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划头″是儿时的一种游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武汉三镇。当时玩过这种游戏的武汉伢们,现在就是我们这些已经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了。你还记得吗?要是不记得了,就听我说。</p><p><br></p><p>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武汉伢们经常自由自在地扎堆玩耍,玩耍的名堂很多。无论是男伢们打珠子、打撇撇、拍洋画,还是姑娘伢们跳房子、跳橡皮筋、抓籽,当每一种游戏开始的时候,参加游戏的伢们都要通过"划头″的方式来确定参加的先后顺序。所以"划头"俨然成为了各种游戏开始的必要"仪式"。</p><p><br></p> <p>"划头"与现在的伢们玩的"石头剪刀布″有些相似。但是相比而言,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首先,作为一种游戏名称,“划头”在表达上似乎更简明,更准确一些。划,是指的出手势的过程;头,是指的出手势的结果。"划头",有争头的意思。"石头剪刀布"从名称上来说就不能表示出这个意思。</p><p><br></p><p>其次,使用的手势不同,“石头剪刀布”游戏的手势有三种,握拳表示"石头",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剪刀",五指张开表示"布"。"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划头"的手势则有不同,为“锤头、金叉,三娘娘”。“锤头”为拳头,“金叉”为呈八字状大拇指和食指,“三娘娘”为伸出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锤头管三娘娘、三娘娘管金叉,金叉管锤头。管,就是大于对方,胜过对方的意思。</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划头"的手势为“锤头、金叉,三娘娘”</i></p> <p>划头时,是不许"毛痞"的。"毛痞"的意思是说在划头时作弊,比如慢半拍出拳,或者在中途改变手势等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为保证公平公正,出手必须一致,这便需要一个信号。游戏参与者在划头时会一齐念一首童谣:</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咕噜咕噜锤,</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咕噜咕噜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娘娘,管金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痞就是小王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叮叮—梆梆—啐</b>(céi)!</p><p><br></p><p>说“咕噜咕噜”时,手要握拳在空中划圆圈;说“叮叮—梆梆”时,手要放到背后;说到最后一个“啐”字时,一齐出手势。童谣是在伢们之间口口相传的,不尽相同,但都大同小异。这样,"划头″在各种游戏中就具有了很強的"仪式感",可以约束参加游戏的伢们遵守游戏规则。这种"仪式感"的作用是"石头剪刀布″所不能具有的。</p><p><br></p><p>当然,也有简单的只念一句"叮叮—梆梆—啐"的,最简单的是只喊一声"啐"。在这种情况下,"划头"和"石头剪刀布"这两种游戏之间除了手势不同以外,就没有什么区别了。</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石头剪刀布"的手势</i></p> <p>"划头"和"石头剪刀布"这类儿童游戏可能是儿童模仿和学习成人的猜拳游戏而形成的。民国时期有张烟卡画,画面为两个孩童在学大人喝酒划拳,题目是“初学惴拳”。惴拳,就是猜拳。</p><p><br></p><p>猜拳游戏在中国早有文献记载。根据明人谢肇浙所撰的《五杂俎》一书,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明代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载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在明清小说中,记载更多。《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水浒传》第一百零九回写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清朝人赵翼有诗云“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p><p><br></p><p>可見猜拳游戏古今有许多叫法,如“拇战、豁拳、豁指头、招手令、打令、手势令”等,其中“拇战”之称最为有趣,最符合"划头"的特点。</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民国时期烟卡画“初学惴拳”</i></p> <p>不过,儿时玩"划头"游戏时总不免存在一些困惑:"三娘娘"是谁?为什么"三娘娘管金叉″?为什么锤子可以"管"(战胜)"三娘娘"?</p><p><br></p><p>后来听人说,"三娘娘"是神话人物“三霄娘娘”,三霄娘娘是云霄、琼霄、碧霄三位仙女的合称。三霄娘娘有混元金斗、金蛟剪、缚龙索三件法宝。她们执掌混元金斗,凡是神、仙、人等,不论贵贱贫富与否,都要从混元金斗转动。从前百姓求子、生育都叩拜三霄娘娘,所以又被民间称为送子娘娘。三霄娘娘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童谣中也会出现三娘娘的传说。童谣中的"金叉"是指的传说中三娘娘的一个法宝"金蛟剪",所以"三娘娘管金叉″。</p><p><br></p><p>传说三娘娘与元始天尊斗法,元始天尊命白鹤童子把三宝玉如意祭在空中,正中琼霄顶上,打开天灵。所以,"锤子″实际是表示元始天尊的"三宝玉如意″,它可战胜"三娘娘"。</p><p><br></p><p>那童谣里为什么要念“咕噜咕噜”呢?那是因为三霄娘娘与元始天尊斗法摆下的是“九曲黄河阵”。在黄河上刀兵相见可不就是"咕噜咕噜"嘛。这是在喧染战斗气氛嘛。</p><p><br></p><p>哇塞,原来小小"划头"游戏和童谣居然暗喻着一场惊天大战!真是名符其实的"拇战"啊!</p><p><br></p> <p><br></p><p>可是不管怎么说,"划头"游戏中的三种手势的含义和三种手势之间的相胜相克的关系,对于一个幼童来说总是很难理解的,不如"石头剪刀布"那样直观。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划头"逐渐被"石头剪刀布"替代了。</p><p><br></p><p>上《百度》查一下,可知"石头剪刀布"这类儿戏在中国各地都很流行,且各地都有其独特称呼。如北京人说“猜-丁-壳”,天津人说“砸-剪子-包”或“锛-铰-裹”,唐山人说“嘿-喽-喽”,西安人说“猜-咚-嗤”,杭州人说“秦-宗-绑″,莆田人说“沟叻推哟啵” ,河北邯郸人说"齐-布-齐",河南人说“锤-包-锤”,东北人说,“钉-钢-锤",安徽皖北说“赛-宝-跌-赛”,山东胶东人说“剪子-包袱-锤”,等等。</p><p><br></p> <p>"石头剪刀布",十九世纪时从中国传到日本,日本人叫“石头剪刀纸”,后来又通过日本传至欧美,欧美人叫“Rock, Paper, Scissors”,中国的儿童游戏成为世界的手势语言。</p><p><br></p><p>现在,它也成了童书和音乐创作的题材。一本由美国著名童书作家、电影制作人德鲁·戴沃特(DrewDaywalt)撰著的“给孩子的正向竞争观启蒙书”《石头剪刀布传奇》,在美国出版的第一周就立刻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TOP 10,并成为美国亚马逊最畅销绘本。</p><p><br></p> <p><i style="font-size: 15px;">▲美国德鲁·戴沃特(Drew Daywalt)撰著的《石头剪刀布传奇》</i></p> <p>日本绘本作家、插画家大森裕子的绘本书《叽叽和喳喳的石头剪刀布》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也很受中国小朋友的欢迎。</p><p><br></p> <p><i style="font-size: 15px;">▲日本专职绘本作家、插画家大森裕子的绘本书《叽叽和喳喳的石头剪刀布》</i></p> <p>在中国,由陈秋含作词作曲的一首歌曲《石头剪刀布》,听起来也很有意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头剪刀布</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你输了总会哭</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时间留不住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我脸上的泥土</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破旧运动裤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走过了多少路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你画的长颈鹿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拼命地守护</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沙漏在记录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岁月的颠覆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汗水滴滴答答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谁的眼里进了沙</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你去哪里了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什么时候回家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你说大约在冬季</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你就会回来</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回来啦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你说初一是一只</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爱的小天狗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把月亮咬了一口</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然后它就一直守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等到月亮长回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我想问</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如果你把我的心咬一口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会不会也一直守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br></p><p>我感觉,"划头"可能是"石头剪刀布″的一个古老版本,它在现实中被"石头剪刀布"所替代。"划头"已经离现实渐渐远去,而留在我们的童真记忆中。都说保持童真记忆,人就不会老去。来!让我们再来一次"划头":</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咕噜咕噜锤,</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咕噜咕噜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娘娘,管金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痞就是小王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叮叮—梆梆—啐!</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哈哈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