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期三天的培训匆匆结束,看着程老师坐上汽车隔着车窗和我挥手告别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感激、自信和力量,这三天除了休息我似乎就一直跟着程老师,我知道学校有很多人都羡慕我,因为我紧紧跟随着地人是语文课本的编写者,语文教育的引领者,正高级教师,全国特级教师程翔老师。这三天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我的收获却很大,程老师知识渊博谦卑,对教育一往情深,初心不改特别感动的还是对我们后辈的指导、引领、教诲。这三天程老师不是做讲座就是听课,每天最少听三节课,结束后还要评课,每次评课长达一个多小时,一节节、一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点到面,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单是他对我们的态度就足以让我深深折服。我很庆幸本次培训学校给了我上公开课的机会,我更庆幸能受到程老师的指点和引导,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新的认识和期盼,对语文教师这一职责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本次参加培训的心得。</p> <p>一、公开课后的反思</p><p> 培训第一天据学校安排,我上的是下午第二节课,程老师听课为我问诊把脉,按照我原本的课时计划正好要讲茅盾先生的经典散文《白杨礼赞》,本节课我设计的核心就是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老师引导下解决问题。整堂课需要解决两个重点问题,第一,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二,白杨树象征了什么;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圈点勾画标注出重点词语和语句来完成本节课的课时目标。</p><p><br></p> <p> 从上课情况看本节课的目标基本完成,但是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却出现了问题,而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我,学生们对象征的手法曾经接触过但是了解不深,而我也只是在导入时简单的提到了象征,虽然学生们很快找出了文中的象征意义,但是对于象征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的联系我却没有传达给学生,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象征时似是而非,不能很确切的分辨象征和比喻的区别。所以在课后评课环节程老师针对我的课堂提出以下三点建议:</p> <p>(一)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字”,因此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字词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争取通过三年的积累让大部分学生能够识记并会用课标中规定的初中生必须掌握的3500个生字词。我知道这会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是我会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完成。</p> <p>(二)让学生吃透什么是“象征”。程老师说:“象征这种文学表现手法,就是要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在文学中建立这种联系就是把外物人格化,作家把客观景物赋予人格化的性格。”并且强调这种人格化的表现手法在讲解时要多举例子,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本体与象征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作者把这种特殊的情感移情与物。而我在讲课时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没有深入的讲解,因此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建立起本体与象征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学生没有理解什么是象征,这也说明我的第二个课时目标没有达成。因此,我决定找时间再把象征的意义重新强调再将讲一次。</p> <p>(三)语文课堂应该是轻松活泼的充满欢乐的。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那么语文课堂,就一定不要让孩子感受压力,放手阅读、大胆提疑、充分放飞思维,能抒己情、呈己见,只有学生感到轻松了才能喜欢语文课堂,也才能更深入的主动学习语文。因此我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表情太严肃,对学生太苛刻,很有可能打击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这些问题争取让我的课堂充满活力,让我的学生喜爱语文课堂。</p> <p>二、本次培训的收获</p><p>跟随着程翔老师的三天学习,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本次培训中我的收获。</p><p><br></p> <p>(一) 作为语文教师要准确的理解文本。理解文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愿,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要读透文本,要敢于挖掘文本背后的故事,增强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另一个方面,我们要知道编者,把这篇课文编入语文教材它所担当的语文功能,到底是要培养什么样的语文核心素养,老师要明确指导这篇课文在语文课本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只有我们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全面的理解文本并帮助学生理解文本。</p> <p>(二)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以往教学中老师主讲,学生听得这样的一个“灌注式”教学模式,我们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在课堂上只能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p><p><br></p> <p>(三) 语文老师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并且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教学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的文字,把作者的内敛的情感通过朗读外显,让外显的声音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文学是人学,是美学,是情感的审美,是感性的审美,因此我们教师要深入把握每一种文体的特征及表现手法,语文老师就是要把学生引导着变成一个专业的读者,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审美、赏美、用美。</p> <p>(四)老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去点拨、启发。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启发让学生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到文本当中去,这就要求老师备课不能有懈怠,更不能有敷衍。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原始表达想法,而这个原始的想法就是教师的起点,那么什么是终点呢?这就是学生在听完这堂课之后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我们要达到的重点,但是要完成,这一系列从原点到终点的变化,老师就要适当的点拨和启发,而这对老师的基本功要求非常的扎实,因此每个老师必须要扎扎实实备课,做到完全的准备,以不变应万变。</p><p><br></p> <p>(五)每一个老师在上每一课堂之前都要精心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是需要设计的,不备课是不能上课的。那么我们备课是备什么?首先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还要研究用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和提高?但这所有的研究必须要依据文本,根据文本的规律去研究,我们更要研究语文课标的内容。因此程老师提到了三个教学原则,“依标而教、依生而教、依文而教”。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不管是导入、提问、板书、高潮还是语言、结尾,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非常重要,而这就是课堂艺术。每个老师都应该具备这种艺术能力。</p> <p>(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在课堂中要时刻去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习?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他们去寻找答案,我们要大胆地,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思考的权利,质疑的声音,尽量避免一个老师问所有学生答这种没有个性交流的提问模式,我们要敢于去体现学生的个性,这就是教育中所提到的“人性”,我们不能在课堂中让人性淡化,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教育工作是点燃、是激发、是培养的过程,交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形成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作为老师目标一定要明确。只有做到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体现教育的真正价值。</p><p><br></p> <p>(七)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写作教学。每个语文老师要明白写作课的重要性,而我们现在的写作教学是存在问题的,就是我们从来没有单独的认真上过一堂写作课。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强的学生,阅读能力也很强,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语文能力必然不会弱,所以这要求语文老师要抓住写作,我们要给学生多一点写作的时间,多创造一点写作的机会。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写作课,更要以阅读为张本,把读写有机的结合以读促写,用写更好的激发学生读的热情。</p> <p>(八)教师一定要心存善念、心中有爱。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不吝啬你的爱对学生敞开心扉、张开双臂,要与学生有感情的交流,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爱,从而感化他们,让他们愿意亲近老师并拉近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彼此间产生信任,产生感情。而感情的交流不是在课堂之外简单的交流,要深入到课堂中间去,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细小的眼神都会变成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上课时一定要细顾及到每一位学生,及时的做出情感的传达,这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极大的信任和热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p> <p>三、今后的打算</p><p> 这次培训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如果没有这次培训我可能永远都会是那个井底之蛙,甚至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还不是很差,可是经过几天的学习我知道了自己的目光是多么的短浅,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多么的落后。因此从现在起我要把培训所得运用到教学当中,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大胆的去尝试放手给;改变自己的教学位置,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还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努力让自己从教学者变成引导者、组织者。我知道这些改变会很难,但是我愿意去尝试,也会努力去尝试,争取让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有提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持续的进步中慢慢向名师靠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