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特使涞涿县长王巍与父亲郑君(郑福顺)抗战有记

范阳草民

<p class="ql-block">援朝抗美史非凡,</p><p class="ql-block">唇齿相依应请函。</p><p class="ql-block">械库刀枪重喷火,</p><p class="ql-block">和平鸽燕少呢喃。</p><p class="ql-block">将强智摆连环阵,</p><p class="ql-block">士勇心穿铁甲衫。</p><p class="ql-block">三八线边拼死活,</p><p class="ql-block">赢来七十话甘咸。</p><p class="ql-block"> ——2020.10.31</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志愿军入朝作战七十周年,最近各种媒体,各地团体,进行报道和举行活动。<b>涞涿县人民政府的开创者、第一任县长王巍(朴一禹 朝鲜人)</b>,党的“七大”代表。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异国他乡,卓越地领到了涞涿人民的抗日斗争。回国后任副相、次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朴一禹作为长期在中国从事革命功勋卓著的革命家,在中朝友谊和重大行动中,起着联络和纽带的作用。1949年6月,他和朝鲜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朴德三)到中国请求军事支援,对抗李承晚的军事势力,借回了以朝鲜人为主组建的中国东北军的164师和166师两个朝鲜师(还有156师当时正参加中国南方的解放战争),壮大了朝鲜的武装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b> 朝鲜战争爆发,凭着他对中国抗战的卓越贡献,与毛主席和中国人民的特殊关系,作为特使,到中南海请求出兵援朝。任志愿军副司令、副政委,中朝联军副政委、副司令员,</b>为组织指挥抗美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借此时机,根据父亲<b>郑君(郑福顺——王巍的秘书)</b>当年的讲述,把零碎的材料整理归纳,佐以历史文字旁证,做一个系统的真实历史记录。也以此缅怀为中国抗战、抗美援朝做出杰出贡献的“涞涿县长”王巍(朴一禹)老前辈。</p> <p class="ql-block"><b>  王巍(朴一禹)到延安 在太行山抗战踪述</b></p><p class="ql-block"><b> 前言:</b>作为在“涞涿县”幸福生活的后辈人,我们有责任把涞涿县政府的开拓者,第一任县长王巍的抗战足迹,理顺清楚,我是一个被王巍(朴一禹)领上革命道路,并长时间追随从事抗战的老革命郑君(郑福顺)的后代,是多年多次听父亲的讲述,并查阅有关资料,纠正有些学者由于资料有限和时间的长久,记述过于笼统,脉络不是很清晰,甚至有些经历时间顺序颠倒,重大事件的主人公张冠李戴(最近一朋友从文摘报看到说到中南海送抗美求援信的特使写的是朴宪永),有点乱,致使读者误解。</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我给《巨人的较量》一书作者提出纠正后,作者给我的回复和对文章的纠正,并查证了历史资料——“周恩来的亲笔批示。</p><p class="ql-block"> 《巨人的较量──抗美援朝高层决策和指导》:金日成、朴宪永联名的求援信是谁送到北京呈给毛泽东的? 在1999年笔者出版《巨人的较量》一书前,涉及到这个事的几乎所有文章和著作都说是朝鲜内阁副首相兼外相朴宪永到北京,将求援信交毛泽东。笔者在《巨人的较量》一书第二章第二个问题中,正面交代纠正了上述说法。书中交代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务相、人民军次帅朴一禹,持金日成、朴宪永10月1日写给毛泽东的求援信,前往北京。10月3日,朴一禹将这封求援信当面呈递毛泽东。”在笔者主编的《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一卷中的交代与此基本相同。笔者之所以这样写,也是查到了金日成、朴宪永联名给毛泽东求援信原件复印件上,有周恩来亲笔所注:“一九五○年十月三日朴一禹面呈主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的《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三册第380页上,1950年10月2日,周恩来《关于朴一禹来京事给倪志亮的电报》也能证明这一事实(倪志亮时任中国驻朝鲜大使)。这个电报指出:“估计张一杜同志二号夜可抵沈,三号当派飞机接来北京。”电报里说的张一杜就是朴一禹。《巨人的较量——抗美援朝高层决策》是2010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齐德学。</p><p class="ql-block"> 王巍县长到平西的经历,不是有的文章写的流亡中国,到延安,参加共产党,随邓华部队到的平西,他原不是邓华部队的。是朝鲜沦陷后,他和几十万朝鲜人一样,流亡中国东北,是在延吉加入的中国共产党。东北沦陷后流亡华北,七七事变前就到了平西,是从平西到涞源(即晋察冀)找杨成武、邓华的八路军,又随邓华挺进冀东的部队到平西集结,又返回平西的。再随邓华部队挺进冀东,冀东暴动失利,再度返回平西。</p><p class="ql-block"> 王巍县长和所有流入中国的职业革命家一样,先是在本国当地当教师时就从事民族解放运动,日本占领朝鲜后到中国东北延边中学当教员,从事抗日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东北抗联活动。东北沦陷后流亡关内(父亲说大概是1935年王巍老师到平北的,因延吉三道湾抗日根据地被日伪占领,制造“四方台事件”诱使中共东满特委组织部长、延吉县委书记李相默和二军独立师师长朱镇带队逃跑叛变。也是红军到达陕北那年),华北大约有20万朝鲜人。王巍县长流亡华北后,到平西从事抗日活动,在南口扶轮学校、平西涞涿边界的蟒石口、王各庄、王村、东古丘等学校,以教师为掩护,(其实当教师,能挣几斗粮食,是生活的来源,大家不要拿现在的官员套当年的革命者,是没人发工资的,都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秘密开展抗战动员,并进入到由东北人赵侗在平西组建的“国民抗日军”,后被八路军统战的“晋察冀第五支队”做党的秘密工作。</p><p class="ql-block"><b> 后郑君告诉王巍老师说,听从山里往平原贩山货赶羊的人说,平型关大捷后,涞源那面有八路,闹得挺厉害的,38年刚过了年,王巍就带着郑君等学生,从平西的涞涿出发过涞源到五台山(晋察冀)一分区找杨成武、邓华的八路军队伍,一路风餐露宿,与老百姓家讨口饭吃,走了五六天。又随邓华支队返回平西。</b>任宣涿怀联合县长,郑君任秘书。八路军四纵在平西集结部队挺进冀东,王巍任民运科长,带着他的学生郑君等随组建的四纵到冀东参加暴动,任蓟县县长,郑君任县长秘书兼十六暴动总队政委。冀东暴动失利,四纵回师平西,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王巍任政治工作团团长,郑君任秘书。肖克到平西组建挺进军,王巍任涞涿办事处主任、涞涿县长。这段大家是应该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就是到延安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和在延安及到1945年的活动资料介绍的有些简单凌乱。朝鲜的职业革命家,都是老资格,都是先从事革命或抗日活动,流亡中国继续从事抗日革命活动,后被派到延安工作或学习。不同于国内一些有志于抗战的志士和青年知识分子,从国统区投奔延安,上党校、抗大、鲁艺再到各抗日前线的路子。王巍(朴一禹)作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涞涿县”的县长,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到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会议,途中先参加了武亭在八路军驻地山西桐峪召开的朝鲜革命联合大会。在延安等待“七大”会议期间,由于代表不能按时到达会期延迟,被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后为办朝鲜人自己的军政学校取得经验,到已搬到太行山的“抗大”总校学习。日军五一冀中大扫荡,到涉县组建朝鲜义勇军,任政委、副司令,办起了培养朝鲜人的军政学校,任副校长。司令、校长是参加过长征的朝鲜籍老红军武亭。1943年率队撤回延安,继续培养朝鲜人民的军事力量。1945年参加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奉朱德总司令命令,率朝鲜义勇军7个支队奔赴东北,被编为东北野战军的3个师。后回国。</p><p class="ql-block"> 根据郑君(郑福顺)当年的部分讲述,参考部分佐证资料,主要写了到延安前后的经过,和在太行山同八路军一起开展抗日斗争。</p><p class="ql-block"> 至此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我们缅怀“涞涿县”第一位县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中朝联军副总司令、副政治委员朴一禹(王巍)老前辈。</p><p class="ql-block"> ——2020.10.31</p> <p class="ql-block"><b>  正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一、1941年2月,王巍(朴一禹)按照八路军总部的指示,离开平西涞涿县,到太行山根据地的八路军总部山西桐峪参加 了</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华北“朝鲜青年联合大会”,</b><b style="color:rgb(1, 1, 1);">任联合会执委。</b>随后协助八路军总部直属炮兵团团长武亭(唯一幸存的参加长征的朝鲜籍将领),聚集被日寇扫荡围剿打散的各地朝鲜籍抗日志士和革命者,<b>组建“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b>彭德怀副总司令到会讲话。 </p><p class="ql-block"> 郑君(郑福顺)回忆说,王巍县长40年底的一天和他们说,要到八路军总部去开会,是武亭组织的朝鲜人的抗日同盟会,我陪同县长到了冀热察党委的驻地门头沟的塔河村,一是由于当时各县直属冀热察区党委领导,又由于2月日军轰炸了挺进军司令部的马栏村,司令部也搬到了这里。区党委书记马辉之和挺进军司令肖克都在这里,接见了我们,因一路要通过涞源一分区,给开了通行证。因反扫荡困难时期,肖克将军给彭副总写了封信,还让带了一包板栗。因路途较远,我们经请示,给王巍县长弄了匹马骑着走的。临走前还和我及董一欧等交代,做李春芳反正,还有从岐沟逃出来的郭宗善的二大队,适当的时机打回去等事宜。因做地方武装统战等地下工作,是王巍县长的专长。这之前,王巍县长已化装成八路首长与李春芳接过头,因都是东北逃进关内的,有一样的国恨家仇的情感。当时王巍老师并没有说不回来。</p><p class="ql-block"> 过了半个月,上级派由挺进冀东失利后,随邓华宋时轮四纵返回平西的冀东蓟县抗日救国总会会长,卜庸代理“涞涿县”县长,只到任3几个月就调走,又回冀东任遵蓟县县长,后遭敌围困,身负重伤,保持民族气节饮弹殉国。后上级又派挺进报负责人许烈到任。许烈是黑龙江五常人,曾在哈尔滨政法大学的前身——哈尔滨经济司法高等学校学习,九一八事变后入关到平西参加了赵僮的学生军,解放后任中央司法部副部长,39年由挺进报社长,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张致祥介绍入党并到平西挺进报社工作,可三几个月也调走了。他俩都是临时来负责的,后来由于形式严峻了,根据地大大缩小,组成了“房涞涿”县,上级派王天瑞来当县长,我们感觉王巍县长不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才知道,参会期间,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武亭会长,了解到他是老师出身,有学问,口才也好,又是老资格的职业革命家,对敌斗争机智勇敢,为人忠诚厚道,就让他一起做“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的组建工作。八路军太行总部也接到延安通知,党的七大代表报到及中央党校办班选送学员。41年3月,王巍到延安后,七大会议延期,被安排到中央党校参加学习。后来见到王巍老师,他也说了当时的情况,还说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杰出的人民音乐家郑律成,他被选为“华***青年联合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 文史资料谈《华***青年联合会述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 在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朝籍革命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奋斗的老红军、老革命。虽然人数较少,但有丰富的革命经验,是根据地朝鲜侨民进行抗敌斗争的领袖和核心;二是从中国国民政府统治区转移至敌后根据地的朝鲜义勇队将士,是根据地朝鲜侨民抗敌斗争的骨干力量;三是来自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投诚、被俘的日军朝籍士兵和投奔根据地的朝籍侨民和青年学生,他们是根据地朝侨抗日斗争的基本群众。</p><p class="ql-block"> 1940年,原在国统区和国民党正面战场活动的朝鲜义勇队,为了躲避这时日伪的猖狂扫荡,保存力量,在中共的影响和八路军总部的安排下,向华北敌后实施战略大转移,其主力部队北渡黄河,进入太行山根据地,实现了与八路军三八五旅的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进入太行山根据地的朝鲜义勇队会同各界朝侨,在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桐峪举行华***青年联合会成立大会。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到会祝贺。会议决定成立华***青年联合会,选举老红军将领、朝籍革命者武亭为会长,组建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会议特别强调“中国抗日与朝鲜民族解放运动密不可分”,号召朝籍革命者“积极参加中国抗日战争,打击日寇,促进朝鲜民族解放事业”。联合会的建立标志着有组织的朝鲜反日复国运动已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p><p class="ql-block"> 武亭:本名金武亭(1905—1952),朝鲜将领。1905年生于朝鲜咸镜北道镜城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全程走过长征的朝鲜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最早的创始人,1938年1月任八路军总部直属炮兵团团长。回国后任朝鲜劳动党第二书记,朝鲜人民军第二军团长,也是朝鲜早期的第二号领导人,1950年武亭被撤消一切职务,开除军职。在1952年10月,在一间普通的军人医院里去世。</p> <p class="ql-block"><b> 二、1941年2月至1941年12月,朴一禹(王巍)作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外国人“党的七大代表”,到延安准备参加大会。由于会议一再推迟,被安排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b></p><p class="ql-block"> 1941年2月,朴一禹参加“华***青年联合大会”后,去延安报到参加党的七大。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就做出了“最近时期内”召开党的七大的决定,1938年1月给各地党组织发出了通知,由于等待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准备报告,未能立即召开。1939年6月,中央书记处又发出了第二号通知,做出了增加代表名额的规定,6月又发出第三号通知,要求“注意选举当地有信仰的党与群众的领袖”,并规定正式代表外,增选后补代表150人。作为新开辟的平西根据地,又是外国籍的当地群众抗日领导人的王巍县长,无疑是最佳人选,因平西根据地38年下半年才正式由八路军开辟,39年初肖克领导的挺进军到平西,根据地不断扩大,所以王巍县长被选为“党的七大后补代表”。40年后各地代表,通过敌人的层层封锁,跋山涉水不断陆续赶赴延安。1941年2月,朴一禹代表从山西八路军总部驻地,参加华***籍抗日志士的联盟大会后,同当地八路军的代表,以及抽到延安中央党校和抗大的学员一起出发到的延安。</p><p class="ql-block"><b> 由于各地代表不能按时到达和后来形势的严峻,代表大会一再延迟。中共中央书记处就组织等待的代表,一部分安排工作,大部分到中央党校学习。朴一禹代表就是这时被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的,</b>使之提高革命的理论。之前中央党校一期学期是三个月,41年开始定为一年制,这期是从1941年的3月到12月。朴一禹学员是外国人,少数民族,又是最早开辟平西涞涿抗日根据地的有杰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特别受到了毛泽东、任弼时、张闻天,组织部长陈云等中央领导的重视,并多次接见谈话。</p><p class="ql-block"><b> 佐证资料摘录。</b></p><p class="ql-block"><b> (1)1941年朴一禹(王巍)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有中国第一女大使丁雪松见证。</b>见丁雪松(郑律成的夫人)回忆录,《我和郑律成》》。1938年赵玲介绍我和郑律成相识后来相爱。1939年1月间,律成在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赶忙跑来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我。当年5月,他转为正式党员。但是明朗的天空,很快飘过来一层浓重的乌云,一天,律成面带愁容地跑来找我,说是他在政治上受到了怀疑。有关部门领导得到通知,提到朝鲜人情况复杂,今后不仅不再吸收他们入党,已经入党的也停止党籍。 40年“三八”节、校庆等演出活动后,女大校领导发现我和律成来往密切后,特派我的两个老搭档,也是高级班同学王珏(后改名王东瑜)和彭克来找我谈话,说朝鲜人情况复杂,政治上不一定可靠,要我慎重对待。我知道他们是一番好意,也把我知道的郑律成的情况向她们做了介绍,结果她们倒同情起我来,最后,女大副校长柯庆施亲自出面找我谈话,大意是:听说你和郑律成比较接近,你要好好考虑一下。转眼到了1941年初,我担任了绥德、米脂两县选举工作团副团长,离开了延安,这年11月,我又回到延安,又参加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筹备工作,组织上派我到新选举出来的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那儿当秘书。正是在边区参议会开会前夕,八路军炮兵团团长武亭同志从前方赶回延安参加会议。<b>延安审干时,朝鲜的同志,只有个别几个人例外,一个是和中国工农红军一起参加过长征的,当时是八路军炮兵团团长的武亭,一个是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王巍(即朴一禹)。41年底的一天,</b>我到中央组织部找陈云同志,我鼓起勇气对这位可敬的领导说:“我有一个私人问题想请示一下组织的意见。郑律成在政治上有没有问题?”,陈云回答说“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材料说明他有问题,但是也没有任何材料证明他没有问题。”我说“我和郑律成交往已有三年,彼此感情很好,请示组织我是否可以和他结婚?”陈云同志看了我一眼,笑笑说:“你们自己决定,组织上不予干涉。”我把这事告诉了武亭同志,他找到陈云同志说“郑律成没有问题,他的家是革命的家庭,我和他二哥还在一个支部过过组织生活。”并劝我不要再犹豫。武亭是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幸存下来的一位朝鲜同志,党非常信任他,武亭同志的到来,是我和律成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我们几经周折,终于结合了,1941年12月,我们举行了婚礼。婚礼是在鲁迅文学艺术学院的一间大平房举行的,由周扬同志主持,武亭等朝鲜同志也参加了。</p><p class="ql-block"><b> 丁雪松(1918年5月 — 2011年5月),</b>女,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巴南区),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著名作曲家郑律成的夫人。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40年底 调任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处任秘书。1941年12月,与郑律成结婚。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丁雪松留陕北工作。<b> </b></p><p class="ql-block"><b> (2)关于党的七大代表确定增补候补委员,所以朴一禹是候补委员,又因推迟召开,朴一宇被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b>选自《为什么中共七大的召开时间一再延期》韩广富 曹希岭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早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就决议要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来由于忙于粉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并进行了长征,无暇顾及七大的筹备事宜。</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召集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最近时期内”召集党的七大,193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第七次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给各地方党组织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方党组织立即进行召开七大的准备工作。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了召开七大的问题,会后,4月14日,任弼时写的《向共产国际的报告大纲》中说,中共中央决定于最近半年内召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希望共产国际对第七次大会给以指示,并派代表指导。1939年6月14日,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七次代表大会通知》(第二号)。根据六中全会作出增加代表名额的规定。7月21日,中央书记处又发出了《关于七次代表大会通知》(第三号),要求“注意选举当地有信仰的党与群众的领袖”,并规定除选举正式代表外,增选候补代表150人。《通知》规定,各地要于1939年9月1日前选举完毕。各地根据《通知》的精神,选出了出席七大的代表,1940年部分代表陆续到达延安。由于战争环境的恶化,代表人员不能到齐,会议具体日期未定。代表们有的进党校学习,有的暂时分配了工作。后来,又准备在1942年召开七大,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规模“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陕甘宁地区出现了严重困难,这个时期,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集中力量克服边区在经济上的困难。七大又一次被推迟。</p><p class="ql-block"><b> (3)党校学习期限从41年始为一年,所以朴一宇在延安党校学习时间是一学年。</b>《延安时期中央党校》陕西人民出版社。从1940年开始,党校由短训班转到正规化培训。延长学制,三个月的短班完全取消,主要班次为一年制的中级班和高级班。小班制改为大班制,最大的班有100多人,平均每班60至70人,每期在校学员平均人数在600至700人之间。1940年3月至1941年底先后开办四十四班至五十五班,新招收学员约1000人。其中四十五班是知识分子班,四十七班是“七大代表班”(由于日寇的占领和国民党的封锁,大部分七大代表历经千辛万苦通过层层封锁徒步赴延安。先到的部分代表被安排到党校学习),五十班是职工班,五十一班是文化班,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班是从马列学院转来的党员干部,其中也有部分七大代表。。</p><p class="ql-block"><b> 以上资料可都可以说明,朴一宇同志,1941年因为准备参加党的七大,会议延期,被安排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b></p> <p class="ql-block"><b>  三、1942年1月至5月,朴一禹到了太行山冀中抗日一线,参加斗争,并为组建朝鲜人的军政学校做准备,又到太行山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学习。</b></p><p class="ql-block"><b> (1)朴一禹从延安到太行山参加抗日斗争,到太行山抗大总校学习。</b>延安抗大之所以搬到太行山,是党中央的决策,是为了吸收和培养更多的抗日力量,进一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与巩固抗日根据地,因此在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抗大陕公等学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1939年7月10日,经过整编的抗大离开延安,挺进华北办学。抗大总校以“八路军第五纵队”番号,在司令员兼政委罗瑞卿率领下,告别延安,向敌后根据地挺进。由于晋东南还在日伪扫荡之中,就先在晋察冀边区落脚。1939年2月到达河北省灵寿县陈庄,几经辗转,1940年11月,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到达河北省邢台县太行山浆水川,对外公开称为“青年抗日联合纵队”。校部设在前南峪,政治部在浆水,供给处在河东,卫生处在安庄,医院在桃树坪。</p><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到5月,朴一禹到太行山抗大总校学习,是为了学习抗大的经验,为的是组建培养朝鲜人的军政学校。中央党校和抗日军政大学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创办并主持“朝鲜军政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 (2)郑君说1942年10月,王巍老师在回到太行山根据地后,任了朝鲜青年革命学校副校长和朝鲜义勇军副司令时,让人捎信给当时的县长马志毅(马吉俊),很关心涞涿的斗争情况,还提到郑君,说他得到学校学习学习革命理论,提高一下</b>(这是他学习后的认为革命必须学习理论的体会),如可能可到在太行山的抗大二分校学习,现学校搬到离你们不远的完县(今顺平)、唐县边界的神南村,可找学校政治部李志民主任,提我就行了。由于42年涞涿“武工队”深入开展了敌后活动,到年底形势好转,四区基本控制在我们手中,故此到了43年就有“1943年,环境大改变”的大好斗争局面。马县长找郑君说了这个意思,也同意了。再就是1942年2月,由于形势紧张,精兵简政,撤销了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的番号,肖克成立的培养干部的随营学校也随之取消,成立了平西地委,书记是李德仲,平西为11军分区,司令员是一分区参谋长调来任职的黄寿发,后来是陈正湘、肖文玖,直接属晋察冀军区领导。为了培养干部,中央要求各地选送骨干和青年干部到抗大学习。11月中旬,郑君从易县到了神南村的抗大二分校,见到李志民主任,安排了学习。因李志民知道郑君也见过40年前任过抗大二分校训练部长的徐德操,那时徐在平西冀热察挺进军任参谋长,领导过反扫荡。到43年2月,李志民主任说学校很快调走,他也留晋察冀不走,涞涿工作很重要,你熟悉那里情况,还是回去吧。1943年2月抗大二分校返回陕北。这期间郑君扒火车到邯郸涉县去见过王巍老师,3月回到涞涿。老县长时刻挂念着他一手创建的涞涿县,也关心着下级的培养教育,革命家的情怀令人敬佩,可昭日月。</p><p class="ql-block"><b> 四、1942年5月至1943年12月,朴一禹同志在太行抗日根据地,潜心投入 “朝鲜义勇军”改编,任政治委员、副总司令,组建了“朝鲜青年革命学校”,任副校长,又领导朝鲜的抗日队伍参加八路军在太行山的对敌斗争。</b></p><p class="ql-block"><b> (1)在中国各地的朝鲜抗日志士集聚太行上,同八路军一起作战。</b></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流入中国的朝鲜人几十万,华北占大部。在各地的朝鲜人,组成了多个反日组织和抗日队伍,由于国民党不重视他们,看到八路军领导的太行抗日轰轰烈烈,他们多数翻山过河,千里跋涉,投奔太行八路军总部和129师驻地,参加抗战。</p><p class="ql-block"> 据涉县党史和朝鲜义勇军总部旧址资料,《朝鲜义勇军在太行山》历史纪录片,《战斗在太行山上的朝鲜人》等书籍介绍,1910年8月,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大批朝鲜独立运动志士流亡到中国,在中国成立了许多抗日团体。仅在华北周围敌占区中散居着20万朝鲜人。1938年7月,在中国活动的朝鲜人士首先在武汉成立了朝鲜义勇军,1941年,到延安的朝鲜义勇军,积极响应中共中央要求,开始前往华北太行山区与八路军共同抗日。200多朝鲜同志从各地奔赴抗日前线,中国军队中的朝鲜人,抗日战场上的国际纵队,朝鲜义勇军和八路军并肩作战,英勇杀敌,。</p><p class="ql-block"> 这些抗日队伍,当时是被国民党认可的,还不单纯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关系彻底决裂,中国官方开始公开支持韩国的反日复国运动,此时,建立韩国自己独立的抗日武装,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成为时代赋予韩国志士的历史机遇,朝鲜义勇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1938年10月10日,在朝鲜民族革命党、朝鲜青年前卫同盟、朝鲜民族解放同盟、朝鲜革命者联盟四党派的共同努力下,经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批准,朝鲜义勇队在汉口成立,金若山任总队长。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朝鲜义勇队主要在国统区内活动,主要任务是抗日宣传和壮大队伍。同时,也随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抗战。义勇队成立后,转战于中国16个省份、6个战区,曾参与湘北会战、鄂北会战、昆仑关争夺战、中条山反扫荡战等作战。</p><p class="ql-block"> 鉴于抗战形势的变化,1941 年初,义勇队绝大部分成员脱离义勇队总部的领导,奔赴华北华中敌后根据地。留在重庆的义勇队本部成员于1942年5月15日按照国民政府的命令与韩国光复军合并,改编为该军的第一支队,实现了朝鲜两支武装力量的统一。但改编后的这支队伍在国统区发展缓慢。可进入敌后的朝鲜义勇队有很大的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朝鲜反日复国力量,所以大部分人员奔赴八路军抗日前线。1941 年6月,在敌后的队伍改编为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该支队直接受八路军节制。</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接替多田骏任日本侵华总司令的冈村宁次,调集3万兵力对太行山区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八路军总部及后勤机关被日军合围在河北、山西两省交界的十字岭地区。在这次残酷的战斗中,八路军和朝鲜义勇军同日寇展开殊死搏斗,25日左权将军在指挥最后一批人员突出重围时,被炮弹击中当场壮烈牺牲。同时,为了掩护突围,朝鲜义勇军领导人陈光华和石鼎也不幸中弹,负伤后两位义勇军仍坚持战斗,5月28日也壮烈牺牲在十字岭。在华北抗日前线英勇牺牲的朝鲜烈士还有韩一来、崔铁镐、胡维伯、林平、叶鸿德、王昆淳、孙一峰、张文海、林哲东等,朝鲜义勇队严重减员。冀中军民在2个月的反扫荡战役中,共进行大小战斗272次,毙伤日伪军1.1万余人。这时,朴一禹认为必须赶赴前线,组织朝鲜队伍参加战斗,因为朴一禹作为涞涿县长,已经在平西组织过多次反扫荡,斗争经验丰富。这时抗大学员也在参加反扫荡。但为了组织朝鲜抗日队伍的战斗,加强军政建设,认为必须尽快学习“抗大”成立自己的学校,培养军政干部和骨干。因此5月底,紧急从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抗大总校,赶赴朝鲜义勇军在河北涉县的南庄村。</p><p class="ql-block"> 到1942年7月,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扩大组建为朝鲜义勇军,武亭为司令,朴一禹为政委,并公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此,朝鲜义勇军就成了华北几十万朝鲜人的中坚力量和抗战旗帜。随着中国抗日斗争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朝鲜青年投奔朝鲜义勇军。</p><p class="ql-block"><b> (2)武亭、朴一禹等朝鲜抗日领袖,在晋察冀集中精力组建朝鲜人的中国抗日队伍,建立学校培养朝鲜抗日革命干部和青年骨干。</b></p><p class="ql-block"> 为了组织朝鲜抗日力量,也为朝鲜祖国的将来解放聚集精英力量,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朝鲜人老红军武亭同志,辞去八路军炮兵团长,任“朝鲜义勇军”司令,“朝鲜青年革命学校”校长。职业革命家,“涞涿县长”朴一禹等同志任副职,著名音乐家郑律成为教育长。由于武亭同志身体原因,朴一禹主要负责日常工作,不再回平西,把这支力量改造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p><p class="ql-block"> 朴一禹到太行山冀中抗日前线,不再回平西抗日根据地,是因为,1942年以后,华北北部已大部被日伪占领,日军南侵,在进攻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主要把进攻的矛头对准彭德怀的八路军总部和刘伯承的129师。山西省晋中辽县(今左权县)的城东南麻田镇。129师司令部在河北省涉县赤岸村。大肆向冀中进攻,这里战斗极为惨烈。又因为朝鲜的抗日精英集聚太行山八路军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1942年7月,朴一禹协助武亭、金学武等同志,为了扩大在华北的朝鲜人民抗日力量,把原先的“朝鲜义勇队”改编成“朝鲜义勇军”。在河北省涉县的中原村,创办了“朝鲜青年革命干部学校”,如今涉县中原村元定寺正是这所学校旧址所在地。该校毕业学员293名,以后又在其他根据地办了5个分校。由此,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朝鲜人逐步形成了朝鲜独立同盟、朝鲜义勇军、朝鲜革命军政学校三位一体的组织。这些人的培养,为今后以朝鲜人为主的三个中国东北主力师的组建,为朝鲜解放建国培养了军事和政治的中坚力量。朴一禹副校长丰功伟绩,是不能否认的。</p> <p><b> 五、1943年12月至1945年12月初,朴一禹(王巍),按中央部署,组织朝鲜义勇队和革命学校撤到延安,参加学习、战斗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b></p><p> 到1943年底,这些朝鲜抗战勇士,同八路军一起,参加战斗。据统计,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朝鲜义勇军已扩编为七个支队,发展到2000多人,同年11月间达到3000余人。</p><p> 引证资料,《朝鲜革命者在延安活动述论》——延安大学历史系。1943年12月,由于形势的要求,为保存朝鲜革命的实力,中共中央决定,朝鲜义勇军各支队,除一部分留在太行山战斗外,大部分集中到延安接受训练。1944年4日,200多名队员长途跋涉,到达延安。起初因校舍紧张,先到川口乡。后在朱德总司令,边区政府和延安大学的帮助下,解决土地、资金、资料和工具等问题,在罗家坪自己挖窑洞建校舍。挖窑洞17孔,建房子18间。12月10日校舍建完。1945年2月5日,“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在罗家坪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朱德、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以及美国军事观察团成员出席典礼。校长是金白渊,副校长朴一禹,教务主任张治民。先后培养干部300多名。</p><p> 1945年5月21日,中共七大代表朴一禹在党的七大上发言说:“毛主席伟大的《新民主主义论》,完全适合朝鲜人民的要求,这个论断,不仅能指导中国革命,而且解决了朝鲜人民革命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等方面的重要问题。</p><p> 由于在中国的革命活动,武亭团长、王巍(朴一禹)县长,被打成毛泽东的人,延安派的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b>  六、1945年9月2日至1946年3月,朴一禹(王巍)率领朝鲜义勇军开赴中国东北,使朝鲜的义勇军壮大到2万余人。</b>1945年11月朝鲜义勇军在沈阳郊区重新整编,<b>朴一禹任朝鲜义勇军政治委员、副总司令兼第五支队政治委员。</b></p><p class="ql-block"> 1945年 8月10日,日本政府在中国、美国、苏联等盟国的联合打击下被迫投降,通过中立国向盟国表示,日本政府准备接受《波茨坦宣言》,但以保持天皇制度为谅解。在得到美国的含糊其辞的肯定后,8月15日,日本天皇宣读无条件投降的诏书。</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延安总部发布第6号命令:“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及朝鲜境内作战,解放朝鲜人民,我命令:现在华北对日作战之朝鲜义勇军司令武亭、副司令朴一禹、朴孝三立即统率所部,随同八路军及原东北军各部向东北进兵,消灭敌伪,并组织在东北之朝鲜人民,以便达成解放朝鲜之任务。”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旋即停办,朝鲜义勇军和朝鲜独立同盟的全体人员3000余人,随同中共中央编组的首批“东北干部工作队”一起,从延安出发,直奔东北,走上了解放东北、光复祖国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到东北后,朝鲜义勇军分编为七个支队,其中第一、三、五支队先去了朝鲜。朴一禹任朝鲜义勇军政治委员、副总司令兼第五支队政治委员。1946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剩下的朝鲜义勇军部分人员划分为若干朝鲜团、朝鲜营、朝鲜连,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开赴延边地区,参加了创建东满根据地的工作,期间于1945年12月~1946年3月,朴一禹任中共延边地委委员。</p><p class="ql-block"> 1946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朝鲜义勇军暂编方案》,后改建为以朝鲜人为主的东北野战军156师、164师和166师,参加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朝鲜义勇军的名字不再使用。至此朝鲜义勇军就此走完了它的光荣历程。</p> <p class="ql-block"><b>  七、1946年回朝鲜。</b></p><p class="ql-block"> 1945年12月至1946年3月,武亭、朴一禹、金科奉、崔昌益、韩斌、朴孝三等部分朝鲜干部和老战士2000余人,陆续以个人名义回国。由于苏联当局不希望朝鲜义勇军武装归国。</p><p class="ql-block"> 有一些留在中国的朝鲜革命者,如郑律成、朱德海、文正一,金学铁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为延边自治州乃至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回国的成员,参与了朝鲜的建设,并在抗美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朴一禹作为长期在中国从事革命功勋卓著的革命家,在中朝友谊和重大行动中,起着联络和纽带的作用,1949年6月,他和朝鲜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朴德三)到中国请求军事支援,对抗李承晚的军事势力,借回了两个驻扎在中国东北的164师和166师两个朝鲜师。因156师正随四野参加中国南方的解放战役。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1日出发,3日,朴一禹又到了中南海,凭着他和中国的特殊关系和贡献,请求毛主席出兵援朝,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副政治委员,中朝联军副总司令和副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b> 王巍——朴一禹,涞涿人民县政府的开拓者,第一任县长,伟大的革命行动,永远在涿州人民中传颂,光辉的形象,与日月同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