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市语文优质课比赛听课记实

蓓蓓

<p>  天气初肃,千里澄江;黄叶翻飞,柿挂枝头;橙黄橘绿,好景当时。在秋最恣意浓烈的时节,临沂市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也在如火如荼地绽放之后华丽落幕。</p><p> 五天时间里,60多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课堂。但遗憾的是,由于分成两个组同时举行,我只能听取其中的一部分课。我们有幸听到的每一节课堂,都在主讲老师及背后团队的精心打磨下,散发着熠熠生辉的光芒。教材的选取与处理,尽显着老师们对课标、教材的深刻解读;广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老师们几十年积淀的喷薄而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理念的外在体现,是先进的教学纪念在课堂上的飞扬。</p> <p> 听一堂好课,如品一壶浓烈的茶,入口即香,回甘无穷。就让我们在这深秋的阳光下,沏上一壶茶,去细数这些逸兴飞扬的瞬间。</p> <p>  印象中,郯城的语文课扎实沉稳、大气厚重。李真真老师的《鸟的天堂》把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帧帧优美的图片,一句句相得益彰的诗句,一声声稚嫩的童音,缓缓地拉开了“天堂”的帷幕。重点词语“不可计数”“应接不暇”,既是易读错的多音字,又是引导学生发现写作内容的抓手----“不可计数”的是“树”,“应接不暇”的是“鸟”。从全文宏观上来,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是不可计数的树,第二次去看到的是应接不暇的鸟。由词到句再到篇,课文内容就在层层递进中破解了。我眼前一亮,妙啊!品读第一次到“鸟的天堂”的环节,李老师只抓了“不可计数”“卧”“颤动”,让学生体会树的多、茂密和勃勃生机。体会到这里,李老师还觉得不够,另辟蹊径地播放了一段大榕树的视频----由远及近、由上及下、由整体到部分,大榕树像一大朵翠绿的抹不开的云朵漂浮在一带碧水中,缓缓向我们走来。此情此景,把学生心中模糊一片的大榕树立体丰满起来,学生的朗读也一下子生动丰盈了。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应该是这样,在学生即将抵达彼岸时,及时地托举一把。品读第二次到“鸟的天堂”又是另外一种方法了。李老师不同于普通老师讲课时教科书般的“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而是从两组有长有短的句子中,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长短,读法的快慢,学生密集的声音配合着老师舒缓悠长的语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动静的区别。对比自己课堂上声嘶力竭地讲解、医生做手术般的剖析什么是“动静结合”,李老师的讲解是“润物无声”“水到渠成”了。</p><p><br></p> <p>  第二天,杨林老师的《古诗三首》又让人心头一震。上课伊始,我是怀着质疑之心得:一节课学完三首古诗,能完成吗?学生能领会多少?古诗课,能翻出什么花来?何况还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男老师。没想到,等到杨老师字正腔圆、浑厚极富感染力的嗓音一出来,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笔下的开阔;“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是乐府诗中的清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闲适。开篇不俗。读是诗歌的灵魂。杨老师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指导学生有层次的读。“前四后三”是七言绝句的特点,依着这个特点,师生合作读诗:生四师三、师四生三、生读师和,形式多样的朗诵,让课堂别样灵动起来。在品读《浪淘沙》时,杨老师带领学生从“九”“万”两个数字理解黄河之蜿蜒回旋、滂沱大气,又从“九天”“九州”“一片孤城万仞山”“千树万树梨花开”等中领悟古文中数字的虚数。轻轻一带,却让人感受到杨老师文化底蕴的深厚。当飞流直下的黄河瀑布奔流起来,耳畔响起雄浑的音乐,黄河从学生的想象中幻化成眼前的直观呈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就这样脱口而出。杨老师也把这一盛况总结为一句小诗“壮丽黄河奔腾远”。其后,联系刘禹锡颠沛流离的人生际遇,引导学生体会“曲”“簸”二字不仅写黄河,也写出了刘禹锡动荡的一生。在讲授《江南春》时,杨老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莺啼”“绿映红”等,领略风和日丽时江南风景的秀美,以及烟雨蒙蒙中江南风景的朦胧。在此,杨老师又巧妙地得一佳句“秀美江南烟雨中”。人人都道江南好,谁又知道茅檐低小的自在呢?巧妙的过渡后,一个勤快干净、内心纯净高洁的湖阴先生出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诗可写景,诗可抒情,诗可言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山山水水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三首诗讲完,浑然一体,荡气回肠,宛若说书先生的醒木一敲,老师们才从这场盛宴里缓过神来,继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p> <p>  《只有一个地球》,在我看来本是一篇枯燥无味的科普性说明文,但河东区的王伟乐老师却上的有滋有味。犹记得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时,巧妙地把原文中的间接表达转换成了第一人称—“地球,你是人类的母亲,你是生命的摇篮,你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直抒胸臆的表达,拉近了学生与地球的心理距离。接下来,王老师用了非常巧妙地方法让学生体会地球的小:“如果会场是宇宙,那地球是这个会场的什么?”学生的答案一下子丰富起来,是“是这个会场里的一粒沙”“一粒灰尘”……基于学生的理解,王老师用苏轼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一粟。”这种设计,既能联系学生生活,又能有深度的落地。</p> <p>  沂南王丽君老师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讲解西沙群岛的各部分环节,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准确的表达出来。</p> <p> 精彩的课堂还有很多很多,面对着一张张年轻姣好的面容,不觉生出世代更迭的感慨。而面对着鲜活的生命,谁又会不生出生的喜悦呢?</p><p> 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呈现,为我们陈旧无澜的教学注入了一溅清泉,也为这个清冷的秋日涂抹了温暖的底色。</p>

老师

学生

课堂

李老师

天堂

品读

体会

地球

黄河

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