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延安》作者:阎钧

任剑波

<p>下面这篇文章系我局退休干部阎钧同志(原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所创作。我认真的拜读了这篇文章 。作者标题为《走进延安 》,这是作者的一次红色之旅 ,作者用记叙文的手法,描写了他 整个旅行过程 ,所见所闻记叙详实,文路清晰 ,字斟句酌 ;所感所悟 ,感情真挚 ,思想饱满 。既表达了作者对伟人的敬仰之情 ,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作者那春风化雨般的言语 沁人心脾,就好像如随同作者一同旅行 ,身临其境 。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妙句生花,也充分表现出了作者文笔功底的扎实 ,让人百读不厌 。</p> <p>阎钧同志走进延安下飞机后拍的笫一张照片 (摄于2020.10.25)</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走 进 延 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阎 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九九重阳节这天,我登上了北京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航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飞行,飞机开始下降,透过舷窗俯瞰大地,黄土高原上起伏绵延的丘陵连绵不绝,沟壑纵横,弯弯曲曲的道路肆意铺展,如同大地的脉络一般,让你感触到皇天厚土的壮阔和雄浑磅礴的气势。这里就是圣地延安,就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央政府所在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当走出空港时,映入眼帘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显得格外注目,回头仰望高高的红星镶嵌在机场上方,给人以凝重和神圣的向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我怀着敬畏之心徜徉在延水河畔、登上宝塔山、走进土窑洞,从凤凰山到清凉山,从杨家岭到枣园、再到南泥湾,一路上聆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感人的历史故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延安宝塔山是中国革命圣地的标志。始建于唐代,因山上有塔而得名,塔高44米,共九层,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1935年红军长征结束后到达陕北延安,中共中央开始了在陕北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和解放全中国的13年峥嵘岁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延安宝塔是精神的象征。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达延安的知识分子、进步青年就达2288人,吸引着全国的仁人志士。所以不论是日冦还是国军都恨之入骨,他们的飞机如果第一颗航空重磅炸弹投向中共党政机关,那么第二颗炸弹绝对要投向宝塔山,因为炸掉了宝塔山,从根本上就等于摧毁了延安精神和象征,更何况宝塔的旁边还悬着一口报警的铁钟。可事实上,不管日冦和国军的飞机都是在拿延安的宝塔当空袭地标,如若没有了宝塔,他们真的无法在空中确定延安城的准确位置,这就是日寇和国军不炸延安宝塔的绝密原因。我延安中央机关领导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曾考虑自己炸掉还是挖掉,但大家认为宝塔山在人们心里的地位崇高,它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延安精神的象征,所以中共中央决定不对宝塔做任何处理,这样大智大勇的决定,反映出中共中央机关领导对抗日必胜的信心以及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宝塔屹立不倒,延安精神永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延安杨家岭,一个陕北的小村庄,被称作延安的心脏。在这里有着辉煌的历史,诞生了延安精神,产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从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央机关在此居住,是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召开的一次最后一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意义深远,它举起了一面旗帜,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而且会议上制定一条政治路线就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革命胜利的总路线,所以党的七大历史意义深远,它在中国革命历史当中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在王家坪革命旧址的不远处,就是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内展出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当年在延安的光辉业绩。可以说每一件陈列在这里的展品,都有一段情感的记忆,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最引起注意的有两张照片,一幅照片被称为是"挥手之间",是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走下飞机的一瞬间,山城人民怎么都不会想到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头上的帽子还有脚上的皮鞋竟然全都是借别人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另一幅是毛泽东和儿子毛岸英的合影。1946年1月,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国,此时父子已经分离了整整19年时间,儿子回国来到延安毛泽东非常高兴,抱病到机场迎接他,而在苏联生活了整整十年时间,毛岸英对国内的情况知之甚少。1946年春耕之际父子俩就是坐在王家坪窑洞的石桌旁,展开了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毛泽东望着儿子白白净净的书生面孔,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你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这是不完全的,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几天以后毛岸英遵照父亲的教导,背着行李和劳动工具,徒步到离延安20多里外的吴家枣园上劳动大学去了,就这样分别了近二十年的父子在刚刚团聚不久的日子里又挥手告别。</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在延安有一处重要的景点就是枣园。园内树木茂盛,芳草如茵,在这里为了纪念普通而又伟大的战士张思德,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在枣园里我仿佛看到了伟人的身影,听到伟人当年的演讲,毛泽东专门为一位普通战士撰写纪念文章,正是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无论什么职务,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延安时期是毛泽东理论创作的一个高峰期,特别是在枣园居住的这段时期,毛泽东共创作了51篇著作,像"老三篇"当中的《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就是在这里创作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在延安城东南45公里的地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南泥湾。今天的南泥湾仍然彰显着遍地好江南的美誉。来到南泥湾首先感受到的是这片红色的土地如诗如画,秋天里尽染红霜叶,当年红军留下的红土窑、红楼、红军碑,加上在这片土地上的红军后代,如同一部生生不息的红色革命史。在南泥湾有一所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透过展览可以看到大量的史料照片,并能够听到当年359旅的垦荒故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抗日战争时期,南泥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英雄的359旅就驻防在这里,他们按照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他们一边练兵一边生产,既保卫了边区南大门的安全,同时又利用自然环境屯田垦荒,度过了经济困难。几年之内英雄的359旅就把一个处处是荒山野草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在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开展之时,党的领导集体也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学习纺线等劳动技能,周恩来就曾被评为"纺线能手"。在边区历史上记载着一名年纪最小的劳动能手小吴平,7岁的小吴平也积极进场劳动,别看她年纪小,当时一天能纺一两的上等细纱,毛泽东在视察南泥湾时曾专程去看望了小吴平。在开展的生产竞赛中,涌现出了一名模范班长李卫,创造了一天挖地三亩六分七的最高纪录,被称为是"气死牛的劳动英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凝结着解放区军民的激情和热血,它体现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延安之行,我一路走来,在窑洞中,在展馆里,在实物前,清晰地看见了红色的历史,感受到了一种精神,见证了一种奇迹。时至今日,当我们伫立在窑洞前,仍然能从那些粗糙的门窗,简陋的桌椅中看到平凡中蕴藏的伟大,感受到革命先驱"谈笑间樯橹恢飞烟灭"的从容。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饱含丰富内涵的延安精神,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前来朝圣,前来敬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11月5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