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与《大海》

张增勇

<p>  今晚,青岛交响乐团将在音乐会的下半场上演法国音乐家德彪西的交响乐作品《大海》。</p><p> 德彪西(1862-1918)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和领袖。从巴洛克晚期一直到1890年,主流西方音乐都严格地建立在德奥音乐的基础之上。进入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俄、英、美及斯堪的纳维亚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作曲家,由巴赫到马勒一脉相承的音乐传统开始出现分支。法国伟大的作曲家德彪西打破了德国音乐的一统天下,以独特的艺术观念复兴了法国音乐并努力探索法国音乐创作的新道路。</p> <p>  德彪西从象征主义诗人难以捉摸的作品中,获取了创作的灵感,配上自己精致优美的背景音乐。他的印象派音乐创作不仅是架通了两个世纪的重要桥梁之一,而且使法国音乐在20世纪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p> <p>  德彪西生于巴黎、逝于巴黎,一生基本都在巴黎度过。其父母在当地开了一家中国陶瓷店,后破产倒闭。父亲又因参加巴黎公社起义而被监禁,这使幼年的德彪西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他8岁起跟从肖邦的学生莫泰夫人学习钢琴,后入巴黎音乐学院。1884年以《浪子》获罗马大奖并赴意大利留学。回国后,开始了印象派音乐的创作历程。其管弦乐曲《牧神午后》以及《大海》、《夜曲》、《意象集》等被誉为印象派的代表作。</p> <p>德彪西与《牧神午后》 法国 1937年</p> <p>  19世纪90年代中期,德彪西开始创作歌剧《佩里亚斯和梅丽桑德》,改编自比利时象征主义作家的同名戏剧,由于原著中的人物没有非常明确的行为动机,使这部作品晦涩难懂。德彪西运用了异常微妙的音乐和简洁的表达方式,使这一令人费解的原著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虽然这部作品在今天看来仍是公认的杰作,但在当时仍令多数人难以理解,德彪西用了9年的时间才把它搬上舞台。</p> <p>《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 马尔加什 1988年</p> <p>  德彪西的创作灵感还来自古代幻想世界,例如戴着面具、一边弹奏曼陀铃,一边跳着萨拉班德舞的小丑,这些景象出现在他的钢琴作品《贝加莫组曲》当中,其中第三首作品就是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月光》。</p> <p>  《大海》是德彪西的最大型的一部交响乐作品。构思于1903年,完成于1905年。这部交响素描三首各有一个小的标题,分别是《海上——从黎明到正午》、《浪的游戏》、《风与海的对话》。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曾经有这样一行诗句:“自由的人啊,你要永远歌颂海。”也许德彪西就是从这句诗歌里得到启示,在他的音乐创作中表现了海的形象。虽然大自然中海的形象是印象派作曲家重要的创作源泉,但他们的作品中的大海并不是大自然的复制品,而是借以从中汲取灵感并表达出自身的感受。</p><p><br></p> <p>音乐家首日封 泽西岛(英属)1985年</p> <p>  德彪西其他主要的作品还有:两部《钢琴前奏曲》、《版画》、《儿童乐园》以及歌曲《比利蒂斯之歌》、《华丽的节日》等等。德彪西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却涉及钢琴、室内乐、声乐等各种体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