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村三年级二班冬日的别样风味!

安乐村二年级二班何思敏

<h3>中山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至明洪武9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城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18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德国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长达23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 年改为“中山桥”。 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孩子们开心的在中山桥上玩耍!</h3> <h3>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秦腔主要是要吼起来,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撕扯嗓子吼唱,很有地域特点,秦腔的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h3> <h3>孩子们对知识的探索和渴望!</h3> <h3>时光流逝了我们童年的纯真,岁月启开了我们少年的懵懂,而同学少年结下的情谊是一片真诚的心灵花瓣,是一种千金难买的情缘,有一种感情叫老同学,有一种感动叫“因为,我们是同学</h3> <h3>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 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h3> <h3>兰州牛肉面最早始于清嘉庆年间,甘肃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苏寨村(河南博爱县境内)国子监太学生陈维精处学习小车牛肉老汤面制作工艺后带到兰州,经陈氏后人陈和声、回族厨师马保子等人的创新、改良后,以&quot;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quot;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其后2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兰州牛肉面享誉天下,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打入了全国各地,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和荣誉,并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被誉为&quot;中华第一面&quot;。<br>折叠<br></h3> <h3>漫步在冬日的中山桥上,听着黄河水哗啦哗啦的声音,孩子们特别的开心,脸上都洋溢着笑容!</h3> <h3>孩子们在认真的看着老祖宗就给我们的文化</h3> <h3>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h3> <h3>兰州太平鼓是一种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汉族鼓舞,主要流传于甘肃兰州、酒泉等地,因其含有庆贺太平的美好寓意,是当地人民最喜爱的表演形式之一。2006年,兰州太平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传统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士子增长见识、提高学问的方式,不仅如此,许多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学有所成之后,依然外出游历,阅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各地的风土人情,最终精益求精,成就更为非凡。 现今的研学旅行树立学、思、游相互促进的观念,走出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圈,不断地拓展教育的边界,引领学生走出学校的教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真正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中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研学旅行已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环节,其知行结合的创新型教育方式,有益于提升新时代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能丰富中小学的文化生活,能让素质教育变得可视化。</h3> <h3>兰州白塔山南麓、迤逦千米的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包含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文化体验馆、兰州彩陶馆等组成元素。突出兰州文化的博览园,成为兰州的一处重要文化旅游园区。</h3> <h3>一起有说有笑,同学情深!</h3>

兰州

铁桥

秦腔

中山

研学

文化

牛肉面

浮桥

中小学

明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