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从乡下走向城市,是我年轻时的向往。但我最终没有走出大山,而是扎根在距离乡下老家八公里外的小县城。就这八公里,让我奋斗了半生而毫无遗憾。</p><p><br></p><p>儿时在乡下,民乐县城就像远方的星星,神秘而遥远。父亲在县城教学,我每天都向着远方展望,想象着父亲工作的环境和场所。父亲每周回一次老家,每次都骑着他的红旗牌自行车。他说城里人都骑自行车,这在我们乡下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我每天都在想象着城市的生活。虽然只有八公里,但乡下有成片的庄稼,有家养的肉猪,有成群的蛋鸡,还有一头劳作的小毛驴和看家狗,这一切让我的母亲须臾无法离开那个小村庄。我是母亲的伴当,有我在也就省去了母亲的寂寞,何况家里的那头大黑猪和看家狗的饲养任务全部由我负责。因此我是断不能离开我的家乡了。这让我对县城的向往,更加强烈。</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民乐一中旧貌</span></p> <p>我常常站在家乡的高地向东边县城的方向眺望。在洪水河东岸,在一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下,就是父亲上班的县城所在地。但这一切对我遥远而陌生。</p><p><br></p><p>不知是何年月,我终于踏上了走向县城的道路。道路是沙砾路,当时已经通上公共汽车,但时点无法确定。我们早晨赶往县城,下午还要赶往乡下伺候家畜。夏天太忙,母亲无法抽身。我们是在冬季,由母亲驾着毛驴车走在乡下通往县城的公路上。架子车里放着棉被,我瑟缩围坐在里面,母亲则坐在车辕处,驱使着我家的小毛驴。路上几乎没有汽车,只有往来不息的马车、骡车、毛驴车,也有直接骑着高头大马和小毛驴赶往县城的。架子车基本都坐人,或者拉着鸡和鸡蛋、猪仔、粮食等作物。在冬闲的时节,农人们纷纷赶往县城,出售农产品,换回生活的必需品,这在赶集和年关置办年货的时候最热闹。而我们也是因着赶集才走向县城的。</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架子车</span></p> <p>在急躁、想象和莫名的兴奋中,毛驴车跨过坎坷弯曲的洪水河,穿过苏庄村,走了整整两小时,终于到达父亲工作的单位,民乐一中的校园。记不清学校当时的样子,只知道所有的房屋都是白墙、红瓦,整齐划一,就连厕所也是这个模样。屋内的陈设与乡下迥异,父亲的宿舍有一方土坑,但不是我们乡下烧柴禾的那种,是一种炉子架上煤块自动吸热的土炕,父亲叫做吸炉炕。这种炕在乡下也可以使用,但高昂的费用是每一个农村家庭都无法承担的重负。</p><p><br></p><p>我跟随父母穿行在民乐县城的大街。街道只有横贯县城东西不到一公里的一条道路,两边横陈着低矮的店铺,没有一幢二层以上的楼房,这里的房子全是白墙红瓦,不像乡下,低矮歪斜的土墙,房顶也是泥巴覆盖,上面长着耐旱的杂草。在那一天,我最具印象的是父亲在饭馆给我买了一碗牛肉面,香美可口,至今无法忘记。那是我第一次吃牛肉面。还有就是父亲带我到理发店,给我理了一个小平头。这对我实在是奢侈,我的脑袋从来都是父亲用手推的理发器理的,常常把头发拔得我呲牙咧嘴,所以小时候我最怕理发。没想到在城里,洗头有专人服务,理发的机子全是电带的,一根头发也不拔,还有一种舒服的感觉。</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农村涝池</span></p> <p>我最向往的是到县城中心的影剧院去看电影。但白天不放映,我扒在电影院的门窗上看到,里面整齐的排着坐椅,人们可以舒服的坐在大礼堂看电影,不怕风雨严寒,这与我乡下露天的放映场相比,简直就是享受。我的双脚,就是儿时在寒冬的夜晚,站在野外看电影时冻坏的,以至于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每年冬日依旧奇痒无比。</p><p><br></p><p>我的第一次城市生活就这样草草而过,午后我依旧坐着母亲驾驶的驴拉车匆匆赶往乡下。印象中,县城街道很窄,两旁生长着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东西不足一公里,南北不出一里地,满街都是驴马架子车。</p><p>正式进入县城生活已经是我上高中的时候。1990年,我从乡下初中考入民乐一中,告别了十多年的乡土生活和我的童年。但我依旧是个乡巴佬。城里和农村娃的区别,是城里人住着砖瓦小院,房子是白墙红瓦,只有一扇门,进去分客厅、卧室和厨房,干净紧凑,不像我的乡下,每间房子都有门,大开大合的样子。我的父亲也早已离开教育岗位,到县政府当了领导,这在当时乡下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也堂而皇之住进了白墙红瓦的宿舍洋房,睡上了吸炉热炕,甚至后来率先住进三居室的楼房,但我骨子里依旧是一个乡巴佬。我每周放假都要驾着自行车赶往八公里外的乡下,每个周末和暑假都要在老家帮助母亲劳动,冬天还要放羊。其实我当时已经浑身长满了力气,俨然成了主劳力。这和我城里几乎没有骑过毛驴子的同学相比较,我依然土的掉渣。</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县城西区旧貌</span></p> <p>当时的县城已有楼房。县政府修起四层办公楼,我们也搬进了民乐一中的四层教学楼,财政局盖起了办公大楼和家属楼,我沾父亲的荣光,率先住进财政局住宅楼,拥有了独立的浴盆,体会到水管一扭自来水哗哗流淌的便捷,睡上了没有烟火味的大床,冬天再也不愁生火取暖,暖气片为我们源源不断输送着温暖。我也第一次接触到拖把,知道地板不仅仅是用苕帚清扫,还要用碎布做成的拖把清洗。我俨然成了城里的一员,但我黑不拉几的样子,全然没有城市的气质。</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县城西区新貌</span></p> <p>很快高三毕业,适逢县城拓建。我托熟人找了一份马路挡车的工作,整天拿个小红旗,在烈日下警示和阻挡行人及车辆闯入施工场地,这让我深刻接触了城市建设的艰辛。一九九三年,民乐县城东西大街终于拓宽,迎来了新的面貌,甩掉了土鳖的帽子,同时也抛弃了大街两侧的参天老白杨。自那以后直至现在,我在县城再也没有见到高大挺拔的老白杨。但县城依旧很小,还就原来的一条东西大街,不过长度已经较原来拓展了一倍以上。</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县城夜景</span></p> <p>工作后,我从事新闻工作,真真切切感受了县城的发展变化。为拍一张县城全景照,我四处寻找制高点,最终在县城东北的滨河集团四层办公楼,拍摄了一张全景图。当时县城很矮小,远方巍峨的老君山高插云霄。现在这张照片已成为代表县城旧貌的经典图片而留在了史册。当时县城已经树起了许多大楼,最高六层,几乎全是红砖颜色,没有一点个性和风格。</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县城新貌</span></p> <p>我们就在县城平淡的生活,县城也在我们身边悄悄的变化。这就像我的身高,谁也没有感觉到,但身体却实实在在发生着变化。不期然,我们迎来了最具幸福感的今天。民乐县城仿佛一夜,和国际都市接轨。二十多层的摩天大楼纷纷拔起,四通八达的道路不断修筑,绿荫婆娑的榆柳摇曳生姿,人工湖的微波随风涟漪,星星点点的公园花繁叶茂,代表城市文明的公厕随处可见,干净卫生。市民在这个轻松的城市漫步,跳舞,休闲,生活。湖光和山色,叙写着这座高原小城的前世今生。而小城的体量,也已扩展至我儿时印象的数倍以上。徜徉的人流,璀璨的灯火,夜晚的繁星,和旋转的摩天轮,让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县城迅速走向时尚和现代。这里没有酷热,这里没有污染,这里展现着西北高原所有的特色。这里的市民喝着咖啡,品着香茗,吃着香美的牛羊肉,俨然成为江南都市的一角。他们的气质,早已融入现代城市,追逐着时尚和阳光,阔步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