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新高铁”:生本课堂的核心问题怎么提?

張了个个

<p>2020年11月6日,在佛堂小学状元里校区内进行了一场以美术课堂核心问题为主导的头脑风暴。风暴中心是朱敬东教授,第一次真正让我脑海中的课堂从平面拉向了立体…</p> <p>首先是听了来自佛堂小学的朱永华、王步红两位老师的课。分别是《溪山行旅图》《仙人掌》</p> <p>《仙人掌》作品呈现</p> <ul><li>下午一开始,朱特带领的研究生团队也从各自的观察点对这两堂课进行了研究:第一堂课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第二堂课教师在教室内的行动轨迹。第一堂课的课堂参与度是46.15%,第二堂课的教师活动区域主要在前后两端。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课堂的参与度与活动轨迹,这些观察点都是我们一直在提而一直忽略的问题。</li></ul><p><br></p> <ul><li>之后根据两节课的不同主题与形式,朱特给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课例分析。首先是朱老师的《溪山行旅图》。一上来,朱特就提了三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li><li>用导图的形式,将一节课的环节层层梳理开。</li></ul> <ul><li>由情境到感知到赏析到解释到深化</li><li>一步步剖析完这堂课后,重点来了!朱老师这堂课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对比。如果是你,这堂课你会提一个什么核心问题?这时候的我一脸懵,仿佛一个不会解题的学生,胆战心惊的面对老师的提问。</li></ul> <ul><li>小本子记录了几位美术老师的想法,从我最不愿意上的欣赏课中,我仿佛看见了一丝有趣的东西。</li><li>其中曹中元老师的第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行旅”两个字去掉?</li><li>果然,是对作品有深入研究的人。《溪山行旅图》,虽然大部分画的是溪山,但是在后下脚的路上,却又有一队旅人,看起来蹒跚前行,步履艰难,可是如果去掉了行旅的人,那这幅作品不久跟普通幅山水画没什么两样了?而这个问题同时也问出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为什么这么小的人成为了这幅作品的重点?由“行旅”能不能去掉可以延伸出三个小问题:他们在哪里行旅?为什么要行旅?如何表现行旅?这样的三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创作的情境。</li><li> 第二位老师提出了“你站在哪里看?”这个核心问题。同时提出三个小问题:你在哪里看?为什么这么看?怎么表达你看到的?这三个小问题很好的解决了中国画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问题,而一幅画中又如何能同时表现出这三个位置,让学生在研究的同时也学会了作者的创作方法。</li><li>还有一位老师提出了作者将自己的名字“藏”在了画面中的一处树荫下。那围绕这个核心问题的小问题就是:藏在哪?为什么藏?怎么藏?</li><li>一节课,一百个美术老师就有一百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其实在设计核心问题的同时,我们已经把这节课烂熟于心了,因此才能很好的掌握课堂的逻辑关系,也给我的说课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li></ul><p> </p> <ul><li>第二节课的核心问题更为开放,针对仙人掌的特性,可以提出生命的意义,顽强的精神和毅力还有坚硬态度品格等核心内容。结合这些方面,老师们提出了:“仙人掌的刺有什么用?”“不同材料怎么表现仙人掌?”等核心问题。</li><li>其实,核心问题的设计就是你对这堂课所有认知的体现,不仅仅需要美术的知识,同时也需要跨学科的整合,因此,上好一堂美术课不仅仅是需要我们的基本素养,还需要我们刨根问底的坚持。</li><li>所以,要坚持找到每堂课的核心问题,设计好三个小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美术的探究,真正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从探索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li></ul>

问题

行旅

核心

老师

课堂

学生

仙人掌

这堂

美术

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