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堂记忆】我与大神堂(二十二)

茂树

<p><i>滨海广电记者王雅鸣,戈荣喜在大神堂采访战海啸英雄赵志信同志</i></p> <p> 【神堂记忆】我与大神堂(二十二) </p><p> 文/王雅鸣 摄影/姜茂树</p><p> 感恩,让一个老兵50年后再回村——介绍抗海啸英雄赵志信老人感恩汉沽大神堂村乡亲的故事</p><p>2016-06-27 天津广播电视台</p><p> 五十一年前,汉沽大神堂村一带发生特大海啸。当年22岁的赵志信作为一名战士在抗击海啸战斗中被冻僵,被村里好心的渔民抬到家中救护。51年后的今天,已是73岁的赵志信老人从河北省正定县再次来到村里,感恩当年的救命恩人,看望乡亲们。</p><p>  这天一大早,大神堂村出现了一位操着满口河北正定口音的老人。他看看这条街,望望那条街,又寻着海挡看了又看,最后在已是高速公路桥的地方站定,他就是51年前曾在大神堂村抗海啸的赵志信。</p><p> 1965年11月7日,战士赵志信与全连其他官兵一起,跳入汹涌的海水冲成的决口,用生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说到50多年后再回大神堂的初衷,他说:“因为我对大神堂村有一定的感情。1965年战海啸,当时海堤决口,我们中国人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堵住了口子。当时天气寒冷将我冻僵了,什么也不知道了,将我抬到了吴仲英大娘家,经过精心地抢救将我救过来了。我感谢吴大娘,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p> <p><i>村书记刘宽广在与赵志信老人畅谈</i></p> <p>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赵志信从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也变成了73岁的老人。但感恩之心却一直没有忘记。那次跳入激流堵决口的英勇行动,部队为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也让他的腰部受到了重伤。那年一次就住院14个月,落下了病根,每到阴天下雨就疼得动不了地方,直到32岁才成家。</p><p>  回大神堂村看看,是他多年的心愿。老伴曹树成说:“我是愿意跟他过来的。第一身体不太好,小子闺女说你跟我爸去吧。他愿意去就让他去,别以后留下遗憾。看他想法,要到那决口的地方看,那救你的地方,要不是人家早冻僵了,当时战士们都抢险去了,谁也顾不了谁。我们一直都想来,形势一直不允许,家庭条件也不允许。岁数大了怀念这个地方,想到这个地方来,不留下遗憾了。”</p> <p><i>村民陈作明在当年大决口处向赵志信夫妇介绍重修海垱情况</i></p> <p>  在大神堂村,赵志信走上海挡,找寻原来决口的地方。原先的土海挡变成了水泥大坝,曾经救他的吴大娘已经去世,让这他感到十分遗憾。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大神堂村即将拆迁,这让他十分不安。他想在有生之年再看一眼大神堂村,让战友们能看到大神堂村的全貌。他说:“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我来看望老大娘来的,没想到她离开人世了,我心情悲痛……我想再见见他儿子叙说一下友情。听说大神堂村要拆迁,我们几个战士们,我想念他们,在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我正寻找,什么时候寻找到,我不知道。我要把大神堂的面貌录下来,找到我的战友时让他们看看,也了却我一生的心愿。</p> <p><i>赵志信夫妇与恩人的后代陈作明夫妇在当年“大决口”处合影</i></p> <p>  今年73岁的老人,带着一颗朴素的心来了,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了。一位七旬的老人辗转几百里专程来村里谢恩,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很大反响。村民姜茂树曾经在《永远的大神堂》一书里记述过《战海啸》这个历史事件,他这次专门陪同老人在村里寻访,他感慨地说:“今天赵志信老人到村里来,大家心情都很激动。50年前村里发生大海啸,解放军战士舍生忘死跳到海里去;50年后感恩村里,要不是村民及时救护,也许他就光荣牺牲了。这次他回访救他的老人,这种感恩的我们很感动。”</p><p>(天津区县联盟广播滨海台记者 王雅鸣)</p> <p><i>电台,报社记者在大神堂村委会采访赵志信同志</i></p> <p>天津北方网讯:1965年11月7日,汉沽大神堂村发生潮高5米的大海啸,当年22岁的赵志信作为一名战士在抗击海啸战斗中冻僵,被渔民抬到家中救护。50年后,已是72岁的赵志信从河北省正定县老家再次来到村里寻找看望当年的救命恩人。本报2015年11月20日曾对此予以报道。</p><p>   新闻追踪</p><p>  2016年春节,平时不怎么喝酒的赵志信也贪了几杯,但没有醉。“高兴,就是高兴!在我心里存了50年的愿望实现了。”</p><p>  赵志信告诉记者,50年前的那段经历是他人生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2015年11月,他在大神堂找到恩人吴仲英的儿子陈作明,了却这桩心愿。虽然后来听说吴仲英老人于2005年已去世,他心里很难过,但这50年来,在赵志信心中叫了无数次“娘”!赵志信告诉记者,春节前夕,他和陈作明通电话,相互拜年。同时,他还给大神堂村党支部、村委会写了一封“拜年信”。</p><p>  “人学会了感恩,活着才更有意义。”赵志信说,50年过去了,虽然愿望实现了,但感恩的心不能变,他希望今年还有机会到大神堂村走走看看,进一步感受津冀一家亲。</p> <p><i>赵志信同志仰望当年曾执勤的哨位</i></p> <p><i>刘宽广书记向滨海报范炳菲记者赠送《永远的故乡-大神堂》</i></p> <p><i>赵志信夫妇在“津门第一缕曙光”碑前留影</i></p> <p><i>赵志信老人珍藏50多年的记载“战海啸”的书籍</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