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古泉明镜井

秋歌(刘秋阶)

<p>池涌千斛玉,天赐一镜泉</p><p>这里是名传六百多年的狮子山下的“镜泉浴月”。位于涟源市斗笠山镇明镜井村的明镜井。要不是亲眼看到,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不起眼的荒凉凋敝的凹地和沟渠,在六百多年前竟然是古安化梅山十景之一。比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更早闻名于世。</p> <p>明镜井是古“梅山十景”之一,名“镜泉浴月”。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长沙府志》载安化县江河溪泉潭等水名十一个, 明镜泉为其一。府志载:明镜泉“水清如镜,分流众溪,四岩平坦,广五六丈,深不可测,四季常满,不涸不浊”。</p> <p>明嘉靖癸卯年(1543年)巜安化县志》影印本。</p> <p>明嘉靖癸卯年(1543年)《安化县志》载,“明镜泉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水清如镜,分流众溪,四岸平坦,广五丈许,深不可测。常满,不涸不浊,由湘乡黄莲塘入湘江。”</p> <p>五百年前,古镜泉明镜井就以“镜泉映月”的奇景名闻天下。</p><p>明朝嘉靖癸卯年(1543年)县志所记载的梅山十景中,明镜井位列第八。</p><p>古梅山十景为熊耳浮青、灵龟兆雨、伊水托蓝、泉塘沸玉、紫云晚照、芙岭朝云、笔架凌霄、镜泉映月、仙岩佛像、印石奇文。</p><p>“镜泉映月,即明镜水,清莹如镜。深浑莫测,月出其上,水天一色,观者不忍去。</p><p>姜用章诗:容成谁遣阁金精,生有蟾蜍倒浸明。秋月临泉邀月饮,恍疑身在水晶亭。方清(安化教谕)诗:寒水溶溶夜气笼,乾坤无滓鑑常空。可怜清景无人要,让与舡头斗笠翁。”</p><p>(注:“鑑”同“鉴”。“舡”同“船”。)</p><p>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安化县志》载,“明镜泉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一大井,广约数丈,水清如镜,月映弥鲜,虽旱可灌数里田亩,此镜泉浴月也”。</p><p>(注:县南即古安化县城梅城南)</p><p><br></p> <p>清代同治《安化县志》地图所标示的明镜井。</p> <p>“分流众溪”明镜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丰水季节,每小时流量达到60多立方米。分为三条溪流。</p><p>图为原明镜井主渠道。</p><p>随着古泉涌上来的,还有众多的小鱼小虾,沿着清澈的溪流,游向田畴,四时不绝。</p> <p>图为左溪流经聂家台上、大台上沿着古石板路,流向大石、碧林、金铃。灌溉三个村良田。</p> <p>图为中溪流经方八垅里、绍元里。</p> <p>图为右边的溪流(不锈钢栏杆内),流经周家湾、汉园里、花蕚里等地。</p><p>三条溪流汇入笋山水、珍涟水、陈家井水、天井水,流经祖保、明镜井、方八、绍元、石坝、惠民、碧林、金铃、天井等九个村。因了明镜井的古泉水,八千多亩良田,水旱无忧,年年丰收。</p> <p>一九八一年三月,涟源县属企业七一煤矿,因原开采井洞里井已开采完毕。整矿人员移至明镜村锅子山开采。一九八三年三月,七一煤矿利用原47处报废井--石坝井作为接替井,进行井下采煤作业。</p><p>.开拓方式。七一煤矿石坝井采用斜井开拓,主、副井为一对顶板反斜井。主、副井井口标高+ 168.166m 、倾角270、落底标高-100水平。当时矿井共划分为-100、-230、-350三个水平。</p><p>排水系统。七一煤矿矿井采用二级排水。 -100m 水平设有中央水泵房,水泵房安装D600-55×6型单吸多级离心水泵7台,排水能力 4200m3 /h,水仓容量 4000立方米。水平大巷安装了水闸门。23采区 -160m 水平设有两个水泵房,新水泵装有4台125D25×5型单吸多级离心水泵,排水能力 400m3 /h,新水仓容量 700立方米。</p><p>罗列如此祥尽的技术数据,是为了说明现代采掘企业的强大的抽排水能力和巨大的地底釆矿能力。</p><p>在这昼夜不停的强大的抽排水能力前,明镜古泉怎经得起这釜底抽薪?</p><p>石坝井于1984年11月建井,1986年投产,由于在明镜方八等村地底-300多水平抽取巨量的地下水,导致六百多年的古泉干涸至今。</p> <p>干涸的泉眼,原深约二丈(7米),为防止意外,用水泥块掩盖。</p> <p>曾经有一个传说,说明镜井的水源来自安化麻溪大河的一个直径一米二的大水洞,并借此衍生出了《人祭井的传说》。笔者认为这是牵强附会,以讹传讹、无中生有。</p><p>麻溪,是资江重要一级支流。</p><p>位于资江南岸,发源于湖南新化县大熊山北麓的长行界,至安化县的麻溪口入资江,流经新化县的里山冲,安化县的中岐界、高城、蒋家坪、洞市、金田、中洲坪等地,流域面积237平方公里,河道长度45·2公里。最大过流量1290立方米/秒。</p><p>安化麻溪大河距离明镜井有150多公里,不可能一个漏洞的水能运行这么远,查明朝嘉靖年间、清朝同治年间、清朝嘉庆年间及近代所修的县志,史书、方志上称明镜井为镜泉或明镜泉,从未有过“人祭井”的记载。</p> <p>位于明镜井旁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七一煤矿为当地村民送水的水池,如今已经废弃。</p> <p>明镜古泉,位于湘(乡)-安(化)古道旁,六百年间,多少旅人饮过镜泉的甘甜?多少乡人得到古泉的恩惠?多少良田得益明镜的浇灌?多少小溪汇集了井水的潺漾?</p><p>古镜泉之水,在安化境内汇聚了笋山水、珍涟水、陈家井水、天井水……昼夜不停,奔向湘江。</p><p>而今,镜泉干涸,古道荒芜、长街坍毁、人迹罕至。</p><p>(图为茅封草封的湘安古道)</p> <p>图左为湘安古道,图右为新修的乡村道路,通往川门桥,连接娄底大道。图中形似斗笠的小山就是传说中的斗笠山了。</p> <p>咏镜泉</p><p>清似甘露明如镜,</p><p>古泉潺潺六百年。</p><p>夏日寒凉消酷暑,</p><p>冬时温暖飘轻烟。</p><p>流经千溪遗厚德,</p><p>滋生万物结良缘。</p><p>而今干涸水流尽,</p><p>四十年来梦涓涟。</p><p>明镜井,曾作为地名、公社名、乡镇名而闻名于世,清代为安化县常安乡明镜井、民国时期为玉马乡明镜保、1951年为安化县明镜乡,1952年为涟源县明镜乡、1960年为娄底市明镜井人民公社、1962年为涟源县明镜井人民公社;1968年为涟源县明镜公社[与斗笠山(矿山)人民公社合并],1978年为明镜乡。1984年明镜乡改为斗笠山镇。而今,尚存明镜井村这个地名。</p> <p>昔日梅山十景之一的镜泉浴月,“广约数丈、分流众溪”的明镜井,现在已成荒垇,仅余下残瓦一堆,孤坟一冢,空坪一块、枯泉一眼、荒芜一片……</p> <p>四十年过去了,明镜井干涸至今,宽敝的井溪仍保持着原样,似乎在盼望着古泉再涌、溪流潺潺。</p> <p>版权信息:</p><p>一、图文:秋歌(刘秋阶)</p><p>二、欢迎转发、截图、分享、收藏及所有不涉及营利和广告的使用。</p><p>三、转发、使用请注明原出处。</p><p>四、器材:苹果7PlUS 尼康D7200</p><p>五、作者微信(电话)13973841967</p><p> 二0二0年十一月六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