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些记忆总是深深的潜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有时,只是姐弟间一句调侃的话语,或是收藏的一个小小物件,都会拉开记忆之门。周日去楼上为儿子找胶棒从一个箱子里找到了好几本小时候写下的日记和一些旧照片。尤其是日记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使人看后忍俊不禁,小时候的记忆也一下子变得鲜活生动起来。</h3> <h3> 我出生在文革结束的七十年代后期,是标准的乡村七零后,成长记忆中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标签,七岁前的记忆有点模糊,断断续续,是在爸妈和姐姐的叙述中得以完善,七岁后的记忆开始比较完整。</h3> <h3> 记忆一: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交任务粮。刚出生时,村里还没有实行包产到户,人民公社吃大锅饭,每家每户的人都要到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再用工分换粮食。等我略能记事时,就已经包产到户了,包产到户后,每到麦收就要交任务粮。家家户户都在乡里规定的上缴期限用四轮车或马车将粮食拉到乡一级粮站,检验不合格的麦子拉回去重新拾掇,合格的就过秤送到粮库。再后来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等,但那个时候的场面却永远地留在了记忆中。</h3> <h3> 记忆二:包产到户后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包产到户后,但凡勤劳的人家生活都渐渐好了起来,每家每户都养了猪羊,饭桌上也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比较单一的土豆白面,有了各种肉食,依稀还记得我家第一次炖鱼的场景,那个时候我也就五六岁吧,全家吃得那个香啊,记忆深刻。小时候的夏天,只要能听见有卖冰棍和卖水果卖蔬菜的吆喝声,爸爸或妈妈就会领我们去买。还有小时候每到临近春节的时候,妈妈亲自给我们姐弟三人用缝纫机缝新褂子新裤子,爸爸饶有兴致地在每个孩子的裤腿上或衣领上画上好看的图案,妈妈再给绣出来,爸爸妈妈的手艺在当时真是一流的,我们姐弟三个总是穿着与众不同的衣服。记忆里从我们出生我们家好像没有经历过吃窝窝头或老穿补丁的衣服,所以对我们来说,没有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记忆。<br></h3> <h3> 记忆三:秋收季节全家人摸黑起早去收割庄稼和星期天时候给家里的猪羊拔草。到秋收季节的时候,每天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姐弟三个就被爸妈叫醒和二爹一家共七八个人开着四轮车下地干农活拔麦子,早上五点钟,深秋季节早晚开始变冷,地里潮湿的露水把鞋子弄得湿乎乎的,大人们全然不顾,一鼓作气一会儿就拔到地头,到八点钟太阳露头的时候已经往返几个来回,我们姊妹几个刚开始也是充满斗志用劲地拔,可是等到太阳出来就晒得拔不动了,动作慢了下来,趴在地中间的沟沟里等爸妈接。还记得一个夏季里没放暑假的时候一到星期天就被爷爷喊着去给家里的猪羊拔草,那个不情愿啊,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那个时候我们家的庄稼地在村里的收成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我一直相信“人勤春早”这句老话。直到爸爸的工作彻底地调到了乡政府,我们也上高中了,家里的庄稼变成了播种机和收割机这些先进的春播秋收方式,再后来我们因为考学或成家都离开了老家农村,家里变成了半城半农,种地的时候少了,收割的时候也少了,但那些艰苦的却伴随着欢乐的记忆却深深地留在了心里。</h3> <h3> 记忆四:计划生育走进了农村。忘记是哪一年,好像是姐姐和我已经上小学了,弟弟还小呢,计划生育走进农村,就在村里的一户人家家里搭起了临时手术室,妈妈作为干部家属带头做了绝育手术。记得当时村里房前屋后的墙上都粉刷着大大的“生男生女都一样”、“计划生育,人人有责”等标语,这在当时很多人家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迫于想生男孩,好多妇女都选择不做手术最后把家里让政府罚的一贫如洗,有的人家的房子甚至有惨遭推倒的严重后果。严格的政策,严厉的惩罚,终于止住了人口膨胀性的增长势头,而妈妈那辈人就是在那样的医疗条件下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第一批农村计划生育指令,手术后被用一辆小推车推回家里,记得爸爸的很多城里的领导朋友都来看望,带的最多的是高级饼干和奶粉,这些东西妈妈有些舍不得吃,很多都进了我和弟弟肚子里,也因此,我对计划生育记忆深刻。<br></h3> <h3> 记忆五:丢沙包、踢毽子和跳皮筋。记得小时候一写完作业就出去找小朋友玩去了,我们这一代人是唱着丢手绢,踢着毽子,做着打沙包和跳皮筋的游戏长大的一代。没有见过游乐场,更没有各种各样的玩具,我们有的只有这些玩具和记忆,手绢曾是我们不离身之物,质地大多是棉的,印着各色花样和动物。那时无论大人孩子都会把细心折叠好的手绢装在衣兜里,体育课上做的最多的游戏就是丢手绢。现在手绢也随着那逝去的年代退出了舞台,只是在饭店和旅游的景点还能见到,粗糙的印着景点的名字和电话。现在我们有了一次性的纸巾,又方便又干净,省心又省力,可能有好多人已经忘记曾经还有这么个物件。看到现在商场里偶尔也有卖的花花绿绿的沙包,但玩的小孩子却不是很多。记得儿时的沙包是妈妈用做衣服剩下边角料给拼接的缝制的,花的,小的、中的、大的,里面装上麦粒等,一起耍的小朋友几乎人手一个,毛毽子基本是男孩的权利,再就是跳皮筋,拿旧的车里带做的长长的,几个人一组轮番跳,现在那些记忆中长长的软皮筋几乎已经绝种了,都被各式各样的跳绳取而代之。直到现在想起来,我才明白这些东西只属于我们,只属于我们的童年,只属于我们那个时代。<br></h3> <h3> 记忆六:露天电影院和唱戏。看电影从我记事起就存在于我的记忆和生活里,全乡仅有的一个放映员的家也在老家村里,比起邻村上下的孩子,我们看的电影最多。夏秋之际,在地势比较宽阔平整的一户人家房屋后墙和后墙的空地上,就是放映的最佳场所。村里老老少少搬着大小板凳坐在那磕着瓜子大豆观影,曾经是多少孩子的精神乐园。那时根本没有电脑,就连电视也是及其奢侈的物件,只有为数很少的人家才有。小时候甚至有一种期盼便是看一场露天电影,有时也会由村里一些有能耐的人组织一些剧团来演出,期盼风调雨顺好收成,于是那些时日就成了小时候生活里的节日,成了所有孩子的快乐和渴望。虽然现在会领着孩子出入电影院,但小时候观看电影和剧团演出人山人海的场景却一直呆在记忆深处,伴随着童年那些美好的岁月和回忆。</h3> <h3> 记忆七:村里照明通电,我家有了村里的第一台12寸黑白电视。记得1983年,爸爸经过多方努力,取得政府扶贫项目,终于使黑暗的村庄在夜晚也变得敞亮起来。还记得那天中午刚过,爸爸在大路边一嗓子来电了,就连大人们也是雀跃欢呼,那个时候我7岁,晚上一群小伙伴相约跑到村外地势高的地方数村里亮着的灯有多少盏,终于妈妈不用在油灯和电石灯下干活,我们也不用在黑乎乎的灯光下写字,感谢老爸,让那个时代村里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原来光明是那么美好。通电的当天,我们家成了村里最热闹的一户人家,爸爸带头买回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每晚屋里看电视的人挤得满满的,曾经的人们,不知还记不记得《诽谤》和《排球女将》这两部译制片。儿时的生活有了电视的陪伴,生活变得丰富多了。<br></h3> <h3> 记忆八:......还有很多很多年少的记忆,当个课代表也是无比骄傲的,双杠的中队长、三好学生奖状、穿白球鞋的小学校运动会,再大点时同学中开始出现港台歌星的"追星族",迷恋上"霹雳舞",这一切都是70年代人特有的成长履历表上的印记。慢慢地70后开始成长,对于我们,毕业分配已经是一个在社会字典里找不到的词,尴尬的境遇,还有一点一点的不服和清高,70后的我们,逐渐褪去青春年幼的稚嫩,开始适应社会。</h3> <h3> 记忆中的儿时,记忆中的年少无知,尽管没有各种各样的玩具,但快乐永不比现在的孩子少。不知这些点滴是否也帮你忆起了曾经的美好?(该文未整理完,后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