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适应是一场“静悄悄”的改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来南郑快两个月了,挖掘潜力系列不断发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是学做公众号。当初看到小丫头们做公众号,觉得真难,的确不是真香。看着要从复杂的编辑器传图、贴文字,然后挪到微信公众平台,想自己也许不会再学这个看上去弯弯绕的东东了。没想到来南郑后,和公众号制作较上了劲儿。家里的小丫头老师语音教授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直接当主播拍视频教我这个不开窍的学生。半夜也曾骚扰过他们,不过都是得到在线回复。制作完第一篇公众号,到处转发求点赞,虽然现在来看真是low得惨不忍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此也更为理解了技不压身这一老话,学到了就是赚到了,不断把触角伸到空白之处,还是有所乐趣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后是学吃辣。无辣不欢那是不存在的,看别人有辣尽欢,真是不羡慕也不嫉妒。饮食习惯是根植于血液中的,今天吃面条,尝试了一下啃生蒜,天哪,忽然感觉中国的饮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太神奇。但是,偶尔吃辣也觉得很不错,现在吃个面皮什么的,我总要舀上几勺熬得香香的辣油,估计将来回如东,会对汉中的“红色真香系列”有所想念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汉中的地方方言在我看来很有韵律感,“要得~,恼火~,一溜溜……”遇到不少人会坚持跟我说方言,连蒙带猜之际,已是越来越能猜出几分。最喜欢听的,还是孩子们带有奶音的方言腔,觉得周围全部是标准普通话也不见得是完美,多一点传统味儿,还是挺有生活的美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有一个是跟周边很多地方的人似乎混了个脸熟,超市过秤的大姐每次看见我都会相视一笑。每次去菜鸟驿站门店,都不用报名字了。今天我忽然发现幼儿园同事的电瓶车我已是骑了个遍,无论多犟脾气的车把手我都能驾驭得了了,这条路我拉风般走来走去,好多乡亲我已是多次打照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一场基本的熟悉信赖关系逐渐建立,美好的改变才能发生。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反过来说:”生活即教育。“世界上有一种快乐至上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琐碎后,依然热爱生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