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次和母亲通电话都是这几句“吃了没有?今天卖了多少(卖手工艺品)?赚了多少?”电话那头总是 “唉,今天不行,客人不好(东西卖得少,怪客人不好)”。或者是“嘻嘻,今天运气好(就是能卖个百块钱以上)”。但是每次都能听得出母亲快活愉悦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母亲今年六十七了,身体硬朗,一辈子住在一个坐落在龙脊梯田脚下名叫黄洛的村子里,是地道的瑶族农村妇女,没有文化,斗大的字一个都不认识。</p><p class="ql-block"> 村子很美,屋前小河流淌,清彻见底,屋后青山碧绿,梯田层层,一桥连着两岸人家,甚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象。</p><p class="ql-block"> 村子的男人勤劳朴实,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他们在田间地头都能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对着空旷的天空唱山歌,与犁耙共舞。</p><p class="ql-block"> 村子的女人温柔善良,过着相夫教子传统的曰子,穿戴自己绣的民族服饰,留着乌黑亮丽的长发,盘着代表不同人生阶段的发型,传承着自已民族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旅游开发之前,这幅美丽图画只是静静的躺在那里,没有灵魂,没人欣赏,独自寂寞,亦是贫穷的写照,彰显"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p><p class="ql-block"> 后来旅游开发到了村子,以长发、红瑶反十字绣、生态养生作为旅游的挖掘点,把红瑶的文化展现给游客,长发表演、农家乐、文创产品、农产品都已经成为村子致富的产业。依托扶贫攻坚,村子经济创收明显提高,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不断助力,公共设施日益完善,人文地理自然环境村容村貌都得到了提升。长发获吉尼斯纪录,红瑶服饰获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子获得生态文明村。</p><p class="ql-block"> 村子小河依旧,青山依旧,梯田依旧,两岸人家袅袅炊烟,村头巷尾干净整洁,文化楼、歌舞场、居民楼更具民族特色。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游客川流不息,叫卖声、讨价声声声入耳。那群长发红衣女,穿梭于小巷舞台间更形成了一道美丽风景线。还有一群脸上爬满皱纹却精神抖擞的老婆婆提着装满工艺品篮子向游客兜售。这是一幅欣欣向荣的图画,他是灵动的,让人流连忘返的。</p><p class="ql-block"> 时代变迁,村子日新月异,母亲也跟随着进步,从不懂普通话到可以与游客交流,讨价还价,从用“老人机”到用上了智能手机,看微信刷抖音,现在更是愿意开视频和我聊天了,这应该是母亲最欣慰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我想和母亲的每次通话或视频不仅是彼此的牵挂,更是对生活的分享,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见证,是母亲心中的那份满足感。</p><p class="ql-block"><br></p>