族的服装,在堂屋前、大门边、石阶上与村里阿婆、大姐合上几张影。每一张照片透出苗族姑娘人美心善,大方得体的神韵。离开夯吉金寨时,她俩笑着对我说:“希望明年春暖花开时再来湘西,来看满山遍野的春茶,希望在苗寨住上三两天。”两年多来,心冠肺炎疫症忽然到来,把这个活动推迟到好几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夯吉金寨被誉为“湘西第一古苗寨”,位于湘西州保靖县吕洞山镇苗祖圣山吕洞山脚下,从高速路吉首北站去那里,距吉首市只有20公里,由夯吉、吉新组合而成,是一个坐拥九山八沟的美丽苗寨,据村支书龙承道介绍说,寨子里现共有人口1500多人,480多户。与梯子、吕洞、夯沙和十字坪五个原始苗寨环绕苗祖圣山吕洞山,苗家的先辈们精致地布局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苗寨,而夯吉金寨是苗族文化最为丰富、房屋建筑最为集中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照本地人称为“九龙抢宝”之地的三沟三岭,寨子依山就势建在弯曲的山脊上,栗青色的瓦屋错,落有致、溪流迂回、沟壑纵横的山水间,充满古朴原始的乡情野趣,是真正古老的苗族原生态文化的发祥地和积聚地。一条溪河穿寨而过,寨子绵延十余里。木质屋舍依地势而,吊脚楼上是小青瓦、翘飞檐、格花门窗、花式隔栏、“吊瓜”悬柱,不少的还雕梁画栋,一律刷上桐油漆,防潮防腐,随着岁月流逝愈发古朴庄重, 承载了千年风霜历程,也承载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原始文明积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夯吉”为苗语,原本是“夯革”,“夯”是山谷的意思,“革”是茶叶,即“茶叶的山谷”。由于苗语的“革”发音在汉语中不好写,就改为“吉”。史料记载,夯吉金寨是古代黄金茶作为贡品,向外输出的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和供应点。狭长的穿过古寨的青石板路是茶马古道,保存着打披、图久两大古茶园,被考古专家认定这里的古茶园与葫芦黄金古茶园同属一系。这条茶马古道是从吉首市马颈坳起始,途径中黄村、坪年村、夯沙村等盛产茶叶的苗族聚居地,再通往花垣茶峒直达重庆,运输湘西茶叶到重庆,再从重庆运回日用品到湘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板路,石板阶,环寨而行,镶嵌其中。蔓藤攀爬石壁,简朴泉水清凉,野花散落杂生,纵横交错窄巷小岔,仿佛走进九宫八卦阵。据老人说古代夯吉金寨,很少有兵患,土匪很少敢来这里惹事,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晨羲里,夕阳下,袅袅炊烟,穷巷深处,犬吠鸡鸣,青瓦木屋泛出乌褐油亮的颜色,与山水、田野、古树自然糅合为一体,一幅静美的山水画卷展现在你眼前。古朴的房屋保持了山体自然的颜色与宽容的气质,用一种最为原生态的方式表达生存在这里的人,对于天地自然的谦恭,对于山水田园的谐和赤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苗族文化多姿多彩,素有“无歌不成苗,无鼓不成苗,无银不成苗,无酒不成苗”之说。苗族鼓舞是夯吉金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生产生活劳动,表达了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每逢春节或苗族盛大节日会组织男女老少,集中在一个大的坪场,尽情的欢歌鼓舞,鼓声雷动,群情振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夯吉金寨里的人爱唱苗歌。清明挑葱会、“边边场”、赶秋会、过苗年, 千百年来苗族人善用歌声来叙事,以歌声来表达感情。这里会唱苗歌的青年男子倍受少女的爱慕,不少男男女女的苗族人,会用木叶吹曲,木叶声声伴着空灵的飞歌,悱恻回肠,如织如缕,缠绵山谷,飘荡天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夯吉金寨里的人勇敢尚武。独具特色的农耕器具武术最初并非用于战争,是用于生产与生活。千百年来,在与敌人斗争中或在农事活动遇到野兽猛禽袭击时,这些器械逐渐成为苗族人信手拈来的反击武器,主要是犁、耙、镰刀、扁担、桶、筐等等。这些农具在苗族人手中,一招一式,雄风乍起,遒劲有力,所向披靡。夯吉金寨村支书龙承道,一个朴实的苗家汉子,就是湖南湘西苗拳的传承人。每当有客人来到这里,他便会熟悉地介绍风土人情、传奇故事,趁兴打上几套苗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夯吉金寨保留有最原生态的民族传统工艺,一些苗族姑娘正在传承着苗绣为主的工艺制作,如纺线、织布、打花带、绣花等手工技艺。苗族的服饰丰富多彩,风格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和大家风范,体现出一个古老的民族自信、向上、豁达精神风尚。苗族把客人请到家里来吃饭是最高的礼遇,火坑上挂苗家腊肉,坛砵有腌制酸肉酸鱼,屋壁挂着的金黄色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吊脚楼横着竹杆,挂着十字绣、苗族花带和衣饰,无不浸透着地地道道的苗族风味风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一路蒙尘。走出喧嚣的城市回到祖辈的老屋,晨听狗叫鸡鸣,夜闻陈雨花香,心魂归零。同样的景,年复一年,依然如故;不同的心境,一轮又一轮,眷恋日渐深沉。曾经,少年时面对生活的一个一个决择道路叉口,茫然失措。如今,人至中年,走在生命旅程中一条又一条曲折的小路上,心灵静极而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魂归故里。每年春节与清明,与家人回到夯吉金寨,祭拜仙逝四十多年前带大我的阿婆,看望住在老家的阿叔。听老家的人讲童婴的故事,跟着大姐和二姐念念不忘的童年足迹。一鼎罐火坑饭,一桌子柴火菜,简约的生活,更让我醉意于乡土乡情。这里是根,是源,终究是我心灵皈依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年3月15日晚整理于家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龙景庚,笔名湘西木鱼石,湖南省湘西州作协会员,长期服务于工业和信息化企业,工作之余学习写一些诗歌与散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