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故事

日行千里

<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随朋友自驾(两车六人)经青藏线初次进藏,绕路(宝鸡至天水段遇堵车绕行四个多小时)堵车(昆仑山口)是常态。</p><p class="ql-block"> 九月下旬的昆仑山口早已银装素裹。昆仑山口大堵车,一堵就是一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  终于到达海拔4500多米的那曲,住宿一晚,继续向拉萨进发。</p><p class="ql-block"> 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便利,我们日行千里。</p><p class="ql-block"> 望着窗外匆匆掠过的山峦草甸,行云流水,不禁感慨:雄浑壮美而生存环境又极为恶劣的青藏高原大概是最适合修行者静修和隐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然而行走在莽莽苍苍的高原上的普通藏族牧民不知要忍受何等孤寂与风霜。</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这条青藏公路从高原上穿过,牧人大概整天也见不到一个人,面对的永远是博大得令人生畏的大野。</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对面开来的一辆小汽车突然停下,车上的司机和乘客都从车上跑出来,我们一定会同三位磕着长头的藏族姑娘擦肩而过:车速太快了。</p><p class="ql-block"> 等我们反应过来并停下车,几位一路磕着长头的藏族姑娘已被我们甩在身后二十米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藏族人对于宗教的虔诚我早有耳闻。</p><p class="ql-block"> 在西藏,藏民的信仰是一世的转山转水转佛塔,是一年心有寄托的长头问路。</p><p class="ql-block"> 他们相信,只要此一生能叩满长头十万个,即可逢凶化吉,功德圆满。如果在磕长头的路途中死去,则更是前身后世的福报。</p><p class="ql-block"> 叩长头的藏民双手套着木板,走三步一俯身,五体投地。</p><p class="ql-block"> 西藏人叩拜长头有讲究: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碰触前额,表示拜敬佛袓,碰触胸脯,表示敬拜师父,碰触肚子,表示拜敬菩萨,最后,全身匍匐在地,表示拜敬护法神。</p><p class="ql-block"> 很多藏民一路磕着长头,千里迢迢地从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各地来到圣地拉萨。如果受季节限制,当年走不到拉萨,就在到达的地点留下记号,第二年从这里继续漫漫的朝圣之路,不惜花上几十个寒暑。</p><p class="ql-block"> 我之后在大昭寺见到“牙柱”,上面的很多缝隙里面塞了倒毙在朝圣路上的朝圣者的牙齿。老病而亡的朝圣者的牙齿会被后来的朝圣者带到大昭寺嵌进古老的“牙柱”里,表示死都要完成朝圣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为这些都是古老的传说——现代化交通的便利应该缩短了朝拜人与拉萨的距离。也许我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宗教对于藏族信徒的意义,但磕着长头的藏族姑娘带给我的震撼却是真真切切、刻骨铭心的。三位姑娘一个跟着一个,当她们扑向冰冷的大地时,没有一丝犹豫、一丝痛苦,只有笃定和心甘情愿,就那么张开双臂,全身心地把自己交付给大地,仿佛投入天国的怀抱。真的,虽然离我们二十米远,还是清楚地听到她们扑向大地怀抱‘噗’,‘噗’的声音。这声音也撞击着我们的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车上备有不少食物和饮料。下意识地抓了一把巧克力、牛肉干和蛋黄派,向走在最前面的姑娘跑过去。第一次见到这么古怪的装束:又长又厚的橡皮围裙,双手绑着厚厚的木板。如果没有这些防护,膝盖,手臂早就磨烂了。记得读过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有的藏民一路磕“长头”到心中的圣地,额头上磨出鸡蛋大的包。</p><p class="ql-block"> 姑娘大大方方地接过食物,灿烂地笑着,那笑容十分动人。</p><p class="ql-block"> 问她是去拉萨吗?她点点头。她只能听懂简单的汉语,基本不会讲汉语,只能点头或摇头作答。</p><p class="ql-block"> 她们这样一路叩拜,一直到拉萨,至少需要几天的时间。行囊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不会携带太多食物和淡水。不过一些过路的车辆不时停下来,分给她们一些食物和淡水。</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小贾想到另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你们晚上住在哪里?”姑娘只是笑而不答。是呀,这里走很远才见到零星的村庄和牧民的帐篷,如果天黑时不能到达村庄,她们住在哪里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p><p class="ql-block"> 在后面的行程中,我不断寻找路旁可遮风避雨的地方——桥梁、山洞、涵洞、道班、民宅,实在少得可怜。几个姑娘也一直牵扯着我的心。</p> <p class="ql-block">  离拉萨越来越近了,几名藏族小学生从对面过来。</p><p class="ql-block"> 由于车速太快,停下车时他们已走过去很远了。</p><p class="ql-block"> 老温上小学的儿子交给他一个任务:到了西藏要把文具送给藏族小朋友,并且一定要拍照作为证据。导致老温一路上见到人就问:“家里有小学生吗?”得到肯定回答就热情地奉上文具还对人家千恩万谢。</p><p class="ql-block"> 见孩子们走远,老温仍不甘心,高声呼喊:“小朋友,等一等!”。几个孩子停下来,望着我们不知该在原地等着,还是从马路对面过来。</p><p class="ql-block"> 老温急忙打开后备箱,从里面掏出一堆文具,冲小朋友挥舞着:“等一等!”。</p><p class="ql-block">孩子们都从马路对面折返回来,腼腆地从老温手里接过本子、笔、格尺和橡皮,每个人都有份。</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都很有礼貌地说:“谢谢!”</p><p class="ql-block"> 小贾当然没有忘记拍照、录像,以便回家后跟老温的儿子做交代。</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离去时,还不时地回头冲我们挥手告别。</p><p class="ql-block"> 刚上车准备继续赶路,发现前面出现十多个小学生。老温兴奋极了,跳下车,冲向后备箱。</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定是赶上附近的小学放学,不然不会碰到这么多学生。学生们有一位成年人陪同。开始我们以为他是老师,后来知道他是一位家长。</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都很腼腆,站成一排等着领老温发放的文具。老温不停地把各种文具发给孩子们,每次都不忘叮嘱一句“好好学习!”,孩子们都由衷地说“谢谢!”场面相当感人。</p><p class="ql-block"> 手中的文具很快发放完了,老温打开后备箱,从里面取出更多的文具。这时场面开始有些混乱:孩子们都涌到后备箱附近,高举小手,争着要老温手中的文具。老温耐心地说服孩子们静下来,排队站好,保证每个人都有份,场面才被控制住。</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文具发放的一直是那句:“好好学习!”。</p><p class="ql-block"> 后来每当想起老温发放文具的场面,这句话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响在耳边。</p><p class="ql-block"> 小贾有个不到两岁的女儿,在场面失控的时候下意识地提醒老温:“女孩,照顾女孩,女孩优先!。”有些爱屋及乌,重女轻男。</p><p class="ql-block"> 看到有的女孩一直害羞地缩在后面,他就忘掉自己的使命,关掉摄像机,把女孩拉到老温面前:“这个女孩没有拿到文具。先给她吧。”</p><p class="ql-block"> 由于孩子太多,准备有限,不可能每人得到一盒彩笔。老温就把彩笔分开,每个孩子两支。也许受小贾的影响,他总是挑选色彩亮丽的彩笔分给女孩子。剩下的大开的图画纸也都分给女孩,鼓励她们好好画画。</p><p class="ql-block"> 我慌乱中找不到自己准备的文具,只能分给孩子们一些小食品,包括大苹果。</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跟我们告别离开时,小贾想起了什么,回到车上拿出一个大大的红石榴,追上孩子们,把红红的石榴塞到最害羞的女孩手里,示范怎样剥开石榴,吃哪个部位,嘱咐女孩跟小伙伴们分着吃。回到车上,小贾还耿耿于怀:这些孩子都没见过石榴,更不知道怎么吃石榴,早知道这样,多带些多好。</p><p class="ql-block"> 正要上车,远远看到又有几名小学生从对面走过来。老温不无遗憾地说:“糟了,文具都发送完了。怎么办?”我告诉他不用急,我的文具都没动过呢。上车从背包里翻出漂亮的自动铅笔和笔芯,小学生也到了眼前。</p><p class="ql-block"> 由于日光充足,太阳辐射很强烈,拉萨的孩子不分男女都戴着五颜六色的帽子。尽管有帽子做防护,孩子们的皮肤也被晒成红高粱色。好多孩子皮肤有明显的晒伤的痕迹,脸上还长着一块又一块的癣。有个小男孩有眼疾,眼睛一直眯着睁不开。</p><p class="ql-block"> 在高原恶劣的环境下,孩子们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当镜头对准他们,他们都会做出V字型的手势,灿烂地笑着。告别时,跳动着挥舞双臂,高声冲我们喊“再见!”,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广场上有很多小喷泉,三个小喇嘛欢快地戏水,攀谈中得知:他们是三兄弟,跟着父母从四川康定一路叩长头来到拉萨。少年不知愁滋味。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戏水玩耍,十分开心。问他们现在父母在哪里,他们也说不清楚,也不担心会与父母走散。当时没有带文具,就给他们十元钱,让他们买些零食或文具,他们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  在去往浪卡子途中的羊卓雍错湖边野餐。</p> <p class="ql-block">  公路那边的羊群开始缓缓地越过公路,向不远处的湖边移去,是去饮水。两位藏族少年从远处跑来。前面的大概十四五岁,后面的八九岁的样子。大孩子很大方,径直走近我们;小的很腼腆,羞答答地躲在后面。孩子们的脸上都有鲜明的高原红。他们都是学生,趁假期为生产队放羊,勤工俭学。湖边的羊都是村民家和队里的,集中起来放养。我们拿出面包,香肠,柚子,糖果,文具送给他们。见我们都很和善,小孩子也渐渐放松了,拿过本子和笔,迫不及待地在本子的粉皮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他们从来没见过柚子,不知道怎么吃,我们就教他们。最开心的是教他们照相。他们对我的相机和三脚架很感兴趣,我就让他们自己试试。没想到大孩子驾轻就熟,不但会使用相机,还教我摆POSE。小孩子也学得很快,快乐溢于言表。问他们去没去过拉萨,大孩子说,他的爸爸是司机,经常去拉萨。但他没有去过,可他知道布达拉宫,在电视上看到过。我拿出摄象机,把布达拉宫的视频放给他们看,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p><p class="ql-block"> 闲谈间,大孩子拿出身上带着的弹弓,从地上捡起石子,装在弹弓上,奋力向湖上甩去,石子划个美丽的弧线,抛出很远,落在远处的湖面上,惊起几只野鸟。藏民用的弹弓跟我们的很不同,长长的绳索上套上石子,奋力摇动绳索,再用力甩出去。大孩子大概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喜悦之情,才进行这种独特的表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