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通信三团三营十二连旧址

杨波

<p class="ql-block">   太行巍巍多秀峰,</p><p class="ql-block"> 百花山下扎军营。</p><p class="ql-block"> 守护国防大动脉, </p><p class="ql-block"> 吃苦耐劳通信兵。</p><p class="ql-block"> 在首都北京的西南,有一座巍峨峻峭的山峰,它的名字叫百花山。在这大山的深处,驻防着一支,不为人知的特殊部队,这支部队就是,总参通信三团三营十二连,工作代号,幺两三机务站。</p><p class="ql-block"> 1964年夏天,军人们奉命,风尘仆仆来到这里,他们依山傍水,安营扎寨,肩负起保卫祖国,守护国防一级通讯线路的重任,官兵们日日夜夜坚守在岗位上,确保通信线路的畅通。</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自然条件较差,而且远离生活依托,指战员们不畏艰苦,建设军营,忠于职守,不负韶华,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夏天,郭宝德带领筹建小组,奉命来到北京霞云岭井儿峪,选择地址,征用土地,做营房建设前期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1965年下半年,有部分项目开始施工建设,1966年开春,营区的建设项目全面展开,到7月底,主要建筑营房、机房等,已基本建成,具备了正常的生活条件。</p><p class="ql-block"> 1966年3月份,第一批新兵来到连队,以后,又陆续从老连队调来一些干部和老战士。8月份召开全体军人大会,宣布上级命令,连队正式成立,郭宝德任中队长,杨永才任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鸟瞰十二连军营旧址</p> <p>  这是毛主席1940年为《通信战士》刊物的题词。</p> <p>  下图老照片,是1984年十二连干部战士合影。</p> <p class="ql-block">  峻峭秀丽的百花山,是京西南第二高峰,海拨1991米,十二连的微波站,就建立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在微波站的下面,有一座寺院,坐西朝东,称护国显光寺,始建于一千余年以前,辽代称佛岩寺,明代称文殊寺,清代称护国显光寺,1944年寺院被日寇炸毁,1995年史家营乡莲花庵村集资,重建显光寺,于2005年建成。寺院,几经修建,历尽了沧桑。</p><p class="ql-block"> 萧克将军在这里,设立过八路军平西抗日战争指挥部,指挥了多次抗日战役。</p><p class="ql-block"> 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云雾缭绕、山花烂漫、古刹鸣钟、偈语传颂。现在是国家的AAA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二连微波分队和邮电所属单位,在百花山上的旧址,已经不存在了,微波分队的营房已被拆除,微波分队建的两个备战防空山洞还在。</p><p class="ql-block"> 史家营乡莲花庵村,在山顶的东面,建起了两层楼房,现在是旅游休闲的百花山饭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百花山上,在九十年代初建设的,建筑奇特的雷达塔,还依然耸立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雷达塔下面的平地,就是原微波分队的旧址。</p> <p>  十二连名称变更情况:初建时,隶属通信兵第一通信总站编制,为十分站。后来划归到通信五团编制,为第四中队。于1971年划归到通信三团三营编制,为第十二连。</p><p> 下图老照片,是十二连部分干部战士合影。拍照于1982年。</p><p> </p> <p class="ql-block">  下图大桥,是军人们,在这里照相留影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工程兵在修北京至太原备战公路108国道上,建设的井儿峪大桥,大桥是备战公路的重点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 大桥在军营大门西侧,原来是二道护栏,用水泥制作,现在是三道护栏,用槽钢制作。</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井儿峪大桥</p> <p>  下图老照片,是在那火红的年代,战士们在学习红宝书。</p> <p>  下图老照片,是战士们在井儿峪大桥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  当你来到这里,大山阻挡了你的视线,看不见东方地平线的日出;观不到夕阳西下的晚霞;看不见乡间幅员辽阔的农田;观不到城市车水马龙的繁华,抬头只能看见一座座连绵的山峰,农家住户沿着山谷,散落在崎岖弯延的大石河畔。</p><p class="ql-block"> 在备战公路108国道上,每天只有一趟长途汽车路过这里,军人们购买日用品,需要步行五华里去龙门台村,一个仅有的供销社里去购买,一年到头很少能看上电影,有一台电视机,由于山区信号接收不好,只能模模糊糊,收到一个中央台的节目。</p><p class="ql-block"> 过去,在当地的民间流传着:霞云岭十八台,进去出不来,是形容这里的交通不方便。</p><p class="ql-block"> 连部基地的生活环境尚如此,那么,下面的七个守护哨所,工作和生活条件,就更加偏僻、更加艰苦了。</p><p class="ql-block"> 军人们,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有着不怕吃苦的精神,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为了国防建设;为了履行职责,为了完成使命。指战员们日日夜夜,坚守在岗位上。</p><p class="ql-block"> 鸟瞰井儿峪大桥  </p> <p>十二连历任连级首长,按来到连里先后排序,共30人。</p><p> 郭宝德、杨永才、谢宽、王宗怀、杨爱生、李明进、李泽民、赵炳勇、吕福和、赵庚堂、孙汝田、范建树、姜衣灿、孙世汝、朱元忠、赵玉春、张明权。</p><p> 郭其祯、范子军、周生权、马秋明、胡建胜、臧保民、韩更友、文刚、魏振宏、郭永祥、姚勇、余斌、张全。 </p><p> 下图是井儿峪大桥</p> <p>  下图老照片,是战士们在井儿峪大桥前合影。</p> <p>十二连65年以前老兵,共33人。</p><p> 十分站和四中队的23人:郭宝德、杨永才、谢宽、王宗怀、杨爱生、李明进、李泽民、赵炳勇、雷海泉、段孝连、杨济民、崔春明、熊卫兴、赵芳臣、谢芳生、陈振祥、贾维刚、崔国亮、刘卷长、王志国、杨守志、李志恒、谭春平。</p><p> 后调入任职的10人:吕福和、赵庚堂、孙汝田、范建树、姜衣灿、孙世汝、朱元忠、赵玉春、芦明道、范子军。</p><p> 下图是军营对面的大山</p> <p>  这是后建的庄户台村委会大门,原十二连军营大门已被拆除,军营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是从1972年开始建成的,现在前院所有建筑已被拆除。</p><p> 下图是庄户台村委会大门</p> <p>  下图老照片,是十二连军营大门,建于1980年,2005年拆除。</p> <p> 沧海桑田,时光荏苒。当我们进入到八十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突飞猛进,人类的通讯手段,在不断更新和换代。</p><p> 总参通信三团三营十二连井儿峪机务站,由于设备落后与老化,原有的架空明线、载波电路、柴油发电等通讯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要。</p><p> 为了快速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中央军委提出:军队必须走精兵之路、走强军之路。</p><p> 井儿峪通信机务站,于1986年秋天撤销 ,通讯设备拆除,指战员们撤离了井儿峪,营房及建筑物,移交给庄户台村委会。</p><p> 十二连大队人马撤离之后,最后留了部分人员,成立留守队,由张全任队长。</p><p> 十二连最后一任首长,连长姚勇,指导员余斌。</p><p> 守护二十二年,丰功载入史册。在这二十二年的时间里,先后有三百余名干部战士,在这里工作过。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给军人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p><p> </p> <p>十二连66年兵,共17人。</p><p> 乔天福、孟凡训、王兆会、张召正、刘成文、孙中玉、李德元、王允秋、刘德成、李乐武、刘宝金、王振栋、王昌太、李传轩、李宝新、孙中金、黄汝金。</p><p> 下图,进大门右前方,原来是车库、连部、食堂的旧址,现在这里是村委会的升旗台。</p> <p>  下图老照片,是66年部分老兵,新兵训练结束后合影。</p> <p>  进大门左侧,原来是外线排宿舍、外线排库房旧址,库房东边是厕所。</p> <p>  下图老照片,是十二连外线排的线务员们,在检修通信线路时合影,左面是三层新8A架空明线,线路于1986年拆除。</p> <p>  进大门左前方,原来是司务长办公室、医务室、司机值班室、小招待所、综合活动室等,南面是座独立的两层房子,下面是油库,上面是阅览室。</p><p> 这些建筑,于2005年被全部拆除,村委会在原址上,建起了三层综合办公楼。</p> <p>  下图老照片,写着为人民服务的石头墙,是前院一个标志建筑,墙是1977年连里自己建的,左边的房子是食堂,于2005拆除。</p> <p>  现在的办公楼前面,原来是篮球场,官兵们经常在这里打篮球,为了增强部队和地方的军民友好关系,连里经常组织官兵们和庄户台大队、学校,进行篮球友谊赛,军人们还经常去生产队里助民劳动。</p><p> 线路沿线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对部队很支持,在六七十年代,备战比较紧张时期,生产大队的民兵连长,把保护经过辖区的电线杆,都落实到每个民兵的人头上,做到一人一杆,配合部队保护好,辖区的每一根电线杆。</p> <p>十二连68年兵,共24人。</p><p> 河北籍18人:李树国、王雷、张志明、赵武勇、史章军、吕国强、刘志友、魏小利、任胜克、楚志高、宋英、牛红志、刘春祥、霍振祥、王金安、李德福。</p><p> 去世人,李风池、赵永革。</p><p> 安徽籍6人:张明权、韦诗明、李永林、谢光兆、于朝勇、方家年。</p><p> 下图老照片,是战士们在打篮球,篮球场后面的房子是汽车库。</p> <p>  军营大门西到大桥东,原来这中间有一条下坡土路,通往后院,大卡车运送物资能开下去,现在这里被垫平,盖起了车库。</p> <p>  在军营大门和108国道的斜对面,原来这里是连里的菜窖,菜窖已被填平,庄户台村在这里建了个小加油站,现在加油站已废弃。</p><p> 下图是菜窖旧址</p> <p>  连里为了增加伙食收入,改善食堂伙食,在军营和大桥的西面,建了个养猪场。</p><p> 在养猪场的西面,是井儿峪村民 ,蔡姓兄弟二人开的铁匠铺,现在养猪场的设施不存在了,铁匠铺也关闭了,铁匠老蔡,在养猪场的旧址上,盖了两排房子,开了个综合商店。</p><p> 下图是养猪场旧址</p> <p>十二连69年兵,共19人。</p><p> 湖北籍16人:周生权、周永发、朱道保、于光明、孙德金、周启超、金少成、彭寿才、梅发艾、周千玉、曾清顺、邹家富、罗宪法、朱天伦、许广清、刘先义。</p><p> 北京籍3人:胡志强、高启明、王保华。</p><p> 下图是老蔡开的综合商店</p> <p>  1966年春天,郭宝德带领官兵们,在庄户台大队干部和民兵,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开始施工建设营房,4号营房于七月份竣工。</p><p> 营房用石头砌墙,房顶用木制人字架,水泥瓦盖顶。共有八个房间,一间是连首长办公室,一大间是综合活动室,六间是宿舍。</p><p> 后期,在东墙外面,又建了一间耳房,做洗漱间使用。</p><p> 下图是4号营房</p> <p>  4号营房、东耳房、招待所、5号营房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十二连70年山东籍兵,共10人。</p><p class="ql-block"> 路好林、刘广胜、孟令爱、李新华、赵秀河、李向菊、尹汝才、任梅远、程荣修、姜如民。</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4号营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十二连71年兵,共41人。</p><p> 河南籍35人:郭其祯、胡建胜、李树忠、王保山、靳润峰、王世安、韩富元、刘树涛、赵庆才、王永强、张勇胜、何光亮、谢章山、冯希明、李永久、吴光廷、王颜祥、谈开林、吕振新、武利中、郭相斋、范学营、端木凡西、孙新民、刘新喜、高艳国、杨如周、尹增宝、曹学亮。 </p><p> 去世人,张国志、张永青、梁恒元、候明忠、崔建国、谢宗魁。</p><p> 山东籍5人:于修兴、于明方、马仁文、姜敏忠、陈福景。</p><p> 北京籍1人:郭昭。</p><p> 下图是4号营房</p> <p>十二连73年兵,共19人。</p><p> 河北籍10人:马秋明、韩更友、魏振宏、郭存平、高建国、苏石锁、邓军成。</p><p> 去世人,田银存、秦兵国、赵荣恩。 </p><p> 山东籍9人:郭永祥、文刚、臧保民、冯爱国、文廷保、常文祥、常继平、郑以金、董克忠。</p><p> 下图是4号营房,4号房间——5号房间,墙中间的黑板报。</p> <p>十二连74年河北籍兵,共5人。</p><p> 刘建敏、王树敏、高振川、宋增贵、武金义。</p><p> 下图是4号营房西边的大房间,是连里的综合活动室。</p> <p>十二连 75年河北籍兵,共6人。</p><p> 赵志升、李广禄、程建民、罗晓曼、寿彭、周希忠。</p><p> 下图是4号营房,在墙上写着毛主席的书我们天天读等字,还依稀可见。</p> <p>十二连76年河南籍兵,共16人。</p><p> 姚勇、王文国、胡功新、王金炳、易本宽、周宗富、余财富、杨连厚、杨宪州、何军、刘俊、吴书军、张守保、陆益民、王和平。</p><p> 去世人,刘德兵。</p><p> 下图是5号营房,5号营房是装柴发机的电源房,有两个门,小门是值班室,大门是发电房。</p> <p>  下图,是1980年建的招待所,招待所原来是三个房间,1996年庄户台贫困户住到了这里,村委会对招待所进行了改造,将原来三个房门,改成了一个房门。</p> <p>  在营房施工建设期间,全连的干部战士们,除了正常值班,都要参加营房环境建设工作。军人们就地取材,修便路、埔地面、垒围墙,在扩建前院营房施工时,每天晚饭后,都要参加搬运土石方劳动,建设军人们美好的家园。</p><p> 下图是羽毛球场</p> <p>十二连77年兵,共21人。</p><p> 四川籍8人:余斌、张全、杨香福、刘大贤、高德建、钱中、申平。</p><p> 去世人,雷友杰。</p><p> 山东籍11人:秦念强、李代建、王文平、杜毅、李家庆、刘金平、倪月虎、张兴国、孙玉杰、李铁成。</p><p> 去世人,林立霄。</p><p> 北京籍2人:喻舟、李振江。</p><p> 下图老照片,是5号营房前面的羽毛球场,官兵们经常在这里打羽毛球。</p> <p>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连里还号召官兵们种菜,每个班都有自己的菜地,连里搞种菜比赛,看那个班菜种的好。</p><p> 下图是5号营房和招待所</p> <p>十二连78兵,共14人。</p><p> 安徽籍7人:许敬刚、黄储、纵兆民、张世友、汪建林、李俊利。</p><p> 去世人,代有成。</p><p> 山东籍7人:郭信增、刘润堂、江泽平、周玉川、生保栾、历艳华、于殿光。</p><p> 下图老照片,是战士们在羽毛球场合影,后面台下是载波机房。</p> <p class="ql-block">  载波机房旧址,机房是个大房子,有12路和3路载波增音机,还有电源配电室,机房于2016年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载波机房西面,是老食堂和老医务室旧址,机房和食堂中间有一条小河沟,机房北面是锅炉房和洗澡塘旧址。73年食堂和医务室搬到了前院,老食堂和老医务室,用做放杂物的库房。洗澡塘又进行了扩建和改造,部队撤离以后,当地村民住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2016年,庄户台村委会,计划在后院建福利院,因此,在机房的西面垒了一道护坡墙,机房、洗澡塘、老食堂等建筑物被拆除,大核桃树也被砍伐了,现在这里已是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后来,上级部门没批准该项目,福利院也就没有建成。</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载波机房、老食堂、老医务室、锅炉房、洗澡塘旧址。</p> <p>十二连79年兵,共11人。</p><p> 山东籍6人:王献弟、李春军、李建波、王传虎。</p><p> 去世人,徐德安、魏庆凌。</p><p> 四川籍5人:易小献、钟连荣、王顺义、杨敏、向荣华。</p><p> 下图老照片,是电源分队的战士们,在检查、测试电源设备,确保设备完好。</p> <p>  水井,水井在老食堂南面。原来在山沟里面,有一个山泉水坑,是连里唯一的水源,炊事班每天用勺子舀水放到水桶里,再挑到食堂做饭用,官兵们每天的饮水、洗漱、洗衣服等用水,全用这里的水。71年连队增加编制,人员增加了一倍,用水就更不方便了。</p><p> 1972年,连里为了解决用水问题,在老食堂南面挖坑找水,由于上面有架空明线的飞线,怕伤着电话线,不能使用炸药爆破,官兵们只能用大锤和钢钎,一点一点的凿石头,挖了一个3米深的大坑,最后砌成了水井。</p><p> 1973年,连里又在水井东南方向40米处的山坡上,建了个蓄水池,用潜水泵把水打到蓄水池里,官兵们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全连生活用水问题,现在蓄水池依然存在。</p><p> 2012年7月21日发大水,原来山沟里面的山泉水坑,被山洪泥石流和废石料埋没。</p><p> 下图是水井旧址</p> <p>  这是由载波机房和老食堂,去往4号营房,5号营房,以及去前院的上坡小甬道,是军人们晚饭后修建的。</p><p> 下图是上坡小甬道</p> <p>  下图,是核桃树和耳房,在4号营房的东面,还有耳房的北面,有两棵核桃树,现在大约有60公分粗,当地村民讲,这两棵核桃树,每年还是硕果累累。</p> <p>十二连80年兵,共13人。</p><p> 山东籍8人:张志水、吴承宝、聂文水、路洪义、赵长明、邵继军、王其昌。</p><p> 去世人,雷延兴。</p><p> 河北籍5人:周恩国、霍建华、张景堂、齐增、孙风鸣。</p><p> 下图的核桃树也有60公分粗</p> <p>  水塔,营区原有的蓄水池,缺少防冻保护,而且还经常漏水,不能完全满足供水需要,1978年,连里在蓄水池西面8米处,建起了水塔,并在水塔外面做了保温墙,现在水塔已经停止使用。</p><p> 下图是水塔</p> <p>十二连81年兵,共5人。</p><p> 江苏籍4人:徐江奇、易志海、马腾、张勇。</p><p> 河北籍1人:张英军。</p><p> 下图老照片,是官兵们在营区篮球场合影。</p> <p>  下图,是4号营房后面山坡上的厕所,厕所建于1975年。</p> <p>十二连82年兵,共22人。</p><p> 河北籍10人:张志刚、魏学兵、冯永和、于元柱、杨志强、殷树坡、崔文忠、王国祥、李树温、张焕祥。</p><p> 山东籍12人:隋仁高、孙好国、杨晓金、孙万军、于新华、于富山、唐乐庆、房显栋、陈长民、马增强、庄少林。</p><p> 去世人,于德杰。</p><p> 下图老照片,是俩位战友在羽毛球场合影,后面是机房、去前院的路、山石壁、前院的营房。</p> <p>十二连83年兵,共8人。</p><p> 河北籍3人:郭中生、吴志辉、王金朋。</p><p> 山东籍2人:郭金城、王新国。</p><p> 陕西籍2人:郭金宝、富继昌。</p><p> 北京籍1人:孙传志。</p><p> 下图是从前院去后院,路左面的山石壁。</p> <p>  下图,是营房前院和后院中间的石头小山,上面放变压器,下面原来有间房子,里面放柴发机,1978年柴发机搬到了5号营房,房子被拆除了。</p> <p>十二连84年兵,共6人。</p><p> 湖北籍2人:余春喜、赵喻。</p><p> 北京籍2人:马玉华、孙传志。</p><p> 陕西籍1人:王建民。</p><p> 河南籍1人:许宛强。</p><p> 下图是十二连留下的变压器</p> <p>十二连85年四川籍兵,共8人。 </p><p> 兰栋良、杨福、张长江、彭士明、方志勇、杨林、吴玉彬、温元平。</p><p> 下图是十二连留下的电线杆</p><p><br></p> <p> 十二连军营后院旧址小视频</p> <p>   旧址变迁情况</p><p> 1986年十二连撤离后,后院办起了养殖场,养鸡和养兔子,前院住人。</p><p> 1988年养殖场关闭,后院又办起了石板厂,前院住人。</p><p> 1991年石板厂关闭,庄户台小学校搬迁到这里,前院教学,后院学生宿舍。</p><p> 1996年学生宿舍关闭,庄户台村贫困户住到了这里。</p><p> 2001年学校全部撤离。</p><p> 2005年贫困户全部搬出。</p><p> 2005年前院拆除,建起了办公楼。</p><p> 现在前院是庄户台村委会所在地,后院已经全部荒废。</p><p> 下图老照片,是十二连部分官兵们合影。</p> <p> 当年才俊,不负韶华。</p><p> 矢志军营,报效国家。</p><p> 太行深处,安营驻扎。</p><p> 终生难忘,军旅生涯。</p><p> 难忘的军旅岁月(一)</p> <p> 难忘的军旅岁月(二)</p> <p> 难忘的军旅岁月(三)</p> <p> 难忘的军旅岁月(四)</p> <p> 难忘的军旅岁月(五)</p> <p class="ql-block">    编后语</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经是名军人,73年铁岭兵,在总参三部通信总站工作。</p><p class="ql-block"> 受老战友于修兴委托,我于2020年11月2日和11月12日,两次从房山良乡乘车去霞云岭井儿峪。</p><p class="ql-block"> 我走访了庄户台村干部任正福等人,还询问了当地村民蔡铁匠。向他们了解部队进驻井儿峪,部队撤离井儿峪的情况;记录了军营老建筑,村委会新建筑的建设情况;目睹了军营的荒废。让我们谢谢他们的热心,和提供的详细资料。</p><p class="ql-block"> 十二连指战员们,为了国防建设,在这偏僻艰苦的环境里,履行军人的职责,驻扎了二十二年。当年生机勃勃的军营,现在前院已是面目全非,无迹可寻,后院已是杂草丛生,满目荒凉。</p><p class="ql-block"> 为了把十二连旧址的变迁情况,展现给战友们,让战友们通过美篇,看到曾经工作、学习、生活过的地方,追忆我们终生难忘的军旅岁月,在于修兴战友的协助下,我初步制作成了美篇。</p><p class="ql-block"> 后来,联系上了外线排老班长韩富元 ,韩班长又对美篇进行了反复核实,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谢谢于修兴和韩富元,俩位战友的热心和付出。</p><p class="ql-block"> 谢谢十二连历任的老首长们,谢谢十二连历年的老战友们,感谢你们的参与和支持,你们提供的十二连历年兵名单,使美篇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完美。</p><p class="ql-block"> 美篇,叙述了十二连,在井儿峪从初建、到驻守、最后撤离的全过程。描写了十二连指战员们,为了国防建设,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建,在偏僻的环境里驻守,彰显了军人的本色。</p><p class="ql-block"> 当你看到尘封的老照片,你会浮想联翩,又想起了大山深处的军营;又想起了朝夕相处的战友;又想起了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记住十二连,所有官兵们的名字,因为,他们在这里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做出过贡献;他们在这里为营房施工建设、美化军营环境出过力、流过血、流过汗;他们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 军旅生涯史,难忘战友情。制作美篇,我们旨在,不忘军旅生涯,重温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向没谋过面的战友们致敬!</p><p class="ql-block"> 作者:杨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