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梁坝纪略

大石

<p>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丢”的起始点,就是渔梁坝。 </p><p>  应该是2013年暑期,因办事到到歙县中学,渔梁坝就在边上。站在高高的江堤上望去,一条大坝硬生生横在江中,江流一截为二。苦于连天暑热,没走近细观,匆匆而回。如果再上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班上组织春游,也到过歙县一回,印象中只有太白楼、许国石坊和紫阳桥,渔梁坝的确没听说过。 </p><p> 此次渔梁坝之行缘于周末的百无聊赖,这倒像自己人生走到的地步。人的一生,乃是从懵懂到鲜活,从鲜活到折腾,从折腾到混乱,从混乱到无聊,从无聊终归宿于懵懂之过程。间或也有一个半个不甘混乱的人出现,路子正,折腾明白了,便不再折腾,则其人生必得升华。我是俗人一个,升华肯定不行,离懵懂是不远了。同学也没事干,说说是不是出去逛逛。也行,不求其远,到歙县吧。 </p><p> 其实参观渔梁坝是可以不买门票的。这让我想起读师专时,没买票就上绿皮火车,到了屯溪站,趁火车还没启动,猫腰钻过车底,然后沿铁路线直走百米,找个方便的地方下到街道,最后到达屯溪二院边上的徽州师专,就为了省两块多钱的伙食费。渔梁古镇有好多小巷直通大路(不像龙川景区各个入口都有人把守),随便一钻,就到渔梁坝了。如今人到中年,省的习惯没有了,买了两张门票,60块钱,在导游的带领下,正大光明的进了景区。 </p><p> 导游面无表情,熟练的背着解说词。古徽州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当地的大小商贾只能依靠丰富的水运资源,从新安江上最大支流练江中放排出水,再转入新安江,继而飘摇至苏浙等地,把茶叶、木材、棉布、丝绸、纸墨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茶庄和市场,并最终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说,如果没有渔梁坝,也就没有徽商的辉煌。但我感兴趣的还是它如何刺激了当时渔梁集镇的繁荣,乃至歙县古城。渔梁坝是明清时货物的转运场。上下游的船只需在在此停栖,不可一帆到底。货物卸运上岸,直至现代公路开通前,渔梁坝热闹非凡,坝下最多时停靠300余艘船只,来往商旅在集镇歇息,吃喝玩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渔梁坝的作用下形成了,犹如秦淮风月之所以兴盛,就与士子们的大力捧场有关。</p> <p> 沿百步石阶而下,渔梁坝就横亘在眼前了。真的是“巨无霸”,难怪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 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石头经江水千年冲刷,已无粗糙质感。一道堤坝将水分成了两个世界,坝下,水面大概只有江道的四分之一,乱石嶙峋,千礁万滩,不远处就是建于明代的紫阳桥,宛若彩虹横卧清波,此桥长140米,高14米,宽10米,在歙县城的三座古桥中最高、最宽,因桥的上游即为徽商行舟的码头,所以桥孔建得比一般桥要高大得多,以便行舟过帆。坝体上游人三三两两,或站、或蹲、或坐,难得是周末,轻松悠闲。坝上因为蓄水,水面开阔平缓,碧波荡漾,临坝停有六七只“摇橹船”,游客们坐上摇橹船,畅游练江,去感受古代徽商出行的经历,观赏沿江两岸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碧水如镜,倒影着千年古城歙县,江水给这座古城增添的灵气和韵味,恰到好处。</p> <h3>  我想上船体验一下,同学说有什么意思呢?一想也对,岸上走走瞧瞧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在坝顶的开水处留了影。我蹲着,遮掩了便便大腹;同学站着,器宇轩昂,丝毫不减军人风姿。</h3> <p> 临江房屋都建在高大而坚固的堤坝上,可以想象汛期时练江的惊涛骇浪。暴雨之下,洪水从千沟万壑中奔涌而出,四条巨龙会于城下,挤于练江之中。此时的渔梁坝像一个隐居江底的老者,自然的伟力和凝聚着众生智慧的渔梁坝的定力展开了一千余年的较量。时值深秋,不是丰水期,我和同学沿着后来江道清理修建而成的堤岸往上游走。岸边,有一字排开的怡然垂钓者,有家长里短的浣衣女,有步履蹒跚的老者。我远远的给浣衣的几个妇人拍了个照,但总是不满意。首先时间不对,应该是早上,炊烟袅袅;然后天气也不对,江面上应该烟雨空蒙。不过这倒印了“人生总是可遇而不可求”这句话,也如万事具备了,东风它就是不来。</p> <p>  江道上有好几个叉口,拾级而上,就可到渔梁老街。我和同学从江道的最后一个叉口上到老街的尽头,能看到一座三角形的小亭,这便是著名的太白问津处。据宋《太平广记》记载,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在洛阳同华传舍看到许宣平的一首题壁诗,惊为仙人,于是欣然动身寻访许宣平。李白沿新安古道来到渔梁古镇,坐上了一个老人的渡船,在船上,李白向老人打听许宣平住的地方,老人笑着回答:“门前一杆竹,便是许翁家。”李白当时急着找人,也没仔细想老人的话,等到下船了才突然想到“门前一杆竹”不就是渡船吗?原来撑船老翁便是仙人许宣平。等他回头找的时候,老人已经不在了,后人在这个地方修建了李白问津亭。我赫然想起了30多年前到过的太白楼,李白一定很惆怅:不见同怀人,对之空叹息。他孤独地坐在江边的酒楼里,发出“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的慨叹。为寻一个人,喝过一次酒,写下一首诗,就留下一处名胜古迹。可以想象,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p> <p>  由渔梁坝衍生出渔梁古镇的繁华早已不再,唯一条商业街长达好几百米,两旁多为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上下两层,前店后宅,底层为店面柜台,这些店面虽然早已破损不堪,然而其高圹的门楣,宽敞的店堂,无不诉说着当年这里生意兴旺的盛况。街与江的走向一致,斗折蛇形并伴随着地坪高低的变化,景深极为丰富,不由让人想起这里早年间店铺鳞次栉比,旗幡招展,人流涌动的热闹景象。古镇老街,我觉得是歙县记忆保留最完整的地方,它没有商业化,不像其他地方的千篇一律,人们走在其中,能强烈的感受到因时光流逝带来的那份历史的厚重感。</p> <h3>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和同学静静地穿过斑驳的老街,出了景区,对面就是“城市森林”了。 时庚子年九月九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