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52年春天,中国文联组织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赴朝鲜体验志愿军的生活,准备创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文学作品,巴金选择志愿军某团六连作为体验生活的地点。在7个多月生活中,他与战士吃住在一起,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到前线采访。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创作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平的人们》《明珠和玉姬》等作品。原本还想创作一部中篇小说,一直未落笔。1961年,经过3年酝酿与创作,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问世。小说在《上海文学》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立即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p><p> 长春电影制片厂立即组成《团圆》创作班子,由武兆堤任导演,毛烽负责剧本的改编。武兆堤在此之前已经和苏里联合导演了著名影片《平原游击队》。毛烽曾在朝鲜战场上战斗3年,对志愿军生活很熟悉,时任总政文化部处长。他俩决定将人物感情戏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p><p>同年夏天,导演武兆堤和编导毛烽奉命开始了将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剧本的工作。</p><p>看过《英雄儿女》的人对片中的王成孤身斗敌的印象一定很深,其实,在巴金小说主要是描写父女团圆的故事,关于六连的英雄事迹并没有在《团圆》中有所反映。有关王成牺牲的描述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但导演武兆堤却执意要毛烽塑造一个生龙活虎的王成来。因为尽管小说中关于王成的话只有短短一句,但这个英雄的名字却贯穿了小说的全过程,对王成的塑造对全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要从这一句话塑造出一个生动的英雄人物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毛烽对此也感到很为难。他对武兆堤说:“这个没办法,我没那个本事。”但武兆堤却对毛烽充满信心,他板着面孔说:“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上了这‘贼船’就不能下来。”看到武兆堤那严肃的表情,毛烽知道这个任务算是推不掉了,于是便埋头于大量有关抗美援朝资料,去寻找“王成”的踪迹。当然他并不是“孤军作战”,虽然表面上武兆堤将这个角色交给毛烽去写,实际上是他与毛烽共同完成了王成的塑造。在构想王成牺牲的细微情节时,武兆堤和毛烽在对众多抗美援朝英雄进行一一筛选后,最后决定以杨根思为原型来进行创作。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成名,最擅长爆破技术,并屡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其实,象杨根思这样的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也很多,其中还有一位更符合影片中塑造的王成形象,那就是志愿军第二十六军排长、一级人民英雄秦建彬,在坚守二一二高地防御战中,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成群的美国兵蜂拥而上,向他扑来。这时,他拔出掩埋在工事里的爆破筒,屹立在阵地上,把爆破简投向敌群。</p><p>武堤和毛烽最终塑造的王成是综合了许多志愿军的事迹而塑造出来的。他那句“向我开炮”台词也是结合了多位英雄的事迹而写成的。一次,毛烽和武兆堤在无数资料中意外地发现了洪炉写的一篇通讯《志愿军一日》,介绍战友蒋庆泉孤身与敌人搏斗的事迹。当他俩读到蒋庆泉在敌人迫近自已时不断高呼:“敌人离我 50米,炮弹打50米,又近了,到30米,再打,到20米,最后10米,不能再打了,一直到最后,直接朝我瞄准,最后喊向我开炮!” 时,心头一亮,何不将这个场面写进剧本中去呢(蒋庆泉并没有牺牲,炮弹将他震晕,他被俘了,阵地也失陷了,所以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其实,“向我开炮”在朝鲜战场上并不止蒋庆泉一人叫过,就在蒋庆泉被俘两个月后,在另一个山头也传来了同样的声音,这个声音来自另一位志愿军战士,名叫于树昌。事实证明,毛烽和武兆堤对王成的塑造是成功的,他手握爆破筒的形象至今还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为战争年代典型的英雄造型之一。</p><p><br></p> <p>与此同时,电影主题歌的创作任务落在毛烽与作曲家刘炽身上。但毛烽绞尽脑汁也没能写出自已中意的歌词。情急之下,他与刘炽等人一起找到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的公木。</p><p>公木开始怕自己写不好,不同意写,但毛锋执意请求让公木写,并说他希望在他拍的电影没人看之后,电影的插曲还在流传,因此,非公木写才行,拗不过毛锋的公木花了一个晚上写出歌词,刘炽看后连声叫好,但他并没有马上动手谱曲,而是拉着朋友打起扑克。其实这是刘炽创作的一个特点,他的创作灵感常常在娱乐时突现闪现。果然,正当大家打在兴头上,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家谢绝一切打扰,一遍遍读着歌词,在激情迸发中谱出了一首优美的歌曲。</p> <p>词曲完成后,毛烽找到空政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张映哲来唱这首歌。尽管张映哲很喜欢这首歌,在此之前也看过这部电影的小说版,但她并不知道自己演唱的这首歌在电影中是什么样的画面,所以在录音棚演唱总进不了状态。毛烽就给她讲剧情。在毛烽启发下,张映哲找到了感觉。由于当时反对个人“成名成家”,张映哲的名字未上电影字幕。</p><p> 电影《英雄儿女》在全国公映后,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王成的名字和《英雄赞歌》随之响遍全国。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刘尚娴,因饰演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女主角王芳而为大家熟知,但影片中那首插曲《英雄赞歌》的原唱是谁,一直鲜为人知。</p><p>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有媒体刊登了一篇首钢工人寻找这首歌的原唱者的稿件,张映哲看到后,并没有出来“认领”。原因是她是个不喜欢张扬的人,加之身体不好,所以也就没有走进人们的视线。直到2003年,40多年来未曾谋面的刘尚娴和张映哲终于在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军旅歌曲大赛的颁奖晚会上相聚了。百感交集的“英雄”姐妹,在满场掌声中紧紧拥抱在一起。</p><p>《英雄赞歌》的词作者公木是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他于1998年10月30日因肾功能衰竭在吉林省长春市辞世;《英雄赞歌》曲作者刘炽于1998年10月23日辞世。两位大师虽非同年同月生,但离开人世时是同年同月,祭日只相差7天。张映哲是辽宁省抚顺市人,1947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文工团合唱队队长、副团长等职。张映哲是《英雄赞歌》3位主创者中最后辞世的人。她于2005年5月30日凌晨在京去世,终年77岁。</p><p>英雄赞歌</p><p>凡熟悉《英雄赞歌》的观众,没有人会只将它当成是一首简单平常的歌曲随便一听,总是当即就会联想起那一部堪称经典的电影《英雄儿女》。甚至每当《英雄赞歌》唱起,人们眼前浮现的,首先是王成紧握爆破筒和王芳在战火中引吭高歌的光辉形象。因此,与其说《英雄赞歌》是一首歌曲,还不如说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电影音乐现象,而且还不只是《英雄儿女》因为有《英雄赞歌》才大获成功。于今仔细回忆,从1949年至今,在数不胜数的国产电影中,真正能让观众难以忘怀的杰作,似乎都包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音乐形象:《上甘岭》有《我的祖国》;《冰山上的来客》有《怀念战友》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洪湖赤卫队》有《洪湖水浪打浪》;《五朵金花》有《蝴蝶泉边》。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上述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所以这些电影才能得以源远流长历久不衰。</p><p>可悉数盘点之后又发现,没有哪一部国产片比《英雄儿女》更能在音乐上做足功夫。电影里的男主角,仅开演17分钟就光荣牺牲了,其后所有情节发展,基本都是在围绕一首《英雄赞歌》的创作而展现全部情节。当片中的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她长歌当哭,就想以歌唱的方式缅怀与寄托自己对哥哥的纪念和崇拜。当她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甚至部队最高首长也介入到了歌曲的创作中,之后《英雄赞歌》终于曲折诞生,于是它又被王芳从后方唱到前方,为浴血奋战的士兵唱,为祖国派来的慰问团唱,最后,整个电影在激越的《英雄赞歌》声中谢幕。</p><p>《英雄赞歌》流传了几十年,现在依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从它的创作集体、从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这个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无穷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