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参加军干校

陈少友

<p class="ql-block">(下篇:南海舰队我成长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前言 </p><p class="ql-block">值此抗美援朝我们入伍70周年之际,我们从无知少年成长为退役革命军人。《抗美援朝参加军干校》该文曾在早期“海军战友”上发表,2010年在《军旗飘飘》刊登,建国70周年将文稿修改,发表在单位《离退休群》。现在原稿补充冼燕玲军历和我们退役后业历,合编成这份美编。作为回忆父母、兄长和家庭艰辛生活、参军的情景、燃烧的青春、战斗的激情、军旅的岁月、战友的恩情、历史的回顾,供健在同学、战友、家人和有兴趣的朋友参阅。</p> <p>  我叫陈少友,小名陈少华,1935年生于广州湾赤坎。祖父系广东廉州合浦县城没落大户人家的长房,只生父亲一人,父亲陈鸿典,又名陈华,1894年生于合浦,三、四岁时祖母就去世,祖父靠给办红白喜事人家吹喇叭为生,因家穷15岁父亲就去戏班学戏,艺名小生华。20岁回家与1898年出生合浦的16岁母亲卜五姑完婚,母亲就跟着父亲回戏班走江湖,也学会自制搽面香粉和风湿膏药到农村贩卖,掙些小钱补贴家用。在父亲精心培养下我聪明大姐八、九岁就能登台演戏,在电白县水东镇演出后,她和同伴去池塘玩水被淹死。见此,33岁的父亲非常伤心就离开戏班,再不教子女唱戏,定居在法国租借的广州湾赤坎,在茅屋街父亲自搭一间遮风挡雨茅草屋用手工做炮竹为生,街坊邻里用其艺名叫他华哥,母亲为华嫂。那时炮竹远销南洋,很多人都作炮竹谋生。1929年有天父亲将屋借给邻居做炮竹,不填失火财物全烧光……,父亲只好去广荣升炮竹厂打工。母亲带着两岁少兴哥哥(又名陈棠)去西营(霞山)给安南师爷做杂工,母亲自买些零食给哥哥吃,被师爷看见诬陷母亲偷他家食物被解顾,回赤坎也去广荣升打工。1938年日军佔领广州后,大批难民逃难到广州湾,赤坎街成为避难之地商业兴旺,1942年父亲48岁时,忘记给工头送礼父母一起被解雇回家,父亲就自制花生糖、陈皮糖、腌酸甜罗卜和介菜挑到街边贩卖。母亲就向赤坎开布店的同乡赊些布和参加邻里《标会》中标贷私人款,在赤坎买些小百货回老家廉州卖,再从北海买些海产品回赤坎卖,靠做水客仔维持一家生活。1943年日军佔领广州湾后,百姓生活艰辛,母亲隔在老家回不来,断了生活费。二姐少群出嫁不当家,她买菜路过家门,一筒米都不能给只给我几个铜仙,哥哥叫我送还给她,姐夫系三友俱乐部职员生活富裕,在自有院子盖了一套两室一厅、冲凉、伙房齐全砖瓦平房,他嫌我家穷从不来过我们家,我只知他姓林不知其名,我家断炊他都不问。邻居一位大哥哥见此,回家偷两筒米给我(回家探亲时,多次打听,寻找恩人无果)父亲体弱有病,就靠十五、六岁哥哥早晨吃两条番薯就去卖劳力,帮人家宰猪、宰牛、帮邻里挑水、去工地做担泥小工挣些零钱,父亲烟瘾无钱买熟烟,我就去街边检烟头,手工制成香烟供他抽,这就我一辈子拒香烟原因,我还要去捡西瓜皮、番薯叶当菜吃,有钱买米时,父亲就煮捞飯给卖力气哥哥吃,我们食番薯 粥充饥,遇到欧亚酒店卖客人吃剩”菜脚”,我去排队能买些回家算是 开荤了。我四、五岁小妹少英得了痢疾无钱医冶,饥病缠身,她说:少华哥抱抱我,就在我怀里过世了,至今想起此事仍悲伤流泪。遇到哥哥卖劳力挣不到钱时,父亲就叫我抱着家中唯一张棉胎,去櫃面比我高《当铺》活当,带着当票买些米回家。天冷时父亲煮好热甘蔗,晚上哥哥挑着炭火保温担,我跟着他上街高声叫买,有次在人烟稀少高州街遇到姐夫,我喊了三声姐夫、姐夫,他都不理我。</p><p>哥哥同学姚秋荣大哥,全家是从广州逃难到赤坎的,男孩按荣、华、富、贵排名,我们两家常来往,秋荣哥妈妈是位慈祥伯母,特别喜欢我,把我当成他的家人。(我当兵后每次去西关看伯母,她就说:少华你二十一、二岁了,该找个女朋友啦,我就笑笑,57年燕玲从北京回家探亲,我去广九车站接她,陪她在伯母家住了三天游览广州才回湛江,燕玲回京后。有次我看伯母,她又提出:少华该找个女朋友啊。秋华嫂就说:妈!上次少华带回住在我们家的,就是少华女朋友呀!伯母问我:真的吗?我讲:我们自小认识,她也是当兵的,转业在北京工作,是我未婚妻。这是后话)。秋荣大哥得知我家处景,他就介绍我哥哥去南国西药店做”伙头军”,后失业到國光鞋店做工,又经秋荣哥介绍去《宏安》五金店打工。1945年9月21日,佔领广州湾日军向中国军队投降,国民政府将广州湾更名为湛江市。秋荣大哥全家迁回广州西关,与我大哥保持书信联系、人员来往。1948年中秋某晚上,母亲穿着一套黑衣服,突然到《宏安》找到哥哥,母亲说:从北海搭船回赤坎,遇到台风把船打沉了,幸抱住一块木头,被救才保住姓命,财物全付诸大海,说完就大哭起来,无饯做水客了,生活成了问题,同年父亲不得己带病重出江湖,找到戏班演老生戏,戏班在王略村演出时,父亲带话叫我去,在他哪住了两天,伙食都是荤菜,晚上父子俩在祠堂打地铺,父亲对我讲他是”周身刀无把利”,要我学门精通手艺谋生,最好学剃头,人人都要理发,不怕失业,当工人也不错,但工字不能出头,否则就入土了……。1949年母亲回北海,处理积压货物还债,无钱做水客了就回赤坎,上岭开荒种番薯。我上中学每学期交学校50斤米学杂费,全靠哥哥工薪供给,同年七月《宏安》老板借口生意不好,用不了这么多人,大哥被解雇失业。12月湛江解放,我在市一中读完初中二年级上学期课程便辍学 。回家后见到街边有人设摊,用土制气枪做射靶中奖生意,我看后就去旧货摊买些废单车、铁床铁管和气门弹簧制成气枪玩,被摊主发现,他怕别人买我气枪设摊与他抡生意,他用两块光洋要买我气枪,我卖给他,钱交给父亲,我很快又做出更漂亮气枪,见此,他找到我父亲说明其意,父亲要我将最近做的气枪存放家中,不要拿出去跟小朋友玩了。1950年春节后我去胜利路《同安》当学徒。</p><p>(下图是九十高龄广州姚秋荣大哥相片)</p> <p>同年7月我的班主任梁裕通老师和几位同学去《同安》找到我说:解放了学校免收一切费用,动员我回校上课,我回家征得家人同意,9月回校读初中三年级上学期课程,边学习边参加社会活动,在学校组织下去43军文工团学舞蹈唱新歌,还参加学校下乡土改宣传队,为农民演节目,从《时事手册》中得知美军侵略朝鲜,在仁川登陆,战火烧到鴨绿江边,美军战机轰炸我边境城市安东,学校就开展反美、仇美和恐美活报剧宣传,大家不要买美国原子笔,有位同学当街脱下牛仔裤将它撕掉以示其反美精神。我从报刊中得知先过江志愿部队与朝鲜人民军全线进行大反攻获得胜利。</p><p>(下图是初三班主任梁裕通老师照片)</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报刊中报导朝人民军与我先过江志愿部队获得胜消息照片)</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50纤12月1日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发布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0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我瞞着家人报名,申请参加志愿部队赴朝参战。12月1日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号召青年学生和工人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市学联通知:凡申请参加志愿军的同学全部参加军干校。由于小学、中学就受到老师爱国主义教育,在五、六年级学习历史、地理时,就知道满清政府腐败无能,英国侵华发动鸦片战争,满清政府战败赔款,香港落入英国人手中。沙皇俄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爱珲条约》,割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海参崴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还不满足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又霸占了中国西部巴尔喀湖以东、南近五十万平方公里大片领土。小时我父亲经常讲黑旗军刘义(刘永福)在安南(越南)打番鬼(法国人),打败侵略军,胜利报告靠六百里加急四条腿的马送到北京前,腐败清王朝就与法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安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还将我的出生地广州湾租借给法国九十九年。中日甲午战争亚洲吨位最大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全军覆没,北上南洋水师又被日本舰队击溃。腐败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和琉球列岛割让给日本。国人要求重建海军雪国耻,但军费却被挪去建颐和园,昆明湖上石舫成为慈禧太后游览作乐开不动的军舰。百年历史证明,帝国主义各国列强,大部分都是从海上入侵我国的,没有海防就没有国防。所以我四个志愿报的都是海军学校,梦想驾驶军舰操纵舰炮痛击来犯之敌,保卫我国神圣万里海疆</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母亲卜五姑五十年代相片)</p> <p>毋亲得知我参军消息,受到当时社会上存有“好仔(男儿)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思想影响,爱子心切就到学校闹,死去活来的要学校让我回家,因为家长不同意是不准报名参加军干校的,见此,学校就要我回家,军干校市招生委员会把批准我报名资料也退回学校,回家后毋亲叫二姐管着我,不准我离家半步。五十多岁父亲体弱多病长期无业在家,认为男儿志在四方,对我参军不持异议,二姐思想上是支持我参军的。第二天早晨趁毋亲不在家时,在二姐默认下以上厕所为名,我空着双手偷偷地离家,住到让我读新民主义青年团团章的卢智敬同学家中,后来毋亲又到学校找,学校说陈少友没来学校。</p><p>(下图是我大哥陈少兴当年相片)</p> <p>我哥哥是个孝子,第三天早晨找到我说:“妈妈因为二姐没有看管好你,非常伤心晕死过几次,你一定得回家看望妈妈一次。” 我同意但要求哥哥得保证我离家去参军,哥哥勉强同意,当快到家时哥哥就改变主意,叫我在九二一路《唯一》粥店吃早餐等着。大约20分钟哥哥回到早餐粥店对我说,怕毋亲见到时不能保证我离家。哥哥就给我三、四千元旧币(新币三、四角)和一封写给在广州姚秋荣大哥信,并说;到了广州无钱用时找秋荣哥,明天就不送你了,以便在家安慰妈妈拦着她,不让她去找你,你要经常给父毋亲和家里写信。我立刻将这个情况告诉初三班主任梁裕通老师,他陪我去市招生委员会,重新把我参加军干校报名批准表和体检表资料存入档案袋,编入毛泽东战斗大队。</p><p>(下图是军事干部学校广东省招生委员会送给参军青年纪念笔记本)</p> <p>1950年12月底参军同学带着大红花,列队从南华酒店广场出发,全市学校同学和市民站在马路两傍欢送我们湛江专区参军学生。 </p><p>(下图是51年7月第三批参加军干校市一中初二班冼燕玲在游览广州越秀公园相片)</p> <p>我走出队列向参加欢送我们市一中初二班冼燕玲说声再见,我们从小就熟悉她对我说:爭取下批参加军干校。此时,我二姐(解放后姐夫失业病逝,其后事全由大哥办理,二姐跟着母亲上岭开荒,全家大小七口人,靠大哥工资、我寄回津贴费和授衔后每月寄回我1/2薪金维持生活,这是后话)抱着、拖着和跟着三个小外甥,来送我并用几种颜色短毛线织成毛衣给我御寒。首批参加军干校同学,从湛江市赤坎区乘坐烧木炭老爷汽车出发,沿途同学们高唱着《青年团员之歌》:“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青年团员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您吻别您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再见吧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会照耀着着我们……。”和《志愿军战歌》:“雄纠纠,气昂昂,跨过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车队经过西营(霞山区)乘汽车渡船过海峡到东营(麻斜区)。第一晚在电白县水东镇一间中学过夜,由于没有被子,卢智敬同学叫我与他同盖一床被子,第二晚在阳江县中学过夜,第三天车队过织笼,我用一千元旧币(新币一角钱)买了十个茶鸡蛋大家吃,当天傍晚到达江门改乘花尾渡(船),第四天早晨到了广州市。第二批参加军干校同学也在1951年一月中旬到达广州,市一中两批参加军干校的初三班同学男生有:卢智敬、卢智敏、李田生、陈秋、宣承启、杨华霖、阎雪峰、黄子耀等,杨光谋是直接参加公安军。女生有:李任英、李任葵、阎瑞珍、王华芬和曹霭兰等。都集中住在广州市中山大学大附中教室等待分配。</p><p>(下图是57年休假,我们给当年二姐抱着的苏仔、拖着的虾女和跟着的观福三个已长大小外甥拍的相片,左虾女、中观福、右苏仔)</p> <p>此期间,我们未穿上军装仍过着准军人生活,军干校省招生办组织我们去参观,游览市容,无论集体或个人外出乘坐公交车都是免费。</p><p>(下图是1950年抗美援朝参加军于校市一中初三班杨华霖、李田生同学送我相片)</p> <p>1951年1月华南海军司令部(原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后为中南海军更名南海舰队)派车到住地,将我们接到广州市黄埔鱼珠对面的长洲岛,原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海军分校</p><p>(下图是1950年广州沙面华南海军司令部原址)</p> <p>军校北临珠江,东为长洲炮台,西南靠山,是黄埔军校学生军东征阵亡的革命先烈墓园。军校除了临江正门陆军军官学校校名、岗亭、围墙,孙中山和宋庆玲故居,军校礼堂,孙中山铜像为原物之外,校内的办公楼、信号台、教室、四栋木结构营房,传说都是后人建造的,几百名学生入住两栋营房,每间房住八人。成为新成立的黄埔华南海军分校第一批学兵。新中国成立后,革命战争仍在进行,49年10月厦、金战役,50年海南、万山战役至53年抗美援朝战争,此期间入伍的都是以革命为职业,实行供给制、月领2万元旧币(新币2元)津贴费(55年授衔才实行薪金制)过着军事共产主义生活的革命军人。校长是中南海军司令员方强(1955年授衔)海军中将兼任。</p><p>(下图是中南海军司令员兼黄埔华南海军分校校长方強中将相片) </p> <p>黄埔华南海军分校大队长为红军老干部,中队长是抗日战争干部,区队长是解放战争干部。 </p><p>(下图是一中队解放战争参军区队长) </p> <p>分到海校除了湛江市一中、市二中、高机专科参加军干校学生陈少友、黄永宏、林静(女)、黄权才、叶青、蔡衡、何名陶和湛江电信局、电厂的区功汉、陈伟冠、翁泽森和范某某等青年职工十多人外,还有湛江专区其他县和广东省各个专区参加军干校学生。</p><p>(下图是抗美援朝五十五周年黄埔华南海军分校部份师生战友聚会时,我在五十五年前军校正门持枪站岗岗亭前拍照留影)</p> <p>为了使我们这些学生兵,逐渐适应军校生活,开始时每天起床后给大家30分钟处理个人卫生内务,然后集合由中队长带领,慢步沿着孙中山和宋庆龄故居,孙中山铜像、军校礼堂、海军船厂、东征阵亡革命先烈陵园和长洲炮台返回军校。</p><p>(下图是穿上水兵服,仍没佩带帽徽和胸章陈少友相片)</p> <p>海校附近是文工团、鱼雷快艇大队和第一舰队(后更名为第一舰艇支队),其装备大都是40年代下水,二战后美国给国民政府海军,我军接收的中、美、联、合、林′字号坦克和步兵登陆舰,几艘Y字号扫雷舰及后来打捞修复的日本海防7护卫舰。限于当时国力,海军建设是以空(海军航空兵)、潜(潜水艇)、快(鱼雷快艇)为主的近海防御原则。到海校不久来自汕尾商船学校,水产学校航海驾驶专业麦兆祥等同学提前分到第一舰队。 </p><p>(下图是1950年在汕尾读水产学校学习驾驶专业,麦兆祥分到笫一舰队派往大连海军学校培训,52年调到万虎水警区训练科负责航海仪器和罗经校差。后转业到广州科研机构,下放县供销单位支援农业建设,61年北京主副食凭票供应知道我缺糖,就带十斤白糖到北京给我们补充热量。已退休住在广州)</p> <p>为了使同学的水兵服穿得合体,全体列队由 被服厂人员给每人测量尺寸,我年令最小,个子又矮站在二中队排尾,在我前面的是我们班林泽(林静)女学员。</p><p>(下图是2005年抗美援朝五十五周年,海校部份战友在黄埔军校旧址聚会时,我和离休的林静战友合照相片)</p> <p>这是我51年穿着戴有八一帽徽,佩带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水兵服的革命军人相片</p> <p>后来中队长要求我们起床哨音一响,三分钟处理完个人卫生内务,跑步到操场集合列队出操,从此一边学习军事政治,一边劳动建校。给学员上大课是江边教员,他讲的社会发展史、人生观等政治课,深入浅出,受到大家好评。我需然是15岁才1米4高的初中三年级学兵也和高中、大专学兵一样,每周轮班在原黄埔军校正门岗亭持枪站岗,有一晚天黑刮风下雨,轮到我一人在校东门站夜班岗时,发现校外大操场地面有移动黑影,心理又紧张又害怕,呼喊口令没有反应,直到带班黄永宏班长查哨时才发现是一只野狗。还有一件事,假日中午班里几个同学在江边游泳,我不小心游到深水区,呛了几口水适值江水退潮,精神一紧张就往下沉,幸好在我身边的黄权才同学潜下水去把我顶出水面,救了我一命。《人民海军向前进》是大家最爱唱的歌,成为校歌。</p><p>1951年五月一日早晨海校全体学员,乘坐中字号坦克登陆舰前往广州,沿江见到香港招商局起义归来七、八艘披上伪装,停在江边的远洋自由轮。登陆舰到达白鹅潭后,換乘舰载救生汔艇去沙面海军司令部,集队前往广州大东门东校场,参加广州地区海军机关、部队官兵和海校学员,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集会,会议由方强司令员主持,会前海校和第一舰队成为互相拉歌,最活跃队伍,海校唱的《人民海军向前进》成为大家最受欢迎的歌,海校指挥唱歌、拉歌的是二中队钦廉专区和海南专区入伍的高中生吴旺辉和大学一年杨逸民。</p><p>(下图是抗美援朝五十五周年,在黄埔军校原址战友聚会时,我与林静、杨逸民战友合影)</p> <p>节假日海军青岛魚雷快艇学校结业的快艇大队任禄元(已失联)等老兵,经常邀请我们去作客,介绍魚雷艇学校教学情况。</p><p>五四青年节,我们大队还专程去南方大学,与在那里集中的广东省笫三批参加军干校,准备分到我们华南海校学习的学生进行联欢。军校生活是紧张的但在课余时间,文工团和第一舰队老兵,常来教爱好舞蹈学员跳集体舞、朝鲜舞、红军舞和水兵舞,记得还有一中队潮汕专区参军的肖丽丽等女同学也是舞蹈组成员。后来在南方大学集中的第三批参加军干校学生全部北上,分配到南京海军联合海校和青岛海军炮校学习。广州黄埔华南海军分校停办,1951年8月更名为中南海军教导大队,全体学员按照要求每人写份自传,细述个人成分、学历经历、家庭成员、职业、親戚、邻里和同乡社会关系等情况后。就开始分班学习无线电机务、调配、油机、后勤和文教各种业务。最早分配是陶作港等学员前往上海学习航道测量,结业回南海舰队,后有的转业在广州交通部航道局,个别去中学当英语老师。</p> <p>司令部通信处高波科长、杨参谋和中山大学电机系毕业大学生为无线电机务班老师。二中队参加机务班学习有:罗贤英、杨逸民、林乔南、潘子光、黄永宏、黄国才、张健雄、黄庄、黄权才、何名陶等。学习油机有李显培、李文等。</p><p>(下图是罗贤英52年结业后,分配到海军万虎水警区逦信科,负责建设沙角基地发信台,53年荣立三等功,后任万虎要塞区通信修理所长,转业后任中山市邮电局副局长,在中山石岐退休)</p> <p>下图潘子光52年结业,分配到万虎水警区通信科机务室,任无线电机务员、无线电技师,六十年代初转业到东莞县交电公司,现已失联</p> <p>李显培战友52年结业,分配到万虎水警区通信科临时发信台,负责发信台供电工作,54年在广州转业,这是他送给我结婚相片,现已失联</p> <p class="ql-block">51年10月谭健强、陈少友、李鸿广和吴乾藩调去汉口中南军区无线电班学习电子技术,班中同学大都是广西军政大学学员。无线电班发给每人发一本《无线电修理手册》、一本英文影印版《真空管特性(曲线)手册》和一本潘人庸著《实用无线电读本》,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详述电子论、电阻、电容、电感、变压器和电真空器件性能。各种电子电路,无线电通信方式和收发设备。釆用先自学,小组讨论,和老师授课方式。我们学习和宿舍都在胜利街,在军区饭堂吃饭伙食不错,假日上街时去食汉口热干面,冬天下雪时特别高兴,湛江和海南兵哪见过雪啊,谭健强是粤北 韶关兵,他家乡冬天下雪,他就领着我们去沿江大道到长江边打雪球玩。周六军区开交谊舞会,通知我们参加,还传达总政肖华副主任说:干部要学会跳交谊舞,特别是海军,海军军舰代表国家出国访问,所以海军官兵要学会跳舞。我看后认为这不是解放前舞厅跳的交际舞吗?主办者说:这是交谊舞。伴舞大都是汉口高中的女生和军区机关女同志,她们主动邀舞,我不会跳舞所以不下场,班中指导员说:什么跳舞!是磨肚皮!因为有要求,所以开舞会都得参加只好坐在哪里看!。有次电台一位女机要员(名字忘了)对我说:你是海军应学会跳舞,她说教我,我不好拒请Π只好下场学,我就是这样学会跳交谊舞的。我们宿舍对面是苏联一个发行影片机构大院,有篮球、羽毛球场,休息时常去哪里打球,院子里有几个苏联男女少年,可能是他们家属,与他们相熟了,就问我,哪么小你就当兵啦……。学习紧张后我们就很少去院子和他们玩了。教授无线电和电子技术课的老师,是从上海《无线电学习社》请来的杨士芳教授(他系军区新闻科尤琪科长大学时老师,结业后回上海无线电社,据叶玉楠讲,出差上海时曾去探望杨教授,他特问起我,哪个小胖海军呢,玉楠说在广州南海舰队)和龚淡樵工程师,开课前先测试大家数学水平,由于部队急需专业人才,只允许十个月学习时间。为此,老师尽量以代数、三角作为计算公式,避免用高等数学计算,用物理概念讲课,老师常说: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无线电理论水平,结业后一定要学会高等数学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老师的教导,成为我一生养成自学提高专业水平动力,活到老学到老信念,电子学是门不断发展如技术,新学科、新系统不断的出现,如果不学习就会被淘汰。老师还教大家设计、装配、调试超外差收音机和钢丝、磁带录音机工作原理维修保养方法。</p><p class="ql-block">1952年9月无线电技术班结业,广西军大同学都分配到陆军部队。陈少友、谭健强、吴乾藩和李鸿广等四人学成回到广州石榴岗中南海军政治部报到。同年10月李鸿广分配到海口,吴乾藩到湛江基地,谭健強分配汕头巡防区,后调回石榴岗机关。</p><p class="ql-block">(下图是谭健强,58年从舰队机关转业去刚组建的广州750无线电厂,后支援佛山无线电厂至退休,已失联)</p> <p>1952年8月我和电子技术班五位战友,前往汉口中山公园游览时合照,前排左起叶玉楠、邓奇靖。结业后邓奇靖分配去海南军分区,叶玉楠到44军54年调到北京海军机关、</p> <p>下图是2000年抗美援朝五十周年,黄埔华南海军分校部份师生聚会照片,2000年10月与我失联的广州海军干休所离休干部林靜战友,打听到我地址时,才寄给我的。照片中的战友,是五十年前响应国家号召参加抗美援朝的青年,是中南海军教导大队的第一批兵(现已发展为南海舰队训练基地)。现在都是白发苍苍爷爷奶奶了。战友们相约于2000年18月7日,欢聚在当年的军营驻地(原黄埔军校所在地)共叙50年来风雨历程的见闻,见证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互祝一路多保重。照片我认识的有:林静、张银秀、区队长罗洁华、庞丽泽、田福姬、无线机务班老师高波、陈俊芳、胡燕萍、梁仕秀、邓泉芳、罗贤英、黄永宏、张健雄。</p><p><br></p> <p>2005年抗美援朝五十五周年之际,黄埔华南海军分校部份师生在广州海军休干所集中,所长派专车接送我们回黄埔军校相聚並录像,一路上大家高唱“青年团员之歌“、“志愿军战歌“和“人民海军向前进“</p> <p>2005年抗美援朝五十五周年,黄埔华南海军分校部份师生、战友聚会时,在黄埔军校正门合影留念</p> <p>抗美援朝五十五周年,黄埔海校无线机务班部份战友与老师聚会时合影。左起罗贤英、邓泉芳、杨逸民、高波老师、谭世友、陈少友、张健雄、黄庄)</p> <p>2007年抗美援朝五十七周年,湛江专区参加军干校,从南华广场出发乘汽车到广州,分配在黄埔华南海军分校学习部份战友及其夫人,在赤坎南华酒店聚会时合照。前排右一梁仕秀,右五冼燕玲。后排右一黄庄,右二张健雄,右三黄权才,右四何名陶,右五陈少友,右六黄永宏,右七谢培德。合影相片</p><p><br></p> <p>1951年7月12日湛江市弟一中学参加第三期军干校同学留影前排左起9冼燕玲</p> <p>冼燕玲祖籍广州佛山,1938年日军佔领广州后,随家人逃难到广州湾,定居赤坎与我们是邻居,见我放学就高兴的喊:少华哥放学回来了,第二年低我一级同上远光小学,1943年日军入侵广州湾后,盟军战机常飞 临赤坎,轰炸日军兵营,也误炸民房,严重一次将《同乐》戏院炸飞了,死了很多无辜百姓。听到警报响,在大人带领下,我就拉看着她的手往外跑,去郊区躲空袭……后她改上广侨小学毕业后,考入湛江市一中。1951年7月冼燕玲响应政府号召,抗美援朝参加第三批军干校,乘车船到达广州。</p><p>(下图市一中笫三批参军干校同学,去越秀山公园游览并合影相片)</p> <p>他们很快就与广东省各专区第三批军干校学生集中,领到军干校广东省招生委员会赠送《献给光荣参军的青年》纪念笔记本</p> <p>就乘火车北上,冼燕玲分配到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通信学校学习</p><p>(下图是笫一通校校门)</p> <p>开始学习政治军事,冼燕玲不习惯北方气候和饮食,仍坚持学习。</p> <p>入伍宣誓成为革命军人冼燕玲的相片</p> <p>冼燕玲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以优良成绩毕业,这是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通信学校毕业证书、</p> <p>1953年5月通校部份毕业女学员,调北京中央军委。</p><p>(下图是到北京天坛参观、过团组织生活合影,前排一是冼燕玲)</p> <p class="ql-block">1953年夏朝鲜战争,正在进行打打停停谈判阶段,我国正在实行笫一个五年计划,军委决定将己调京第一通校毕业女学员,集体转业到北京电报局,支援地方工作。</p><p class="ql-block">(下图是58年建成座落在西长安的电报大楼)</p> <p class="ql-block">1959年三月周总理、贺龙、陈毅等国家领导视察北京电报局,周总理在钟陨局长陪同下到中央报房参观,关注前排冼燕玲在莫斯科电路发报情况。后排右二赵莲珍,右三钟陨局长</p> <p>冼燕玲发完电报就站起来,总理问:电路忙吧!友好吗?……,冼燕玲一一作了汇报,总理:妳什么地方人?冼燕玲说:广东人,总理:啊小广东。总理就去河内电路……。</p> <p>总理等领导参观机房</p> <p>总理、陈毅、贺龙等领导参观电报大楼报时子母钟。</p> <p>总理等领导在电报大楼会议室</p> <p>57年湛江市一中梁裕通老师与曾参军休假同学,在市一中合影,前排左起粱裕通老师,在读大学黎仁、何梦贞、初二班陈瑋瑛、陈玉芳、冼燕玲。后排左起初三班转业阎雪峰、高二班陈超、初三班 陈少友、初二班王秀英。</p> <p>57年休假探亲访友时,在老市一中校院同学战友合影,前排左起冼燕玲、陈玮瑛、何梦贞。后排左起陈莲辉、王秀英、陈玉芳</p> <p>57年我和冼燕玲休假,回湛江探亲访友,遇上在读大三黎仁同学,我们在市一中校门合影,左起黎仁、陈少友、冼燕玲、陈莲辉</p> <p>57年我们回湛江休假,梁裕通老师与曾参军休假同学,在市一中合影,前排左起初二班陈瑋瑛、陈玉芳、冼燕玲、王秀英,后排左起初三班梁裕通班主任、高二班陈超、初三班 阎雪峰、陈少友</p> <p>76届电信中专毕业同学,在邮电部北京卫星地面站,邀请时任班主任冼燕玲参加2001年新春联谊会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六人冼燕玲。</p> <p>2001新春联谊会,在邮电部北京地面站合影,中排右三陈少友,右四冼燕玲</p> <p>2007牟湛江市一中七十校庆,五四届和五五届校友合影,前排左起11冼燕玲、二排左起2曹维汉、3阎雪峰、4陈少友、8杨光谋等系五十七年前抗美援朝参加军干校同学</p> <p>2011年抗美援朝参加军干校六十一周年之际,通信院校和通信专业没到过北京部份战友,希望能来到北京相聚,参访首都风光名胜。受大家委托,我参加接待小组,第一天、安排好大家食宿,第二天召开会议,主挥大家合唱《青年团员之歌》和《志愿军战歌》,然后战友相聚,回忆各自经历,负责陪同外地战友乘大巴车分批游览长城等地,满足了战友愿望。会议和游览期间大家合影和录像留念,安全欢送70多位战友离京回家,圆满完成任务。照片后四排左7冼燕玲、8陈少友。</p> <p>附件:</p><p>1952年10月分配我到当年民族英雄林则徐抗英焚烧鸦片东莞县太平镇(虎门)海军万虎水警区,因工作成就突出,受到部队队前、会议表扬、通令嘉奖、两次被选出席部队56和57年召开的《先进工作者和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並获得物质奖励。(1954年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将三、二、一等功和特等功奖励制度对应改为:队前表扬、会议表扬、通令嘉奖和最高奖励、军旗前照相;英模代表会议改为先进工作和积极分子代表会议。59年林彪任国防部长后奖励制度又改回按等级立功制度,同时将国际通用蓝白海军制服改成灰色军服)</p> <p>这是1957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颁发《荣誊证书》,59年恢复立功制度,通信修理所荣立集体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陈少友1959年12月从广州南海舰队无线电技师现役军官,转业到北京交通部海河总局电信处任技术员兼北京航务发信台台长。被编入预备役海军技术军官</p><p class="ql-block">下图是1958年春在广州南海舰队时相片</p> <p class="ql-block">陈少友1935年9月出生于广州湾(湛江市)1950年10月于湛江市一中抗美援朝参加军干校,就读于广州市黄埔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海军分校,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交通部注册机电监理工程师。中国通信、航海、造船学会会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委员会委员兼通信学组副组长。1992年享受国务逐月发放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会堂专家委员会专家、交通部海事、通信和救捞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船舶检验局技术委员会通信导航分委会委员、交通部航海教育研究会理事、交通部北京航务发信台台长、交通部通信组技术组长、交通部331卫星通信工程办负责人、交通部通信导航局支部委员、技术处负责人、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第一任站长兼地面站支部书记。60年将《北京航务发信台》革新成为无人值班由收信台遥控发信台,圆满完成北京首次与前往印尼接侨《光华轮》远洋船通信任务,受到交通部团委通报表扬。75年力主卫星通信代替短波船岸人工电报通信。78年以部331卫星通信工程办和中远总公司通信导航处与美国COMSAT在北京新侨饭店举办航海卫星(国际海事卫星前身)通信技术交流会,得悉美国在日本建设印度洋和太平洋卫星两座网络协调站。79年得知国家331工程通信卫星83年才能发射,且无覆盖三大洋的计划,作为交通部331卫星通信工程办负责人,就建议用交通部通信导航局对外《北京船船通信导航公司》名义参加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为建设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作准备。83年起曾六次参加中国代表团,前往日内瓦和伦敦,出席国际电联(ITU)、国际海事组组(IMO)和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会议,编写提交预案维护国家权益。85年采用数字技术负责建设亚洲第一座518KHz航行警告(NAVTEX)台链,结柬人工抄报历史,在对外谈判中挣回144万外汇人民币,受到基层单位好评,获得部、局瓴导书面表扬。86年研究规划设计《中国实施GMDSS总体方案论证建议报告》作为各单位实施GMDSS指导性文件并获得中国航海学颁发技术咨询奖金。88年组织交通部召开GMDSS船岸电台人员配备和培训工作会议,结束船岸电台培训人工电报历史,开创GMDSS人才培训新纪元。89年在工程关键时刻出任《北京国际海事卫星地面站》第一任站长,负责建设和组建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1991年6月3日地面站建成开通投产,会议由林祖乙副部长主持,国家副主席王震剪彩并与航行在太平洋上《乐平岭》远洋船长通话。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和历届离休部长出席开通典礼,分别与航行远洋船通话,中国海上通信一举跨入世界先进行列。1996年1月在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副总工师岗位退休。同年被电子部研究院开发部聘为教授兼科林公司副总经理,采用海事卫星、GPS和电子地图进行技术集成,成功研发出全球移动车辆和船舶导航定位系统。曾任北京、安徽和河北省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总监理工程师,2011年回家安 度晚年。</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陈少友1994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木协会、中国科技会堂专家委员会专家时相片)</p> <p> 《证书》</p><p>陈少友同志:为了表彰您为发展我国工程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决定从九二年十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p><p> </p><p> 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一九九二年十月一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