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D4 阿图什天门 香妃墓 喀什夜市</p><p class="ql-block">今天喀什周边一日游,阿图什天门和香妃墓。</p><p class="ql-block">阿图什天门</p><p class="ql-block">阿图什天门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州)阿图什市,在喀什市西北70多公里处,“克孜勒苏”在柯尔克孜语中的意思是“红水”,境内有克孜勒苏河穿境而过。</p> <p class="ql-block">克州地处塔里木河流域上游,是我国最西部的自治州,地跨天山山区、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山区及塔里木盆地边缘,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谷地、盆地遍布山间,光照充足,干旱少雨,是有名的瓜果之乡。</p> <p class="ql-block">克州主体民族是柯尔克孜族,国外同源民族汉译称作吉尔吉斯族,语言为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p><p class="ql-block">阿图什天门深藏于天山之中,爬山的路一路都是河谷,铺满碎石子,上坡的路很难走,还有长长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走了将近2小时,终于到达天门。景色壮观,巨大的山门高耸入云。山上温度比较低,加上冷风吹,寒意阵阵。</p> <p class="ql-block">1947年英国探险家希普顿曾游猎于此,发现了阿图什天门并用文字记录向世界介绍了它,因此也称为“希普顿石拱门”。2005年美国《ADVENTVRE》将其推荐为最新探险线路之一。</p><p class="ql-block">天门是一个天然石拱门,呈“∩”字型,宽100米,高约500米,高度乃世界之最,可容下整座巴黎埃菲尔铁塔。</p><p class="ql-block">近观天门,体型巨大,仰望门的顶部,俯瞰门的底部,游客们显得非常渺小。但因为我们处于半山腰,照片只能拍到整个门拱的上半部分,拍不出整体的壮观。</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毕,艰难地爬下山。下山后天气开始爆热,坐车来到香妃墓。</p><p class="ql-block">香妃墓</p><p class="ql-block">香妃墓是阿帕克霍加墓的别称,位于喀什市郊,因其中葬有明末清初喀什著名伊斯兰教“依禅派”大师阿帕克霍加而得名。阿帕克霍加是墓中第二代人,曾一度夺得叶尔羌王朝的世袭政权,更成为17世纪“依禅派”伊斯兰教的首领,名望远远超过其传教大师的父亲。</p><p class="ql-block">整座墓由墓地、讲经堂和三个清真寺组成,埋葬着阿帕克霍加五代共72人,占地面积30亩,始建于1640年前后,具有鲜明的伊斯兰特色。</p><p class="ql-block">后来因为传说乾隆皇帝的香妃埋葬于此,于是香妃墓的名字被渐渐传开,取代了原名。</p><p class="ql-block">大门</p> <p class="ql-block">主墓室宏大精美,方体圆顶,横长36米,纵深29米,通高27米。墓室四周的墙及拱顶,由绿色硫璃砖贴面,间以黄蓝二色瓷砖镶嵌,瓷砖表面绘有彩色图案,还有阿拉伯文警句。</p> <p class="ql-block">据美丽的维族讲解员说,白底蓝花的瓷砖烧制方法已经失传了。讲解员确定地说香妃就埋在了这里,并指给我们看她的棺木,但据考证,香妃埋在了河北。</p> <p class="ql-block">讲经堂</p><p class="ql-block">是景区最早的建筑,讲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加满清真寺</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873年,由近百米的敞廊和后殿组成,62根木柱由62名能工巧匠精雕细刻,每一处木雕图案和彩绘花纹都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在加满清真寺讲解的讲解员</p> <p class="ql-block">高低礼拜寺</p> <p class="ql-block">在香妃墓参观,烈日当头,这里的太阳太热情了。</p><p class="ql-block">从香妃墓回到市区,到了吃完饭时间,我们来到著名的喀什夜市。</p><p class="ql-block">喀什夜市真是热闹非凡,吃饭的有维人、汉人、外国人,主要有馄饨、羊蹄、羊头肉、羊肉串、羊排、各种面、凉粉,馕、水果、石榴汁、干果。馄饨有红色蔬菜馅,还有苜蓿馅。我们蜻蜓点水的尝了馄饨、羊蹄、凉粉、石榴汁,买了点馕。</p> <p class="ql-block">在夜市见到的美丽的维族小姑娘</p> <p class="ql-block">喀什夜景</p> <p>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