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新四军中出生的孩子,——缅怀钱讷仁妈妈

飞天

<p><b style="font-size: 20px;">文 :徐虹</b></p><p><b style="font-size: 20px;">编辑:飞天</b></p> <p><i>  钱讷仁老人</i></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钱讷仁系季方老的夫人,抗战时期,在新四军中从事医务护理工作,用精湛的医术和满腔热忱“救死扶伤”,救护了一大批伤病员和患病百姓,特别在妇幼卫生保健中贡献突出,救治了若干难产妇与重症患儿。本文作者及文中提到的许多后代,便是钱讷仁接生的。钱讷仁曾被华东军区授予“南丁格尔”称号,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特等模范、优秀工作者、优秀教养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1965年1月离休。1995年1月去世,终年94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新四军军部的重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共两党达成共识,成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十月十二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公布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组成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四一年一月中国上空阴云密布,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月六日将奉命北撤的新四军军部围歼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英勇的新四军奋力抵抗激战七昼夜,大部份光荣牺牲。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在与国民党交涉中无端被扣,副军长项英政委、政治部袁国平主任、周子昆参谋长等新四军领导光荣牺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国民党反动派于一月十七日宣布取消新四军。中共中央针锋相对,一月二十日在江苏省盐城县泰山庙重建新四军军部,在敌伪的心脏高高举起了抗日的旗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全国各地,尤其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英勇抗战击败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大灭了日伪军嚣张的气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军中爱情之花绽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四军中增加了大量有知识有文化高素质的革命青年。在苏中、苏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青年们不仅在斗争中获得了丰富的斗争经验还收获了甜蜜的爱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驱逐日寇还我河山共同的理想和斗争目标使新四军中许多热血青年相知、相恋、相爱结为革命伴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十年代南通城中号称四大才子的李俊民伯伯、吴天石伯伯、俞铭磺伯伯及我的父亲徐铭延,由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民族存亡的时刻加入新四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徐铭延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就参加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抗议活动。他出生于文人世家,曾入学浙江美术专科学校,与同学上街贴标语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年仅15岁的他在狱中被敲断牙齿,坐老虎凳等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敌人一无所获,后被党组织营救出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5年又求学于上海美专,次年转入新华艺专。毕业后抗日战争爆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8年,我父亲就与李俊民伯伯打入国民党新通报,并任编辑,将一份国民党的报纸办成了共产党的喉舌。他还与南通市著名影星赵丹合作,写出革命的诗文由赵丹向广大群众朗诵。</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四军进入苏中地区之后,我父亲受党的委派接管国民党的“东南晨报”为新四军军报。后改名为“江海报”。他为“东南晨报”及“江海报”的首任负责人及首任总编辑。1943年兼任“苏中教育”“新教师”“生活杂志”等主编。</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苏中他与担任报社的记者的南通才女夏溶相识,相恋结为夫妇,我的名字“虹”就是纪念他们定情的虹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苏中有很多共同战斗的革命夫妇、例刘季平伯伯(解放后曾任国家教育部长等职)与吴瀚阿姨、陈同生伯伯(解放后曾任上海市统战部部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与张逸城阿姨、李俊民伯伯(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与汪蓁子阿姨、吴天石伯伯(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江苏省教育厅长)与李敬仪阿姨、邓克生伯伯与臧文阿姨,黎明辉叔叔与杨森阿姨,蒋锡肇叔叔与黄希珍阿姨,施子洋叔叔(江苏省文联主席)与沙希屏阿姨等革命夫妇,均在新四军中并肩战斗抗击日寇并孕育着革命的下一代。</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钱讷仁妈妈拯救孩子们弱小生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十年代的苏中根据地的上空时而响起婴儿的啼哭声。战时生活条件差,医药极度匮乏,母亲由于营养不良经常发生难产和早产。是新四军中钱讷仁军医用她的双手和高超的医术将一个又一个孱弱的小生命安全地接到人间。被她接生的孩子以后都亲切地称她为“钱妈妈”和“好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钱妈妈不仅医术高超还英勇机智,在紧急的战争状况下保护了众多幼小的生命免遭涂炭。例如沙希屏阿姨生施斌时难产及早产,当时正碰上日伪军来扫荡,钱阿姨把施斌放在脸盆里,端着脸盆随部队突围,保全了施斌的生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黄雷豪与黄雷杰为双胞胎,母亲黄希珍奶水不够,对这一类母亲无法喂养的孩子,钱妈妈和吴瀚阿姨等还承担起帮助喂养孩子的重任。例如陈同生伯伯的女儿钱季鲁就在钱讷仁妈妈身边长大,为纪念阿姨们的抚育之恩,孩子们又起名为“公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钱讷仁妈妈原名钱瑞芳,一九零一年农历十一月初九诞生于江苏省海门县,就读于上海同德医学院妇孺产科系。1928年毕业后在浙、苏、沪行医,新四军军部在苏中重建后与爱人季方伯伯进入苏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苏中军区四分区司令部成立,季方伯伯任司令员,陈同生伯伯任政治部主任。钱讷仁妈妈在舍生忘死抢救伤员和老百姓的同时还承担了接生和抚育新四军下一代的重任。钱讷仁妈妈被誉为华东军区的“南丁格尔”,有诗为证:她不是伟人,也不是圣人,她是中国共产党的普通党员,一个热爱人民的新四军医生,人们至今怀念她。</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铁军精神传承,我们不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时出生的孩子在马背上、独轮车上、担架的挑篮里随军度过了动荡的童年,这群孩子最显著的特点是从不哭闹。我们没有被打埋伏送入老乡家中寄养,用钱讷仁妈妈的女儿钱季明大姐的话就是“我们不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父亲到达新的驻地就将我放在路边或老乡房子的拐角处,然后所有的人躲在一边观察我的表现,用父母后来对我当时表现的描述为:一个人安静地站在被置处,从不哭闹,很沉着的样子,从小就教育我们坚强的性格,不愧于铁的新四军的孩子,从小培训我们铁魂的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七十年后相聚在金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6年我们这群由钱讷仁妈妈在新四军中接生的部份孩子在南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以缅怀钱讷仁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父母的老首长、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主任的儿子袁振威大哥和我们这群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意气风发共度六一。我们可以告慰钱讷仁妈妈,由您亲手接到人间的这批孩子,早已长大成人,没有辜负您和我们父母的期望,我们为建设强大的祖国在各条战线上贡献了一生,我更要告诉钱妈妈我以您为榜样,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军医,为国防医学事业奋斗终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新四军父母的照片</b></p> <p>季方爸爸钱讷仁妈妈</p> <p>季方爸爸</p> <p>钱讷仁妈妈</p> <p>袁振威的爸爸袁国平</p> <p>袁振威和妈妈邱一涵</p> <p>刘爽爸爸刘季平、妈妈吴瀚</p> <p>刘爽妈妈吴瀚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于天安门前</p> <p>钱季鲁爸爸陈同生</p> <p>徐虹爸爸徐铭延、妈妈夏溶</p> <p>徐虹妈妈夏溶于抗战胜利七十周年</p> <p>施斌妈妈沙希屏于抗战胜利七十周年</p> <p>黎晓明、黎济明妈妈杨森</p> <p>黄雷豪、黄雷杰爸爸蒋铭肇、妈妈黄希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新四军孩子在新四军中及现在</b></p> <p>袁振威婴儿照片</p> <p>袁振威与徐虹近照摄于2016年6月1日</p> <p>刘康、刘爽、刘苏、刘鲁</p> <p>刘爽与妈妈吴瀚近照</p> <p>钱季明与钱季鲁(左一)</p> <p>钱季明(右一)与吴拔叔叔(原公安部消防局局长)近照</p> <p>钱季鲁(左一)与徐虹摄于2016年6月1日</p> <p>徐虹在新四军中的婴儿照片</p> <p>徐虹在新四军中童年照片</p> <p>徐虹(前排左一)与新四军官兵在机关门口</p> <p>徐虹为第四军医大学学员时期照片</p> <p>徐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的照片</p> <p>施斌在新四军中的照片</p> <p>施斌(右一)在新四军中的照片</p> <p>黄雷豪、黄雷杰(双胞胎)在新四军中的童年照</p> <p>黄雷豪、黄雷杰摄于2016年6月1日</p> <p class="ql-block"><b>2016年6月1日新四军孩子集体照&nbsp;</b></p><p class="ql-block">前排:黄雷豪(左一)邓晓文(左二)梁雄(左三)袁振威(左四)徐虹(左五)黄雷杰(左六)</p><p class="ql-block">后排:徐新萌(左一)钱季鲁(左二)陈勇(左三)施斌(左四)黄雷文(左五)</p> <p class="ql-block"><b>徐虹,从新四军的马背上、解放战争的小推车上走来的眼科专家。</b></p> <p>  本篇为作者授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