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邂逅秋天,巧遇石榴 🍂 </span></p><p> 在星幼小院里,一草一木都在传递着“秋”的讯息。在一次下楼进行户外活动时,刚走出一楼走廊,小吴就叫了起来:“哇!有一棵石榴树!上面还有好多石榴”。其他孩子听到也纷纷围了过去。</p><p>洋洋说:“真的呢!上面有好多石榴,石榴好大呀!</p><p>小吴说:“有的石榴裂了一条缝,可以吃啦!</p><p>一一说:“这就是石榴树啊!好高,我也好喜欢吃石榴。”</p><p> </p> <p> “孩子们,现在是户外活动时间,我们先去玩游戏吧!”我说到,大部分孩子都跟着走向操场玩游戏去了,小吴和另外几个孩子还围着石榴树,洋洋说:“我想在这里看石榴”,另外几个孩子也附和。他们在石榴树下这边看看,那边看看,地上找找,好一会才恋恋不舍的离开。</p> <p> 反思:《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里有一棵石榴树!”一个孩子对新环境的发现一下子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浓烈兴趣,他们对石榴树产生了好奇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中的机会,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些,那么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究就很有可能消失。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班结合园本特色,充分挖掘“石榴”这一孩子感兴趣的教育资源,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石榴的种种为切入口,开启了《“榴”连忘返,秘探石榴》班本课程探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石榴大调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基于孩子们对石榴的兴趣点以及对石榴的了解,我们设计了石榴调查表,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石榴的各种特点。</p><p> 完成调查表后,孩子们对石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它开花结果的季节,石榴花和石榴果的外形特征,石榴是有果核的,果实是长在地面上的,表皮的颜色一般先是青色,接着是黄色,最后变成红色,可食用的部分是石榴籽,味道是甜甜的。知道了它除了吃还能入药,预防疾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石榴写生记🖌️</span></p><p> 随着孩子们对石榴的调查了解更加深入,他们对石榴的兴趣愈加浓厚。有一天,琪琪说:“老师,我想到外面去画石榴树。”我点头说:“那就去吧!”于是好多孩子拿着自己的画本,坐在石榴树下,观察讨论起来。</p> <p>树苗说:“我想先闻一闻石榴的味道,是不是香香的?”</p> <p>大豆说:“有的石榴裂开了一条长长的缝。”</p> <p>小吴说:“有的石榴的颜色是青的,有的石榴是红色的。”</p> <p>宇涵说:“石榴树真的结满了果实。”</p> <p>小邵说:“石榴圆圆的,真像一个大皮球,但是它还有一个小尾巴。”</p> <p>孩子们观察完才开始动手画起来。</p> <p> 反思:其实不管幼儿是户外活动时去看石榴树还是到外面去边观察石榴边画石榴,教师都尊重并支持他们的选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石榴每一周都有着不同变化,在这个持续的观察、比较过程中,幼儿对石榴树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尊重幼儿意愿和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和连续的观察。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是幼儿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他们先仔细观察再进行绘画,可见幼儿是会观察的。观察的教育,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还能促进幼儿人生态度健全地发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采摘总动员👋</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孩子们每天就盯着这棵石榴树,眼看着石榴越长越红。国庆长假后回园第一天,孩子们惊喜地发现石榴都红了,有的石榴已经开始往下掉了,孩子们急了:“老师,老师,石榴再不摘就得掉光了。”我问:“石榴熟了吗?”洋洋说:“应该熟了吧!都红了。”轩轩提议:“我们可以先摘一个看看,大家连忙说:“对对对,这个方法好。”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于是去外面摘了一个石榴,请保育老师帮忙打开,孩子们都尝了尝,刚尝完就迫不及待地说:“老师,石榴很甜,真的熟了,我们可以摘了。</p><p><br></p> <p> 幼儿园以前采摘果实都是张师傅一个人完成的,因为我们担心孩子们上上下下的不安全,但是这一次我们想放手给孩子,希望看到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是怎么解决的。于是我就给孩子们说:“那就摘吧!但是要你们自己想办法。"孩子们很开心,于是在班级里热烈地讨论了起来怎么摘石榴?</p><p>小艾说:“我们一起摇树,石榴就会掉下来。”</p><p>琪琪说:“我们可以用剪刀✂️。”</p><p>小邵说:“我们可以搬小椅子,一层一层就更高啦!”</p><p>小树苗说:“我们可以找个梯子,爬在树上有点不安全”。</p><p>小吴说:“我的方法更厉害,可以用绳子拉。”</p><p>洋洋说:“我们可以用棍子把它打下来”。</p><p>一一说:“我们也可以请一个高的人来帮忙。”</p><p>这么多方法,到底哪一个好呢?孩子们又展开了讨论。</p><p>尧尧说:“石榴掉下来就会变成“石榴汁”,不可以摇树。</p><p>嘉嘉说:打下来,石榴就烂啦,不能吃了。”</p><p>孩子们的想法很多很有趣,我建议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想出来的摘石榴的办法。</p> <p> 反思:幼儿想出来的很多摘石榴的方法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说明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仅能够迁移和分享经验,还能建构活动的初步方案。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可能用幼儿的眼光看世界,用幼儿的心灵感知世界、用幼儿的语言表达世界。</p> <p> 大家开始分小组寻找工具。你瞧,他们来了。</p><p>第一组的孩子们进入户外建构区,寻找到大型塑料积木,可以让自己变得高一点,你瞧,在他们的努力下成功摘到了石榴!</p> <p>第二组的几个孩子去找了张爷爷。他们走到张爷爷旁边,树苗兴奋地跟张爷爷说:“张爷爷,我们想找一个梯子去摘石榴。张爷爷慈爱的说:我给你拿出来吧!四个孩子一起把梯子抬到石榴树下。他们想把梯子立起来,却发现很困难,梯子实在太重了。两个人把梯子放平顶端往上推,但下面的脚并着还是立不起来;他们尝试先把梯子侧着,把边的脚打开,再住上推,但梯子太重了,两个孩子力气不够,推不动;这时汉宸过来帮忙,她帮忙扶着梯子的顶端往上推,还跟树苗说你把梯子的另一角扒开,就这样,几个孩子一起把梯子立了起来。</p><p><br></p> <p>第三组的孩子尝试爬上了石榴树,你瞧他们灵活的身子,一手抓住树稳定住自己,另外一只手去摘石榴。</p> <p>第四组的孩子用尝试用棍子把石榴打下来,小周说到:“石榴掉在了草丛中,还好没有摔成“石榴汁”。</p> <p>第五组小朋友拿起了绳子,请老师帮忙把绳子套在了石榴上,使劲一拉,石榴落在了地上。</p> <p> </p> <p> 采摘尾声:收拾整理工具</p><p> 石榴摘完了,孩子们开始收拾工具。溪溪开始收梯子,寻找角度、保持平衡,她喊到:“树苗快来帮帮我,太重啦!”树苗上前帮她扶着梯子慢放倒、合上,然后她俩一前一后地就这么拾走了。</p><p> 大班幼儿的分工合作能力在此活动中体现得很明显,在遇到困难时他们能一起克服,努力达成目标。作为教师,我们要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p><p><br></p> <p> 反思:摘石榴的过程是幼儿在行动中学习的过程,放手给他们,让他们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解决同题。我们也发现幼儿在面对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总是能够拿出百分之百的精力和努力去完成。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在幼儿与学习媒介间,搭建互通的桥梁,将发展的主动权给幼儿,从而真正实现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适宜发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石榴大王诞生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摘完石榴之后,回到教室,孩子们对自己采摘回来的石榴爱不释手,都觉得自己的石榴又大又好看,孩子们不停的数他们摘了多少石榴。</p> <p> 琪琪自豪的对大豆说:“大豆,我的石榴比你的石榴大的多。”大豆不服气,把他的摆在琪琪旁边,果然比琪琪的小。他又把两个石榴都拿起来放在手心里,跟琪琪说:“但我的比你重,我的水分肯定比你更足一些。”</p> <p> 摘完的石榴兄弟一个一个排好队,编好号,一会儿比一比谁最“胖”,一会儿比一比谁最“重”,量一量,称一称,谁是“石榴大王”呢?</p> <p> 我来记录一下,待会比一比谁是“石榴大王”吧。</p> <p> 我还可以用手颠一颠,比一比谁重一点呢。</p> <p> “石榴大王”诞生了,是王涵艺小朋友的4号石榴,重量为400g。</p><p><br></p> <p>比完重量之后,小吴继续开心的拿着自己的石榴不停的看,说:“石榴像章鱼一样,有脚”。</p><p>洋洋说:“还有点像火箭。”</p><p>尧尧说:我的石榴里面的籽是白色的。”</p><p>小艾说:我觉得不是,应该是红色的,我在家里吃的都是红色的。”</p><p>孩子们都猜想了起来,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把石榴打开来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p> <p> 说做就做,可是怎么把石榴打开呢?这可难不倒我们呢。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动手了。</p> <p>阳阳开始用手扣皮,可石榴怎么也不听话,扣不开。</p> <p>嘉嘉想起来美工区有石头,可不可以呢?拿起来试一试吧,石榴还是不听话。</p> <p>宸语拿起美工区的剪刀想把石榴的皮给剪开,可是圆溜溜的石榴还是不听话,剪刀在上面打滑。</p> <p><br></p><p>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知远拿来了美工刀,放到了石榴的“尾巴”那里,并且请来了老师帮忙,果然,石榴被切了一个口子。其他孩子也按照知远的办法,果然切出了口子。他们再用手直接撕皮,石榴终于打开了。</p> <p> 反思:打开石榴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通过多感官学习的过程,我们要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六、😋好吃的石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仍然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它在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孩子们打开石榴之后,我们随即进行了科学观察活动“有趣的石榴”,孩子们通过观察自己手中的石榴,发现石榴有好多宝宝,但是颜色有的不一样,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调查资料发现石榴宝宝颜色不一样的原因,软籽石榴和硬籽石榴的区别以及食用石榴的好处。</p> <p> 石榴宝宝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原因之一是因为石榴品种不一样,有的是白石榴,它的籽就是白色的,有的是红石榴,它的籽就是红色的。原因之二是由于营养供应不均衡,它们多处的位置不同,光照充足的地方颜色更鲜亮一些。</p> <p> 石榴还分为软籽石榴和硬籽石榴,观察籽的颜色,我们可以知道硬籽的,是偏黄色的,软籽是红色的。同时软籽石榴比硬籽石榴的糖度要高一些,平时吃硬籽石榴明显会觉得酸很多,但软籽石榴就不会,吃起来多汁,果汁甜度大,水分足。</p> <p> 其实石榴有非常多的作用和功效,它的果汁甜度大,水分足,营养价值高,里面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花青素,吃了有助于明目、补水、降火、清热解毒等作用,尤其是肠胃不好的,可以多吃石榴,有助于缓解。</p> <p> 石榴喜欢温暖向阳的环境,耐旱、耐寒,也耐瘠薄,不耐,不涝和荫蔽。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夹沙土栽培为宜。</p> <p> 经过探究孩子们掌握了好多关于石榴的知识,孩子们突然讨论道:“我喝过石榴果汁,可好喝了!”“不然我们去榨石榴汁吧!孩子们把石榴宝宝都剥在了盘子里,开启了窄汁的试验,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p> <p> 反思:在榨石榴汁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尝试,这个过程是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我们要允许幼儿反复尝试,同时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验操作进行科学学习。</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七、✊区域联合,“榴”动起来✊</span></p><p> 随着班本课程的开展,石榴也成了我们班区域游戏的主材料。美工区的孩子们把石榴当做“小模特”,画了一幅幅精美的水彩画。用起了超轻粘土,把一个个石榴宝宝和秋天的水果都跃然手中。表演区的孩子们说起了石榴小儿歌,生动的表演,可爱极了。图书区的孩子们自主创编了绘本故事《我和石榴的故事》。</p> <p>美工区的孩子们把石榴当做“小模特,用起了超轻粘土,把一个个石榴宝宝和秋天的水果都跃然手中。你瞧,石榴宝宝来喽!</p> <p>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不仅有石榴成熟了,还有哪些蔬菜🥬水果🥭成熟了呢?看,小朋友用超轻粘土绘制了一个蔬菜🥬水果🍉大拼盘。</p> <p> 表演区的孩子们说起了石榴小儿歌,生动的表演,可爱极了。</p> <p>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吧!</p> <p> </p> <p> 图书区的孩子们自主创编了绘本故事《我和石榴的故事》,瞧,阅读的多认真呀!</p> <p> 石榴是秋天收获的水果,孩子们对秋天的美景也是连连称赞,于是一幅幅秋天的美景在孩子们笔下诞生。</p><p><br></p> <p> 反思: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是幼儿开展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创设具有良好氛围和不同要求、不同特点的区域环境,使幼儿在与材料、环境,与师生、生生互动中,通过自主探索,满足个性化的需求。</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结束语</span>:</p><p>🌸那些和我们拉着手一起走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步伐。这时,我们就要适时地松开紧握的手,用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话语,精密的观察,详实的记录,和言传身教的行为架起孩子接近梦想的云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