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隐性学术腐败现象

徐培民

<p>“机械一家亲”是个以鄙人所在单位机械工程学院现役教职工为主体,包含退休人员、调离人员在内的微信群。</p><p><br></p><p>板凳桌椅为啥四条腿的多?这个问题是我即将毕业的专硕大论文中遇到的。前天(2020.11.04)上午,我将此问题出在了“机械一家亲”群里。引起热议。力学教研室的彪哥和小黄师徒二人的回答互为补充,堪称一绝。</p> <p>在此群得解之后,我把彪哥师徒俩的解答拷屏到我的学生QQ群。</p><p><br></p><p>王彪老师的解释很快写进了他的大论文。没想到小黄老师的两个公式也进了!!!</p><p><br></p><p>我狠批了学生一顿: 一点版权意识都没有!</p><p><br></p><p>王老师的解释,因为已经在课堂上给几届学生讲过了,不存在原创版权问题?</p><p><br></p><p>而黄老师的东西,他是以图片形式发在群里的。而且他在图片上是署了名的。署名意味着什么?这是我小黄的!对吧?</p><p><br></p><p>研究生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他的大论文的。大论文自然渗透着导师的思想。所以导师的东西当然可以进研究生的大论文。这就是为何研究生发表的东西,他不具有完全版权的原因之一?</p><p><br></p><p>有一种学术腐-败,可称之为“隐性腐-败”。利用评审论文、评审申请书的便利,利用学术会议、非正式研讨会或课题组讨论会的机会,逮住了别人好的想法或思路,昧着良心pass掉人家的论文或申请书,自己写论文或申请书,或猴急了,在人家正式公开发表之前,抢先发表。这种“隐性腐-败”较难取证,或因熟人关系,抹不开面子。被腐-败人,往往有苦难言。</p><p><br></p><p>还有一种现象,可以称之为“我字腐-败”。众所周知,“我们学校”简称为“我校”,“我们学院”、“我们医院”简称为“我院”,“我们研究所”简称为“我所”。经常说“我校”、“我院”、“我所”,或嫌麻烦,有的双肩挑(包括课题组长)就干脆省略了“我”后面的那个字----院、校或所,变成“我***”,我如何如何,我怎样怎样。且往往显得信心爆棚、牛气冲天。时间长了,部门、单位、课题组集体的思想或成果,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他个人的思想或成果!发展到极致,就是把全单位、全部门、全组的成果堆到一个人头上,去报奖、去报院士。:)</p><p><br></p><p>这样做,他个人肯定是默许的,是乐意的。这样做,对单位、对部门是有好处的。但就是没考虑出这些思想或成果的小兵们的感受!他们的积极性会否受创?当然,小兵既不敢怒又不敢言。因为他毕业、升职等还得仰仗人家提拔呢!</p><p><br></p><p>正因为对单位、对部门有好处,所以这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群体不端行为,所以才会大行其道,经久不衰。这不是口头禅的问题,不是语言习惯的问题。这不是小节!这是一种腐-败!</p><p><br></p><p>一定要尊重原创,哪怕是在自己课题组内部。否则能讨论起来吗?谁敢说出自己灵光一现所冒的火花呀?!</p><p><br></p><p>前几年,我在组织“院内学术交流”时,好像提醒过这一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