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欢聚记事(2020.11.6)

柏声

<p>依四天前的相约,第一个到达麓湖之滨。麓湖之秋,依然如春的婉约、夏的热情。风和日丽的光景,叫人心情爽朗!</p> <p>水杉一定醒得比我还早,仔细地理好她的秀发,披上碧绿的纱巾,立在湖畔,迎迓着这群十七年没有再聚首过的客人。</p> <p>谁也舍不得迟到,就因为四天前当天倡议,当天就得到全体的响应;就因为一天前我提醒大家别让七十多岁的老处长来后久候。谁不知,是我记忆发生差错,“七十多”实际是八十三,原来我们同时任副处长时(他那时是处里负责人),他己年过半百,比我大了二十六岁。</p> <p>茶餐厅还没开市,我们先去游湖。从林荫道一路攀谈,过“九曲桥”笑声盈湖。没有一点分别许久的感觉陌生感,好似昨天还在一起攻关工作难题。</p> <p>漫步进入“聚芳园”,晚秋的轻风拂面,面对奇花异卉,我如数家珍:这是风雨兰,这是旅人蕉,这是跳舞兰……</p> <p>八十三岁的老处长犹如当年的康健,当询问是否去登临园区最高处“鸿鹄楼”时,他爽快地回答:没问题,来了一定要上!</p> <p>蹬上“鸿鹄楼”最高层,俯瞰羊城秋色,众人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老处长、中哥和我应是原处里的“老人”,在楼上共忆的更多是久远时的趣事。中哥比我年长九岁,是在基层工厂里工人中选拔到机关的青年干部,比我到处里早五年,许多机关里的旧事我是从他那里听到的,因而我从心里一直把它当作除会计师们之外的“小师傅”。参加工作之初,虽然我干的是财会,他干的是劳资,但从他身上的朴实、认真和对人真诚方面学到不少东西。后来,机关成建制转为企业后,我提议他作为我的“总助”。记得某年某月某日,有人质疑他是如何提拔的,是否是某某与我有不同意见的人的亲信。我回答:如果说是谁的亲信,那一定是我的!况且,他的资历比我深,他的工作态度我一直作为榜样,当“总助”有何不妥?此人无语。</p> <p>中午时分,我们到达茶餐厅。三三两两的叙旧,总离不开同处室友谊的主题和对彼此子女孙辈的关切。使我深感不枉此次相聚――有的退休多年,有的离开原单位多年,但见面时却如亲情般的相契。</p> <p>财务处有个特点,女同事过半。那时机关里不时有女同事间由于窜访其它处室而添矛盾。记得我任处负责人后添加了一条“工作纪律”:工作轻松时可小声在处里谈菜价、教育孩子经验等,严禁窜处室闲聊,引发是非。此“纪律”几乎是我治理处室“最霸道”的一件事,但收效甚佳,处里同事都严格遵守,我也不用去调解处与处之间非工作的关系了。</p> <p>中午席间还深情地回忆起自老处长“统领”时期发明的“吃饺子制度”:每月轮留由一位同事请大家去家里包一饺子(费用约三、四十元),工资高的再加一碟烧鹅或基围虾。一年轮下来,每人自费几十元,等于都“请过客”,又都集体去了一次“家访”,工作集体更加团结,工作关系更加融洽。因此,不管谁家中有病人、孩子入学、求职有困难,大家都热心排难解忧,能帮即帮。</p> <p>席间一位“年轻人”发言,说那时其它处室的同事都羡慕我们处里,说人人进步快,没一个不是副科级以上的。另一位“年轻人”说:那有什么奇怪,年终全体人员公开投票评比结果我们处里总是集中“排前”。这话要是在昔年,我一定让大家“低调再低调”。如今,过去二十多年了,却是一种开怀的笑声。</p> <p>欢乐时刻,也缅怀去逝多年的第一任老处长和两位老会计师。他们有的走了近三十年,有的走了近二十年,但同事们没有忘了他们的遗孀,每年中秋、春节两个节日,都会去探望慰问。</p> <p>我从十八岁中专毕业进入财务处到三十三岁离开财务处这十五年,不论最初“当学徒”还是后来“为人师表”,都是我人生工作经历中感到最温馨、愉悦、自豪、幸福的岁月。因而,我尤其感恩这期间的师长和同事,是他(她)们的帮助和支持成就了我人生一段美好祥和的回忆!</p><p>今日在麓湖之滨的短聚,见到老同事们人人都健康快乐,心里充满安慰。人的一生奋斗有一段无悔的记忆,足矣!</p><p>(感谢老同事苏、陈、刘提供的许多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