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二)致敬努力的人们

一苇所如

<p>  《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历经困苦回到陶乐庄园时,内心一片悲怆:荒芜的田野,落败的家园,这是现实将曾经的美好打碎时的撕心裂肺。但她坚强,她手握泥土对天发誓:“上帝啊,你为我见证,做我的见证人!他们不会击败我,我一定要撑住这个家。而且,等一切都过去之后,我绝不再挨饿,我的家人也绝不再挨饿!即使我说谎、偷东西、欺骗、杀人……”</p> <p> 某一天读到贾樟柯的一篇文章《忧愁上身》,他说:“年少时总以为未来都是闪亮的日子,虚荣过后才发现所有的记忆都会褪色。”“原来人到中年还会忧愁上身”。</p><p> 贾导可能有点强说愁,但却透着一个事实:年少的轻狂代替不了拖家带口的沉重,人生的某一刻,真像一头曾经无忧的牛,忽然套上了轭,始知负重也得前行,就如赫思嘉。</p> <p> 最近有张网络很火的照片,说是下半年最励志的故事,虽有戏谑,却也不无真实,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芸芸众生,只是每个人需求层次不同而矣罢了。</p> <p> 2011年去泰山旅游,女儿刚初中毕业,登泰山途中遇一挑夫,一趟下来有不过三四十元的收入。如此辛苦的行当,如此微薄的收入,我就困惑:为啥非得从事如此辛苦的行当?一问挑夫我顿感无语:有啥办法,没啥技能,得养家呀。</p> <p> 挑夫很现实的回答,很有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壮,但看着身边衣着光鲜,却嫌爬山也太累的游客,我却莫名伤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社会的分层怎么就如此之大?</p> <p>  十年已过,不知挑夫安在?也不知他一家境况如何,但萦之于心的一个问题却挥之不去:在当代中国,当一个人有向上的动力,有久久为功的努力,我们的国家是否有体制与机制来保障呢?</p> <p> 令我欣喜的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p> <p> 这些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他们不一定看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报告,他们为了口中食,为了自己的家,辛辛苦苦的劳作着,致敬你们!</p> <p> 真诚祝福我眼见的劳动者:你们未负韶华,时代一定不负你们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