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一颦,似述平生

纤纤

<p>  没有来晋祠之前,一直好奇它不过是个祭祀的祠堂,名气为何这么大。但当真正的适身于晋祠公园里,置身于亭、台、楼、阁之中时,才真正领略到它的雄伟秀丽。</p><p>每次出来参观,请讲解员是必须的,这次我们也不例外,但时逢淡季,导游寥寥无几。正当我们因没有讲解员而发愁时,一个农家妇人装扮的大妈走了过来,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方言向我们毛遂自荐,我环顾了下四周,游人本来就少,更别说讲解员了。正在我内心犹豫的时候,边上过来一个小女孩想和我们拼讲解员,加上我和周先生三个人均摊费用,也不算多。好吧,那就让她试试吧。</p><p> 可真正当这个大姨给我们讲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真正的困惑,不知道她是山西人还是河南人,总之半南半北的方言,好多字吐字不清,而且她的语速极快,本来就含糊不清的发音,加上好象竹筒倒豆子一样的语速,让我们三个人拼命速起耳朵拼命听。我还好,因为办公室有个河南的大哥,他说话口音很重,所以也稍微适应了一点。那个后加入的小女孩,就举着一脸困惑的表情,常常听不懂。于是我还经常重复大姨的话,甚至重复一遍,确认下刚才讲的是不是这个意思。经过梳理,勉强整理出晋祠的一些资料。</p><p> 唐叔虞,周武王幼子,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后,把唐封给了叔虞。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p><p><br></p> <p>  晋祠有三大国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鱼沼飞梁是一座十字交叉的平面石桥,桥的两翼是象飞机的双翼一样的坡形,意寓象鸟一样飞翔,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来到此处曾感叹在国外的古书上见过此种建筑造型。献殿是为了供奉祭祀物品所设,整个献殿为纯木铆设计没有一颗钉子,在当时是建筑界的一大创举。三大国宝之中,以圣母殿最为出名。圣母殿为武王为了纪念母亲邑姜而建,在圣母殿前檐柱采用木雕盘龙柱上盘着几条灰色的龙,远远望去略显陈旧,灰蒙蒙的,走近都得知,这是根雕制成的龙,这在中国建筑史上还是第一次。</p> <p>  </p><p>圣母北侧面北有5尊唱戏的侍女,自东而西分别扮演着生、旦、净、末、丑的角色。&nbsp;其中最出色的便是第二位头扎红花饰演唱花旦的宫女,她不仅眉清目秀,身段苗条,而且含羞带笑,美丽而恬静,含蓄而大方,头微微低垂,正面看,也许是刚刚为圣母唱罢一曲,受到了圣母的夸赞,一副感激与满足的神情,可是如果我们从侧面看去,则是另一番表情。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一副悲苦的样子,我们可以想象出她内心世界的惆怅与苦楚,很显然是强压心中的心酸在圣母面前尽可能地表现出欢颜些,其实,她内心真正的想法是感叹命运的不公,更加为自己把美好的青春奉献在了官中而悲伤。&nbsp;&nbsp;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对此尊雕塑颇感兴趣,曾评价道:“一笑一颦,似诉平生”。</p> <p>武王的二名侍卫,姜子牙封神寓为“哼哈二将“</p> <p>守卫圣母的宦官,因长年不敢正视圣母,眼神斜视,又因怕漏听圣母之旨,一侧耳朵大了许多</p> <p>中国古时候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很多妇女的命运终生很悲惨,除了泥塑仕女强颜欢乐却暗自感悲命运之外,那些千千万万的女人终其一生都倍受压迫,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很多妇女经常抱怨不公,但男女平等制度的推崇,致使妇女的地位如今越来越高,在新时代下的我们真的应该珍惜。至此,我才想起,我家里有一套邮票,正是出自这群泥塑。小时候不懂,光是觉得好看,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仕女群象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