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英烈-顾雪庄烈士

素缘了凡

<p>顾雪庄(1927-1949),男,<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原名顾锡樟,笔名古庄,</span>江苏常州人,1927年出生。1944年9月,顾雪庄进入常州城北商业职工中学高商科,专攻银行学、会计学,曾得奖学金。在校时倾向进步,常与志趣相同的同学议论时政,探讨如何为国家和人民效力。他和同学还组织了“蓓蕾文艺研究会”,从事进步文艺活动。他还用漫画的形式,讽刺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上海,在大中通讯社任记者,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继续读书,后又到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工作。1947年调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重庆分社工作,1949年7月参加新民主主义解放社,任常务委员兼文宣组长,并担任《现代新闻》编辑,常以笔作刀枪,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地下党为了迎接解放,指派顾雪庄赴泸县开办“宝城商号”,掩护地下工作同志。“宝城商号”任务结束关闭后,他便转到泸县红十字会医院以会计工作为掩护,奔走于泸县、纳谿、赤水、合江四个县,从事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1949年9月在泸县被捕,11月29日殉难于歌乐山松林坡。时年二十二岁。 </p> <p>顾雪庄,江苏常州人·1944年在常州商业职业中学商科学习。</p> <p>在校发起成立“蓓蕾文艺研究所”,并自编、自刻、自印《蓓蕾文艺》刊物,磨炼笔锋。后转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习。期间,他研读鲁迅、郭沫若等人著作,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47年冬,赴上海立倍社总公司重庆分公司工作。1949年春,辞去工作偕同当地进步青年到达泸州,在中国共产党川西地下组织安排下,办起“宝成商号”日用杂货店,作为地下党组织及进步青年活动的场所。不久,又到《现在新闻》报社当记者,揭露当局的腐败行径,因而报社遭国民党特务查封。同年6月27日,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解放社”,并被选为常委兼文宣组副组长,奔波在泸州、纳溪、合江等县,带领青年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动员人民起来斗争,迎接解放。9月初,由于叛徒告密,被国民党重庆司令部特务逮捕。11月29日,在重庆解放前十多小时,被转押到中美合作所,遭杀害。</p> <p>顾雪庄生于民国16年(1927年),原家住区境内大北门中街15号。民国33年9月进武进县商业职业中学高商科读书,常和志趣相同的同学议论时政,探讨如何为国家和人民效力。他爱好文艺,并喜欢画画、写字。在校期间,他和同学多人组织蓓蕾文艺研究会,从事进步的文艺活动,用漫画形式,讽刺鞭挞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画作现存市博物馆)。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去上海大中通讯社任练习记者,后又进入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工作。民国36年底,调赴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重庆分公司工作。到重庆不久,就与中共四川地下党派到泸州工作的王一平等同志有接触,并在新民主主-放社任常务委员兼文宣组组长。为便于公开活动,担任《现代新闻》。他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号召人民起来革命。1949年9月初,重庆党组织地下通讯联络站之一——重庆新世界饭店被国民党特务破坏,由于叛徒供出顾雪庄的活动地点而被捕,关押在“中美合作所”,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反动派集体枪杀,壮烈牺牲,年仅22岁。</p> <p>在雄伟的红岩魂陈列馆一楼陈列大厅,顾雪庄生前使用过的一只皮箱和用于锻炼身体的一副握力器及书信手稿等实物资料,分别摆放在两只玻璃展柜中,引人注目;其中有两本油印的《种子》和《收获》小册子,深深引起了观众们的注意。那是我的叔父顾雪庄生前在重庆工作时,与他志同道合的青年好友一起主编的文艺刊物《学艺丛刊》的第一、第二集。那上面还留有顾雪庄的字迹和汗渍,那是用他的鲜血和生命浇注成的。如今它已经是珍贵的文物了。它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保存得还是那么好,仿佛仍散发着当年油墨的清香。红岩联线中心主任、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厉华研究员见到我时说:“顾雪庄是一个文人,是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作品。”</p><p>是啊,红岩陈列馆陈列的顾雪庄主编的文艺刊物,仅是他在重庆——人生的最后驿站留下的珍贵片段和足印。在他短短23年的生命历程里,他先后在三地(常州、上海和重庆)主编过三种文艺刊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思想和精神财富。</p> <p>顾雪庄生前学习的日文、俄文课本</p> <p>顾雪庄,1927年的农历十月十三日,出生在常州市北门外中街一个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职员家庭。顾雪庄的父亲顾友霖是早期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职工,北伐战争时曾参加党和周恩来、陈云等同志领导的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及工人大罢工斗争;后在上海中国国货公司任会计,为党传递情报和掩护地下党员,被日寇逮捕入狱,备受酷刑,九死一生。顾雪庄的舅父恽逸群,大革命时就担任中共武进县委书记,一生矢志干革命。在那魑魅黑暗的年代,顾雪庄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和蒋介石政权的专制独裁及腐败统治。家庭的 教育和影响、社会残酷的现实和经历,使他自小养成勤读书、爱思考、不盲从、求进步及同情弱者、憎爱分明的良好品德风范,并由此锻炼培养出不甘落后、坚强刚毅、正直不屈的性格。当时流传于街坊和亲友中的一桩美谈即可见其一斑:1942年常州沦陷时期,日寇宪兵队所属特工队的一帮爪牙到家中寻衅敲诈,在门口疯狂地喊道:“顾先生出来!”年仅16岁的顾雪庄叫他父亲躲起来,自己挺身而出,出门高声应对道:“我就是顾先生,你们来干什么?!”爪牙们竟一时懵向,无言以对,在他凌厉的声势和机敏的言词面前,只得悻悻而去。</p><p>顾雪庄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和省常中。1944年9月,顾雪庄进入常州城北商业中学高商科(旧址在常州市北直街原屠氏宗祠),专修银行学、会计学。学校规模虽然不大(高中仅一个班级,50多名学生),但这是一个培养银行会计白领阶层的学校,教材都是从大学教科书中节选的精华,再自行编刻讲义;师资都是在金融、经济、法律、管理诸方面学有专长的教师或专家。因此,这个学校很受当时青年人的向往。</p> <p>《游南温泉杂记》手迹</p> <p>顾雪庄刻苦用功,加上天资聪颖,当时就在这个学校高中班里担任班长,而且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但是他酷爱文艺,喜欢写字、画画,他还喜欢篆刻。留青竹刻在常州有着久远的历史。在他家门口当时有一爿竹器店,专门制作竹器家什,顾雪庄只要一有空,就会流连驻足观赏,然后回家自己揣摩练习。不久,他用一只镂空的竹根巧妙地制作了七边形的山水笔筒,分别用“梦传天笔”、“昌蒲寿石”和“游目骋怀”隶、楷、行书,对应傲立的天竹、寿石兰草和垂柳夹岸的山水画,精雕细刻,显得别具匠心而富有生机,至今保存在他的后人手中。他还用金石体自刻了许多石章,分送给他的同学和朋友,这些同学和朋友至今只要有闲暇就会不时拿出来把玩珍赏,思之绵长。他还画了许多漫画,有一些漫画画得真是惟妙惟肖,直指当时国民党的一些官员,从抗日的后方飞赴前方接收敌产,贪赃枉法,大发国难财,极尽讽刺和鞭笞。青少年时期的顾雪庄对书画篆刻艺术的爱好及思想上的激进,显露出他在艺术领域的才华和天赋。</p><p>初创《蓓蕾》月刊,奠定从事文艺事业的道路</p><p>顾雪庄爱好写作,缘于他爱好记日记,每天都要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记录下来。他生前在给同学王亚京(曾任新华社记者,后在上海人民银行工作)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你记日记吗?我差不多天天记得太多了些,很少有记一两行的。清代翁同龢记了四十七年的日记,临死前还记,而字已写得看不清,手也发抖了;曾国藩也写了数十年的日记,精神可佩。我也预备不断的记下去。”</p><p>还在读书期间,顾雪庄就不满足于埋头读书,常和同学议论时事,探讨如何为抗日救国出力。他和社会上爱好文艺、思想进步的学生和知识青年,如王军、周祖根、金风等10多人,共同发起成立了“蓓蕾文艺研究会”,并创办了《蓓蕾》月刊。这是在当时常州的青年人中自发组织的爱好文艺的群众团体。《蓓蕾》月刊虽然只是本油印的刊物,但是在当时常州的青年人中颇有影响,它吸引了许多爱好文艺的青年人参加。办《蓓蕾》月刊,倾注了顾雪庄的一片心血,他为了办好刊物,利用自己文艺写作和书画篆刻的特长,经常自编自写自刻自印。有些同学劝他不要耽误学业,将来学成好在商界做一番事业,他说:“个人前途固然重要,但国家民族的前途更加重要。”</p><p>抗战胜利后不久,由于社会动荡,家庭难以继续供他读书,顾雪庄只得辍学,进入上海民营的“大中通讯社”当记者,并半工半读,在著名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学习。记者的生活使他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大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看清了国民党黑暗腐败的本质。</p><p>1946年冬,顾雪庄经亲友介绍,进入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后改公司)工作。工余之暇,他如饥似渴地埋头阅读社会科学和各种进步文艺书籍。他甚至节衣缩食戒掉香烟,买了数百册从《社会科学概论》、《大众哲学》到高尔基、托尔斯泰、巴比塞、鲁迅、郭沫若等进步书籍和中外名著。他从进步书籍中,初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吸收到进步文学的丰富营养,思想逐渐成熟起来。</p><p>1947年春,他与另外两位同事一起,以练习写作、团结同事为名办了一个《岁寒三友》(下简称《寒友》)的刊物,由顾雪庄担任主编。起初,《寒友》只在本社内供职工阅读;以后,由于该刊办得新颖别致,生动活泼,思想内容进步,于是就慢慢扩散到了社会上,后又被转送到省外。为了使《寒友》真正起到宣传、教育和团结工人的作用,顾雪庄和同人常常废寝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投入编撰、油印和装订等工作。当时,有些青年工人因不满现实,希望能改变现状,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途径。顾雪庄便针对这些青年的思想状况,在《寒友》上批判“宿命论”思想,揭露不合理的人吃人的社会现实,启发工人起来作斗争。顾雪庄向参办刊物的同事提出:“要多在《寒友》刊物上向青年们介绍鲁迅的有关文章,帮助他们寻找答案。”以后,不少青年就从他们的刊物上看到了介绍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其他一些启发人们觉悟的文章。不少工人渐渐懂得只有组织起来,向黑暗社会作斗争,才有前途和光明。这样工友们就更加喜爱《寒友》了。</p><p>经过一段时间,《寒友》扩大了影响,立信图书社的职工们公认顾雪庄是最有学问的人,也是大家最喜爱的人,并影响着大家的一言一行。当时,社内有些青年爱好文艺,但认为写作高不可攀,很神秘。顾雪庄就结合自己的实际,给大家介绍写作知识,启发他们破除神秘感,大胆地去学习写作。他还强调写作和生活的关系,常说,“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作家。要想当一名真正的作家,既要有正确的思想,同时还需要有生活,无论是酸、甜、苦、辣都应亲自尝一下……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东西来。”</p><p>后来顾雪庄在立信的同事、同乡盛寄萍(离休前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四川省出版协会理事)回忆说:“那时我很幼稚,多亏雪庄的指点和熏陶,才使我走上比较正确的道路,在学业上打下了自学的基础。”一天晚上,比顾雪庄先到上海工作的高中同学王亚京到他的宿舍看望,发现顾雪庄正和几个青年同事在研究刊物,顾雪庄就动员王亚京说:“拿去看看,有空也可以写一些来投稿,我们欢迎。”立信图书社的青年职工十分信赖顾雪庄,都团结在他的周围,把他看成良师益友,许多人在他的启发帮助下提高了觉悟,走上了革命道路。</p><p>耕耘《学艺丛刊》,播种光明种子</p><p>1947年冬,上海立信图书用品公司向重庆疏散资金和财产,并要迁一部分职工去重庆。当时重庆分公司的经理看中顾雪庄的才干,坚持要顾雪庄去重庆,而顾雪庄也非常愿意。因为重庆是抗战时期的陪都,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都发生在那里,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他。临行前,他将《寒友》刊物的成员召集拢来,把自己珍藏多年的鲁迅、郭沫若、王统照、胡也频、茅盾、巴金、冰心等进步作家的书分赠给大家,并再三嘱咐,希望把《寒友》接着办下去。他悄悄地对几个挚友说:“我去重庆后,可能会很快离开立信公司。我们立个君子协定,今后不论谁先找到光明,谁就给大家带路。”</p><p>直到顾雪庄调离上海到重庆后,《寒友》刊物依旧发扬光大,在几位热心青年的坚持下办了下去,直到其中有的编辑、作者如盛寄萍等参加西南服务团随军西行,迎接解放。</p><p>到重庆不久,他认识了重庆联营书店的两名四川籍青年周去非(红岩英烈)和周大前。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感到这两名青年的思想都很进步,尤其是周去非思想敏锐,颇有文才。他常与之促膝交谈,互相表明志向,倾吐肺腑之言。他还把两人介绍给上海立信图书公司的朋友们,让大家建立起通信关系,开展进步的文学交流。</p><p>1948年仲夏,重庆烈日炎炎,好像火炉一般。顾雪庄有一天收到了盛寄萍从上海寄来的信,信中称:“雪庄兄……最近由我发起,按照你办《寒友》的宗旨,在公司办起了《荟萃》文艺月刊。你是我们尊敬的兄长,也是我们的老师……在《荟萃》创刊之时,请你撰写一文,以飨公司所有爱你的读者。”顾雪庄看完信后,为《寒友》的再生而兴奋,于是他不顾闷热天气的烘烤,挥毫疾书,很快写出了长篇抒情散文《游南泉记》寄往上海。</p><p>是年秋,顾雪庄与周去非等人,在重庆办了一个不定期的油印刊物,取名《学艺丛刊》。这是他亲手创办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文艺刊物。《学艺丛刊》由顾雪庄任主编,大家在他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撰写文稿,编审刻版,印刷装订,不到一个月就出版了第一集《种子》。顾雪庄在《刊头词》中引用了巴比塞的两句名言“虽然世界那么丑恶,但我还想睁着眼看下去。谁要宽容那些在人类作恶的人,谁也就是罪人”——表明了刊物的战斗性。紧接着第二集《收获》又出版了。每一集他都写了大量的诗文,表达了他为自由、为正义奋斗的决心。《学艺丛刊》的一、二集,在重庆广为流传、散发,引起读者热烈反响,它在许多青年的心中,燃起了追求光明的希望。</p><p><br></p> <p>主编的《学艺丛刊 收获》</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9年春,解放大军节节胜利。为了解放全中国,党在西南各省的地下斗争蓬勃开展起来,于是顾雪庄投入到这一火热的斗争中去。他毅然辞去待遇薪俸都不低的立信社重庆分公司的工作,偕同周去非、张中(红岩英烈)两位进步青年,溯江而上到达泸州。在进步人士陈离(泸州专员兼保安司令,解放后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的帮助下,在泸州铜店街办起了名为“宝成商号”的日用杂货铺(解放后为纪念英烈事迹,铜店街改名为宝成街),作为地下活动的据点,由张中任经理。顾雪庄的公开身份则是泸州《现代新闻》报的编辑兼记者。这时,他每天起早贪黑,四处奔波,联系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统战工作,并采写大量报道,宣传国内形势,鼓动国民党官兵弃暗投明。他的宣传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引起了反动派的注意和害怕,不久国民党特务就查封了该报。顾雪庄随即以泸州红十字会医院会计的公开身份,进行地下活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1949年6月底,他和一些地下党员在泸州正式成立了“川康滇黔新民主主义解放社”,参照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章程,拟订了《新民主主义解放社章程》,他被选为该社常委兼文宣组组长。他在青年中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将翻印的《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小册子分发进步青年,向广大群众宣传,发动青年参加反抗征兵、征粮、征税的斗争,并指派同志打入县保警中队进行策反,拉出人枪到川滇黔边境开展游击战争。他风里来雨里去,不顾疲倦地经常出没在泸县、纳谿、合江、赤水等县,开展宣传鼓动,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迎接解放大军。他在给父亲和哥哥顾雪雍(常州日报老报人)的信中说:“男不可能回上海,或者去一个理想的地方,是很可能的……”“个人前途、事业前途,这些都是很容易解决的,主要的还是志趣的问题……”并说他已赴西藏出家当和尚,望家中今后不必以他为念,说明他已抱定为革命而牺牲的决心了。1949年9月初,“新解社”的同志在重庆被反动派逮捕,由于叛徒告密,顾雪庄旋即在泸州被捕。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特务企图从他口中得到共产党活动的线索,顾雪庄忍受敌人种种酷刑的折磨,慷慨陈词,毫无惧色,在“供词”中嬉笑怒骂,使敌人一无所得。几天后,他与张中等其他几位难友一起被解往重庆,关押在“新世界饭店”牢狱。10月的一天,外面秘密传来新中国成立的喜讯,顾雪庄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满怀激情地赋起诗来,并与难友曹仲温、张中一起谱出一首《解放军颂》的歌曲,精神昂扬地在铁窗中传唱起来……</p><p><br></p> <p>1949年底,解放大军势如破竹,兵临重庆城下。亲临督师的蒋介石眼见大势已去,在逃离这个最后巢穴时,向特务头子毛人凤下达了大屠杀的毒令,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的数百位共产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遭到成批杀害。11月29日,重庆解放前10多个小时,顾雪庄等30多位革命同志,被押解到“中美合作所”松林坡旁集体屠杀,牺牲时年仅23岁。</p> <p>顾雪庄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祭献给了创造新中国这一最伟大的壮丽事业。他是革命文艺道路上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索者、耕耘者。如今,时代虽然不同,但是,他生前对文学艺术事业的执著爱好,并为之作出的探索和奉献,他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奋斗精神,对当代的青年仍不无启迪,值得人们去学习、探索和挖掘。</p><p>今天,烈士已经远去,作为后人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p> <p>1949年6月底,顾雪庄和一些地下党员在泸州正式成立了“川康滇黔新民主主义解放社”,参照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章程,拟订了《新民主主义解放社章程》,他被选为该社常委兼文宣组组长。</p><p>他在青年中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将翻印的《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小册子分发进步青年,向广大群众宣传,发动青年参加反抗征兵、征粮、征税的斗争,并指派同志打入县保警中队进行策反,拉出人枪到川滇黔边境开展游击战争。</p><p>他风里来雨里去,不顾疲倦地经常出没在泸县、纳谿、合江、赤水等县,开展宣传鼓动,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迎接解放大军。</p> <p>他在给父亲和哥哥顾雪雍(常州日报老报人)的信中说:“男不可能回上海,或者去一个理想的地方,是很可能的……”“个人前途、事业前途,这些都是很容易解决的,主要的还是志趣的问题……”并说他已赴西藏出家当和尚,望家中今后不必以他为念,说明他已抱定为革命而牺牲的决心了。</p><p>1949年9月初,“新解社”的同志在重庆被反动派逮捕,由于叛徒告密,顾雪庄旋即在泸州被捕。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特务企图从他口中得到共产党活动的线索,顾雪庄忍受敌人种种酷刑的折磨,慷慨陈词,毫无惧色,在“供词”中嬉笑怒骂,使敌人一无所得。几天后,他与张中等其他几位难友一起被解往重庆,关押在“新世界饭店”牢狱。</p> <p>10月的一天,外面秘密传来新中国成立的喜讯,顾雪庄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满怀激情地赋起诗来,并与难友曹仲温、张中一起谱出一首《解放军颂》的歌曲,精神昂扬地在铁窗中传唱起来……</p><p>1949年底,解放大军势如破竹,兵临重庆城下。亲临督师的蒋介石眼见大势已去,在逃离这个最后巢穴时,向特务头子毛人凤下达了大屠杀的毒令,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的数百位共产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遭到成批杀害。</p><p>11月29日,重庆解放前10多个小时,顾雪庄等30多位革命同志,被押解到“中美合作所”松林坡旁集体屠杀,牺牲时年仅23岁。</p> <p>顾雪庄原名锡樟,自号古庄,1927年11月6日出生于常州北门外中街15号。他的童年是在民族和家庭的双重灾难中度过的。1937年11月常州沦陷,10岁的顾雪庄被迫中断学业,后依靠勤奋自学,终于在1944年考入常州城北商业职业中学商科,学习银行会计。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用功,考试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因而获得奖学金,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为了团结同学,从事有益的活动,他在校内发起成立“蓓蕾文艺研究社”,出版不定期的油印刊物《蓓蕾文艺》,他自编、自刻、自印,倾注了不少心血,磨炼了犀利的笔锋。</p><p>1945年9月迎来了全民族抗战的胜利,18岁的顾雪庄,离开常州商业职中,到上海进了民营大中通讯社当练习记者,同时到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读书。由于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活,他只得再次辍学到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当职员。他节衣缩食,在一年多时间内,购置并研读了《社会科学概论》、《大众哲学》以及高尔基、托尔斯泰、巴比塞、鲁迅、郭沫若等的大量中外名著,从中初步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开拓了自己的视野。</p><p>这时国民党在全国发动内战,广大人民重又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舅父恽逸群当时在苏北解放区任《新华日报》社社长,顾雪庄准备投奔舅父处参加革命,但因没有联系上而未能去成。</p><p>滞留在上海的顾雪庄,和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的其他两位同事办起了一份名叫《岁寒三友》的油印刊物,揭露反动政府的残暴统治和资本家的剥削压迫,启发工人为了自由和生存起来斗争。他写文章介绍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指出旧社会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是使广大人民遭受苦难的根源。《岁寒三友》受到社内职工的喜爱,也吸引了社会上的一批进步青年。顾雪庄还将自己购买的大量书刊借给职工阅读,并热情地为大家解答疑难问题,社内青年职工都很信赖他,把他当作良师益友。</p><p>1947年冬,立信社总公司派他到重庆分公司工作。顾雪庄到重庆后不久,又和重庆联营书店的周去非、周大前两位四川青年办起了油印刊物《学艺丛刊》。并先后印出了《种子》和《收获》两本小册子。在《种子》的补白中,顾雪庄引用法国作家巴比塞的名言表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虽然世界那么丑恶,但我还想睁着眼看下去;谁要宽容那些对人类作恶的人,谁也就是罪人。”他还为这两册油印文艺刊物写了不少诗文,表达了自己为自由、为正义事业奋斗的决心。《学艺丛刊》一、二集在重庆流传过程中,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反响,它在一些青年心中,播下了追求光明的种子。</p><p>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加强了西南各省地下斗争的领导。这年5月,顾雪庄辞去了立信社重庆分社的工作,偕同周去非、张中两位进步青年,坐上小帆船,溯江而上到达泸州,开始与中共川西地下党派到泸州工作的王一平等同志有所接触,并在进步人士的资助下,办起了名叫“宝成商号”的日用杂货店,由张中任经理。这个不起眼的偏僻小店,为地下党员以及进步青年开展活动提供了方便。为了便于公开活动,顾雪庄又到泸州《现在新闻》报社当了记者,他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广泛联系当地社会各界人士,采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宣传国内形势,揭露当局的种种腐败行径,引起了反动派的注意,不久国民党特务就查封了该报。顾雪庄随即转到泸州红十字会医院当会计,继续为迎接大西南的解放而斗争。</p><p>这年的6月27日,一些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在泸州一家电影院内秘密开会,成立了“新民主主义解放社”,作为动员广大青年迎接解放的党的秘密外围组织。大会参照《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章程》,拟定并通过了《新民主主义解放社章程》,顾雪庄被选为该社常委兼文宣组副组长。</p><p>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顾雪庄感到自己有了使不完的劲。他和同志们合作,翻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和《新民主主义论》(节录)、《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录)等小册子,秘密分发给进步青年阅读。他们又发动当地青年起来反抗征兵、征粮、征税,并通过进步人士的关系,派人打入泸州县保警中队去开展策反工作。雪庄不辞艰辛,风里来,雨里去,有时一身农民打扮,有时是学生装束,有时又是商人派头,奔波在泸州、纳溪、合江等县。有时,他就带着几名青年夜间去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迎接解放。</p><p>1949年9月初,“新民主主义解放社”派往重庆去联系的同志遭反动派逮捕,由于叛徒告密,顾雪庄与周去非、张中等在泸州同时被捕。赶来泸州的国民党重庆警备司令部的特务如获至宝,连夜突击审问,企图从顾雪庄口中得到共产党活动的线索。</p><p>特务凶神恶煞地吼道:“叫什么名字?何地人?”</p><p>顾雪庄怒目而视,嘲笑地回答:“人都抓来了,还不知道名字,岂不荒唐!”对于敌人一连串的审问,后来就干脆回答:“我不知道。”“我的工作以兴趣为主。”</p><p>残酷的刑讯,并没有使顾雪庄低头屈服,最后特务给他纸笔,要他写出笔供。他挥毫急书:“……我可以老实说,我有一个舅父是中共文化事业委员会主席,是北伐时的国民党员,后来加入了共产党。……父亲是老地下工作者,敌伪时,两次被捕进日本宪兵队……沦陷区的环境教育了我,使我投进了朋友圈子里。我是明明白白感到,国民党政府使我很气愤的,从而提高了我的政治意识。今天,我虽然被捕觉得并不需要隐瞒一切,这是给你们一个重大的教训,天下有多少青年人都希望象我如此的……”</p><p>几天以后,顾雪庄和周去非、张中等人被解往重庆,先后关押在罗汉寺和新世界饭店看守所里。</p><p>10月的一天,狱外秘密传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顾雪庄舒展着伤痕累累的双臂,消瘦、坚毅的脸上,露着愉快的笑容。他饱含着热泪对难友们说:“东方已经发亮,光明就要来到了!”接着,他即兴赋诗,还与同室难友曹仲温合作,谱出一首《解放军颂》的歌曲,带领难友哼唱,雄壮的旋律久久回荡在牢房内。</p><p>解放大军势如破竹,反动军队纷纷溃逃。11月,蒋介石向特务头子毛人凤下达了把关押在西南地区的政治犯统统处死的命令。11月29日——离重庆解放仅仅十多个小时之前,顾雪庄等三十几位革命同志,最后一批被押送到“中美合作所”的松林坡旁,刚被推下汽车,敌人的机关枪就疯狂地扫射起来。年仅22岁的顾雪庄和战友们的鲜血染红了革命胜利之花,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迎来了重庆解放的黎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