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胡新华</p><p class="ql-block"> 时光追遂仰瞻的脚步,顺着古徽州的山水画廊,车轮剥开潜藏在年轮深处的秘境。一座气势恢宏的道教名山,齐云山引入眼帘,兀自耸立在蓝天白云下。</p> <p class="ql-block"> 承蒙好友的盛情,我们乘座横江太极漂流竹筏,畅游在漫溢着历史陈香的古老横江。两岸留存了素朴典雅,粉墙黛瓦,飞檐翅角的徽派古村落、几分水田、几畦菜地肆意铺展在清雅如画的秀水灵山中。</p> <p class="ql-block"> 青石砌成的登封桥,桥墩船形,八墩九孔,古朴韵致。那147米的长度仿佛让人们看到了遥远的明代,五百年的历史,无数人在这里歇息脚步,修筑故事。五百年的风雨,从前世到今生,“登封桥上望一眼,高瞻远瞩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坐在桥上休息,看齐云山镇南坑村,碧水清山。一艘艘竹筏悠然淌过,携着人生,就这样,不问归途,无谓往返。</p> <p class="ql-block"> 穿过齐云小镇,曲折宁静的街道,我们站在几近三层楼高,近30平方米的石碑下,仰瞻微雕大师冯耀忠这神来之笔的“道"字。遒劲的行楷珍品,“道”字的走之旁,栩栩如生,酷似“道士打坐"像!看整个字仿佛又像是"道士论道"时的风彩形象。</p> <p class="ql-block"> 是什么样的幸运让大师“偶得”此“道”?又是什么样的机遇,使“道”字能在5A级风景名胜区,享受如此高贵庄重的礼遇?延绵流传千万年,迎承无数游人赞叹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个小故事与大家分享。1990年初秋,冯耀忠邀请我们一帮好伙伴,来到杭州宝俶山,葛岭抱扑道院喝茶聊天。席间他向我们宣布,他已寻觅到适合自己的一项手工艺微雕。当时,我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微雕,冯耀忠祥细地向我们描述:“微雕就是以石头、象牙、毛发等为载体,上面雕刻肉眼看不见的字画。”这怎么可能大家议论纷纷。冯耀忠说他不但要成功,而且还要研究开拓,写出一本世界独一无二的微雕学、创办首个微雕艺术馆、开办一所微雕培训机构等,好象有“四个一”吧!大家神情专注地盯着他一言不发,这里面当然含有怀疑的眼光。</p> <p class="ql-block"> 冯耀忠是聪明人,看见了大家的疑惑,他说:“我理解你们的心情,我经过深思熟虑,这条路我走定了。当然这确实是一条十分艰难的路,从刻刀、材料、到一系例工艺流程、工夹具等都要无师自通,不是说,路是走出来的吗?不走哪来结果”。他还说:“今天带大家来抱朴道院,其实是自己来增强勇气和毅力的”。</p> <p class="ql-block"> 你们知道东晋的名道人葛洪在此隐居炼丹而得名,古时的炼丹术多以汞为主要成份,炼成的(仙丹)不但没能使人长生不老,反而送掉了无数生命。而葛洪迥然不同,他专研药理,矿物,科学地炼出了丹药(今天的中成药),拯救了不少垂危的病人,恩泽所至,后代的制药,染料等行业都尊葛洪为祖师爷,他还著有《抱朴子内篇》,留传后世,被道教奉为经典。</p> <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冯耀忠承葛洪<清静无为>的道教真谛,每天午夜更深人静,心无杂念,默默专研,陶醉于探索创作之中,雕刻得屏声静气,竟然将朋友送他的一双旧象牙筷子,刻满磨抛,再刻再磨,最后只剩下一毫米的薄片。他一路走来养成了“清静”之心,也就是向道之心、行道之心、向道学道,内心的净化越来越纯洁。他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循序渐进,经千万困难而不动初心,17年通宵达旦,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目标,却一年年实现了在自然人格中的自我超越,创造了基尼斯世界记录20项。他撑得起天地精神自制力,一种冷看惊涛骇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这就是道的本源,他30年来与道结下了深深的缘。</p> <p class="ql-block"> “非常道”就是变化,就是“奇”,就是不断创新。微雕大师冯耀忠的作品形式多样,有世界最小的汗毛微雕《为国争光》、一根白发并列七行字《古圣人名言》、世界最大微雕作品《佛牙》还有各种《象牙微雕系列》《金石微雕系例》等等,在不断变化中多达几十种。他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艺无止境”,他说:“作品不能成为工艺品,要成为艺术品”。他力求完美,永不满足,创下了“微中见艺”的汗毛作品十几件,件件称得上“微中见奇”,正是前无故人,后无来者。</p> <p class="ql-block"> 书法,在冯耀忠先生的感情深处一直是不舍的,专研微雕占去了他很多时间,他每天见缝插针,不时地握笔书写。他说:“书法是他微雕的基本功,再小的微雕也要有书法之味道”。他最喜欢写《道德经》里面的名言佳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道法自然”等。可见,道家文化的优秀基因在他心中耕植。我们之所以愿意心向道缘,是因为道有着高远的悟性和智慧,它是为人处事的规则,顺应自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就叫做道。</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冯耀忠大师能一笔写就不可思议的“道”字,并非偶得。是他日积月累认识道、尊重道、践行道、依顺道的信念,是心有道缘,水到渠成,是天意所赐。齐云山石刻“道”字碑像一卷徐徐展开的大书,像一盏洁净的心灯,将漫漫世路照亮,以光明、以温暖。</p> <p class="ql-block"> 尼采认为“《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托尔斯泰曾说过:“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鲁迅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当你我无所适从的时候,请记得阅读《道德经》。也许只有生活的阅历和人生的感悟才能体会到道的存在。到那个时候,道已经升华,变成您心中的“道”。</p> <p class="ql-block"> 回眸凝望,温暖的阳光笼罩着巨大的石碑,那金光闪闪的“道”字泛着清新而柔和的光,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安详的满足,所有世俗的不快与烦恼都将离我们很遥远。</p> <p class="ql-block">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道则情溢于海。我们怀着访古觅静的逸致,坐览车到霞客古道飞云亭、望仙楼,缓步而上。齐云山历史文化金牌传播者汪平富先生给我们讲述,寄托美好愿望的“福寿山”,莘莘学子求学圆梦的“梦真桥”,及文人墨客镌刻在丹崖之上的佳句名篇、历史典故。</p> <p class="ql-block"> 齐云山整座山体赤如朱砂,灿若红霞,在碧海云涛的掩映下,显得生动而耀眼。香炉峰、五老峰、象鼻岩等孤峰赤壁,令人仰首称绝,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伫立在月华天街,乍看上去,一片繁忙的人间烟火,待沉下心来,分明是一片静居澄净的清凉。使人于动中得静,如处山阴古道,穿过徽派古朴建筑,转过半山一亭,便来到“太素官”道院。只见大殿上香火缭绕,幛帷林立,彩塑的太上老君栩栩如生,那端庄严颜的神情,仿佛在向人们宣〈清静无为〉的真谛,照见一片天地人和的清明画卷。</p><p class="ql-block"> 游这样一座心心念念的道教名山,何尝不是生命里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