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父母“为什么学了很多方法但无效”的困惑

秋秋

<p>看了这么多三观又正内容又好还不深奥晦涩的言传身教,依然教不好孩子。真是叫人情何以堪!</p> <p>为了缓解这种无能感,父母们下意识地把别人家的孩子理想化,内在对话是,道理虽然对,但主要是你运气好,你家孩子天生性格好,天生爱学习、天生不拖拉…哪怕有些案例中的孩子一开始呈现的没什么先天优势,依然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得出:天生会成长</p> <p>看到了吗,为了缓解自己身为父母,看得到、听得到、却做不到的焦虑,爸爸妈妈宁肯相信是孩子的“种”不够好。</p><p><br></p><p>你中招了没?如果面对揭露你还没逃走,那好,我们可以拨开焦虑看一看缘由。</p><p><br></p><p>孩子固然带着各自的气质而来,但在孩子最终成为谁上只占了最多20%的作用,80%取决于父母子的关系和互动模式。可以这么说,功能良好的父母可以培养出不同特长但同样出色的子女,但功能局限的父母却更容易养出各有各的困扰的子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